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军事城堡海龙囤
在西南的大土司中,播州杨氏与思州、思南田氏及广西岑氏、黄氏齐名,故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说。自唐乾符三年(876年)太原人杨端应募入黔征南诏以来,杨氏一族即据有播州,传29世,至末代土司杨应龙,有700多年。播州宣慰司在川、黔两省之间,地域广阔,包括今遵义市所属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桐梓县、赤水市、习水县、仁怀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绥阳县、湄潭县、余庆县,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市、瓮安县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黄平县等地。
明朝万历年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叛,攻州掠县,分三路入川,占重庆,逼成都,朝廷为之震动,令四川、湖广、贵州出兵平乱,又令陕西、甘肃、浙江派兵驰援,战事持续数年之久。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24万明军分三路进攻播州,杨应龙退守海龙囤,坚守114天,终为明军所破,朝廷于次年将播州宣慰司革除,以其地设遵义、平越二府,遵义属四川,平越属贵州。
海龙囤始建于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前后,当时蒙古军已占据云南,出兵进攻巴蜀,宋朝以银万两,“使思、播结罗鬼(即罗氏鬼国)为援”,在川黔边境构筑一道防线,播州安抚使杨文即筑关隘、城堡以防蒙古军,于是修筑“龙岩新城”。龙岩山在遵义市区西北30余公里,海龙囤就建在这座山上。龙岩山突起于万山之中,与定军山遥相对峙,四壁陡绝削立,下临深谷溪涧,一条独路上山,山上有宽敞的平地可以驻兵,地势极为险要。从太平场入山,一路由谷中小道达铜柱关,另一路经铁柱关到定军山的养马城。无论从铜柱关或铁柱关进入,都要经过一条漫长的爬山古道,拾级而上,至歇马台之后,过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才能到达山上的内城,内城通往后山也只有一条独路,上有万安关、西关和后关。
海龙囤全貌
海龙囤王宫航拍图
海龙囤飞凤关
海龙囤朝天关
海龙囤飞龙关
关隘重重是海龙囤军事城堡的重要特征,凭险设关,关隘相连,要登上山顶的海龙囤,必须“过五关斩六将”。铜柱关、铁柱关把住入山路口,构成第一道防线。山前的飞虎、飞龙、朝天诸关及山后的三关,构成第二道坚固防线。闯过了这许多关隘,在飞凤关进入内城,高大的城墙及雄伟的关隘构成第三道防线。现存的九关,均设在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处,用巨石砌筑而成,拱门高3~5米不等,门洞深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足以形容其险。飞虎关建在悬崖峭壁之上,下临深渊,关下有36步天梯,每级石阶高42~50厘米,且为1.5米宽的斜面,登山举步维艰,在万箭齐发之下,攻关犹如过鬼门关。飞龙关坚固、雄伟,明军屡攻不下,以炮轰击,炸开几个缺口,死伤无数仍难以破关。这里留下的残垣断壁就是当年战斗惨烈的历史见证。朝天关高耸入云,居高临下,是通往飞凤关的必经之路。飞凤关尤为险峻,瓮城石墙高大、厚实,拱门厚达10米,两边各有1.67米宽的上城踏道,是进入内城的一道险关。山后的月城和三关,险要而且坚固,每道关都有瓮城和城墙,明军攻取三关,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海龙囤脊兽
海龙囤天梯
山顶上的海龙囤,将近160万平方米,连接各关的城墙和马道,至今保存。内城的建筑在破城后全部焚毁,仅留下屋基、踏步和瓦砾,还发现大量精美的明代瓷器碎片。郑珍在有关海龙囤的诗中写道:“王师八道从天下,镇服千年扫地亡。”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海龙囤有九道关、三重城,内城有兵营、阁楼、仓库、水牢、绣花楼,民间称之为“王城”。在遵义境内发现两通重要碑刻,一通是“杨文神道碑”,另一通是“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杨文神道碑”于1972年在遵义高坪随杨文墓出土,记述了杨文抗击蒙古军的事迹和“龙岩新城”修建的缘起。“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立于飞凤关侧的五凤楼下,为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书刻,立碑时间是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上有“夫龙岩囤者,乃播南形胜之地也。吾先候思处夷陬,不可无备,因而修之以为保障……今重葺之,以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等语。曾几何时,这“为子孙万代之基”的海龙囤终于成了埋葬播州土司的坟墓,正是:“独梁徐通五尺天,霸王宫殿焚玉田。危楼破落半弯月,冷灶苍凉一缕烟。劫火山中销战骨,鹧鸪声里怅歌筵。美人泣尽乌江水,剩有残红断堞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