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崇文的甲秀楼和文昌阁
甲秀楼是贵阳的地标性建筑,看见甲秀楼就知道是贵阳。在贵阳城中,与之媲美的还有“绝世奇楼”文昌阁。甲秀楼和文昌阁的建筑思想,饱含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建筑构造上具有独创性与唯一性,堪称中国古典建筑的经典之作。这两处建筑都很有创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甲秀楼象征文化兴起,“科甲挺秀”,人才辈出,而文昌阁崇奉的是天上的文曲星,异曲同工,标志着贵阳是一个文化之城,标志着贵州建省以来文化蒸蒸日上。甲秀楼与文昌阁都始建于明万历年间,400多年来,经过许多风风雨雨,依然伫立在贵阳城中,激励人们努力向上,对文化孜孜不倦地追求。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将甲秀楼和文昌阁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进入“国宝档案”。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安徽歙县人江东之任贵州巡抚,重视文化教育。他参拜了城南的武侯祠,对着滔滔的南明河喟然而叹。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在回水激荡的上方,垒石作鳌矶状,在鳌矶石上修建一座高楼。这是一座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高20米,翘然挺立。他挥毫题下了“甲秀楼”三字,凝练、典雅、含义深刻,道出了“神着妙悟”的真趣,更追求一种高远、深邃的“意境”,赞美这里秀色“甲于黔中”,期盼贵州“科甲挺秀”,涌现人才。把楼建在水中,巍然立于鳌矶石上,别有一番创意。鳌矶石屹立水中,意在“砥柱中流”,能经受“波涛汹涌之冲激,风雨雷霆之动荡”。建楼其上,既有“宛在水中央”的诗情画意,更是“独占鳌头”的象征,敢为人先,出类拔萃。正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开拓……”
甲秀楼近景
南明河蜿蜒贵阳城南,河水清且涟漪。涵碧潭回水荡漾,杜芳洲芳草萋萋。两岸垂杨挂柳,河中渔歌晚唱,对岸有南庵、武侯祠。建一座桥将鳌矶石与南岸连接起来,构成一条自然与人文的风景线。桥因两岸地势高差而有起伏,圆润柔和的曲线蕴含着无限美感,看去像是漂浮在水上的一条玉带,故名“浮玉桥”。这桥原为九孔,半圆形的桥孔映在水中,刚好是一个正圆,有如水中明月。流水在桥孔中环流,人道是“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透过清晨的薄雾,落日的霞辉,远望桥上行人、桥下碧水,把人带入了诗一般美景,“水在碧玉寰中流,人在青莲瓣里行”就是这里风光的写照。对岸有王阳明题咏过的南庵,有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翠微园苍翠、清幽而富有书香气息,颇有苏州园林的韵味。近有城郭,远有青山,把这些江南式建筑置于天地之间,呈现出“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的美景,几百年一直是人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甲秀楼
文昌阁
与甲秀楼遥遥相对的文昌阁,耸立在贵阳古城老东门的城墙之上,它是“九门四阁”之一。文昌阁是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所建,供奉的是文昌君,也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激励人们努力奋发,金榜题名,与甲秀楼的“科甲挺秀”一脉相通。文昌阁的外观并无新奇之处,无非是一座三层三楼的阁楼,而它的建筑结构却别具匠心,颇有“平中见奇”、“点石成金”之妙。它的底层呈正方形,而第二层和第三层却变成9个角。9个角的度数并不相同,前面3个角为30度,其余6个角为45度,实际上是将圆周4等分后,再将正面的一段弧平分3段,其余3段弧一分为二,构成一个不等边九边形。阁内54根柱、81根梁,它们都是9的倍数,刻意追求9这个极数。这种设计,很有科学道理。二、三层的金柱都不穿过楼板,它下面也没有相应的柱子,使二层和底层减少了一圈柱网,增加了室内使用空间。这种梁柱结构,可使上部的负荷均匀分散地向下传递,减少对底部的压力,同时有利于建筑的稳定性,所以经过地震也没有倒塌。文昌阁构思精巧,结构独特,堪称中国古建筑一绝。
江东之的殷切期望,贵州人对文化的追求,终于变成现实。自明以来,贵州文化渐兴,人才联袂而起。明清两代,贵州出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清代还出了“三鼎甲一探花”,印证了“科甲挺秀”。到了近代,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方面都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展现贵州文化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