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名噪京华的“弗堂先生”姚华
所属图书:《华夏之裔:汉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名噪京华的“弗堂先生”姚华

姚华

姚华(1876~1930),原名学礼,字重光,号茫父,世称“弗堂先生”。光绪二年(1876年)生于贵阳,19岁应童试,以“三鸟群飞一鸥翔”的佳作名列县学榜首。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贵州学政严修改革学古书院(后称经世学堂),选拔40名高材生入学,姚华以“异才”入选,成为贵州第一批“学兼中西”的人才。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进士,时逢“新政”推行,他被送往日本留学,入东京政法大学。回国后,他任工部虞衡司和邮传部船政司主事,从此定居北京。家住北京城南烂漫胡同莲花寺,取居室名为“弗堂”,画室为“莲花龛”,一住20年。民国初年当选临时议会贵州议员,以后在中华大学、清华大学、民国大学、朝阳大学执教。1914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1925年创办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京美术学院前身)。后因脑溢血使左臂致残,居家著书、作画,画上每题“残臂作”三字。1930年旧病复发,病逝于北平,葬于西直门外姚山。

姚氏之学,本于经史,旁通诸子百家,尤精“小学”(古文字学)。他深受郑珍、莫友芝“汉学”影响,又得良师雷廷珍点拨,精通《说文》,于音韵训诂、金石文字有很深造诣,裴然而有著述。所著《书适》,探求我国文字源流递变。《小学问答》,深入浅出地阐明六书要旨,音韵精微。《黔语》把贵阳方言的特征与民风民俗结合考察,观今以证古。

姚华对词曲有精深研究,发前人之所未发。《菉猗室曲话》校正明代传奇刻本的谬误,考订精确。以严谨的方法,著《元刊杂剧三十种校正》,校勘《六十种曲》。《曲海一勺》为其力作,以发展的观点审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认为诗由四言渐变为五言、七言,然后由诗递变为词,由词递变为曲,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京剧改革多有灼见,为著名京剧演员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等推崇。一生著述宏富,自订文稿31卷,题为《弗堂类稿》。

《弗堂类稿》

姚华颖拓作品

姚华作品

姚华书画作品

近百年画家中,陈师曾、姚华、王梦白、齐白石堪称大家。姚华论画,必欲“胸无古人,目无今人”,以为胸无古人则无樊篱,目无今人则无瞻循,“意在笔先,不囿一格”。姚画多山水、花卉,其画得力于书,得境于诗,虚实相生,活脱不羁,情不尽,笔不止,山外浮山,水外绕水,奇兵侧出,墨点如啼,痕化鼓声,山鸣壑应,林海惊风。

画笺尤其精湛。当时北平清泌阁、淳菁阁出售的画笺,大都是陈师曾、姚茫父作画,寥寥数笔,潇洒不俗。郑振铎《北平笺谱序》说:“姚茫父先生之作唐画砖笺,西域古迹笺,虽仿古不同创作,然亦开后来一大派。”铜刻异军突起,“民初琉璃厂刻铜之盛,刻品之精,有赖书画家姚茫父、陈师曾与刻工张寿丞、孙华堂、姚锡久”,别具一格。

颖拓是姚华一大绝技,摩挲碑版、书籍,别出心裁,妙趣横生,实为艺苑的一朵奇葩。颖拓以毛笔、水墨、绢、纸为工具,如书如画地随意涂抹成形,摹拟金石造像,讲究传神写照,古朴雋永,富有韵味。郭沫若称赞姚华的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能“传拓本之神,写拓本之照”,“有如水中皓月,镜底名花,玄妙空灵,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

姚华的书法得力于古文、金石,贯穿古今,会通变化,成为艺林之奇。其书篆、隶、真、草皆有法度,小楷尤精。篆书用笔遒劲,参与钟鼎之趣。隶书笔势高起高落,“明折潜转”。楷书深得莫友芝“以隶入楷”之法,“方中有圆,体韵不变,酷似北碑”。细字学欧(阳修)颜(真卿),杂以六朝造像风韵,愈细愈佳,精美异常。

姚华篆刻铜墨盒

圆形铜墨盒,姚华与张樾丞合作

姚诗形式多样,各种体裁都能运用自如,具有清新流畅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心与物通,情与景融,别有一番情趣。词造诣深厚,才气宏达,题材多面,声律稳贴,小令多于长调。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与姚华相会,两位诗人彼此钦慕。姚华将泰戈尔的《飞鸟集》改写成五言韵文,传达了诗人“那时的一点极为微妙但极真实的灵机”,徐志摩对此称赞不已。

姚华国学根底深厚,诗词书画无所不精,又通“西学”,在弘扬中华文化上多有创新,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代表人物,“名声冠绝燕京”,是贵州乃至全国的文化名人。

华夏之裔: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