黔东第一关
过去,作为贵州和湖南两省的水上交通要道,清水江一直作为重要的交通纽带存在着。这条繁忙多年的交通线上的一些码头和村寨由于没有陆路可以通达,我们只能乘船向下游边界处驶去,以免调查工作可能出现缺憾。船顺水而下的力量很大,虽然没有离弦之箭那么夸张,但短短的二十多分钟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两省交界地点。虽然我在家中也坐过几次船,但都是在近乎死水的水库库区,几乎感觉不到水的流动。在自然的江河上乘船,江风扑面而过的感觉不是太舒服,于是我早早地躲到了船舱里,而不像飞哥和小赵、小陆他们在船头上摆出任带着水珠的河风扑面而来、我自岿然不动的“Pose”。
关上村
下船来到瓮洞镇关上村,“黔东第一关”的碑刻赫然在目。它是清水江上由湘入黔水道要津的证物,整个清代到民国时期的政府均在此设立关卡,对进出的各种货物征收过境税。
黔东第一关碑刻
作为水路必经之所,为显示其重要的地位,1937年,当时的关上厘金局局长胡为乎撰写了这块碑。它正面竖向楷书阴刻“黔东第一关”五字,上款竖向楷书阴刻“民国二十六年春”七字,下款竖向楷书阴刻“奉化胡为乎题”及印。整个碑刻距今不过八十余年。
当时,关上厘金局是直属于省政府的。据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讲,每天从来往的船只征收的货物税光银元都能有好几大筐,由此可知当时作为交通要道的清水江商业繁荣的程度。碑上简单的寥寥几字,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水道的要冲,也不仅仅是交税的地点,还是湘黔两省不可见的分界点,就如同我们调查时因之停步一样。可以想见,往昔的清水江上,一船船外地的货物逆水而上,一船船贵州的特产顺流而下,当船头那些掌柜们在兴奋地算计这趟生意的收获时,船工和伙计们则因为看到这块碑而表露出回家的喜悦或离家的伤感……经过它,就可以回到湖南或者贵州老家,就如同远洋时岸边的灯塔一样,为远航的游子们指引出回家的路途。“黔东第一关”短短五个字,却划分出了不同的乡情、不同的眷恋,它承载的,是浓浓的本土乡情。碑刻人为的划分割出了“黔”“湘”,但滔滔的江水却紧紧地把它们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