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汉人也称“蛮”
所属图书:《华夏之裔:汉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汉人也称“蛮”

汉族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对文化的认同。对那些语言、服饰、习俗、礼仪不同的人群,往往称之为“蛮”或“夷”,譬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类。汉代进入夜郎地区的汉人,在夜郎的故土上安家落户,传子荫孙,与当地土著民族错杂而居,朝夕相处。“居夏而夏,居楚而楚,居越而越”,这些人脱离了汉族的大环境,在“夷多汉少”的情况下,渐渐“变服易俗”,语音变了,衣着变了,风俗习惯也改变了。几百年过去了,内地的汉人见了这些被“夷化”的汉人,互不相认,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认不得一家人”,于是内地汉人也把他们称之为“蛮”。唐代的“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西赵蛮”大概就是如此。

唐贞观三年(629年),“东谢”首领谢元深入朝,头戴一顶“乌熊皮帽”,身上披一张兽皮,额头上的勒子用金银装饰,脚上的鞋子仿佛是用皮与藤条做的。朝官们看了,感到惊诧莫名,中书侍郎颜师古建议把他们的装束、笑貌描绘下来,编入《王会图》中。这不足为怪,他们既不同汉人,在其他民族中也找不到。《太平寰宇记》对黔中道(今重庆市和贵州省境)的民族作了记录,当时的民族有“牂牁”、“昆明”、“柯蛮”、“桂州”、“提光蛮”、“葛僚”、“没夷”、“巴”、“尚抽”、“勃傩”、“新柯”、“俚人”、“莫徭”、“白虎”等等,但实际生活中与这些“蛮”都对不上号,朝廷只好以统治这些部落的大姓命名,并以方位加以区分,这便有了“东谢蛮”、“南谢蛮”、“西谢蛮”、“西赵蛮”等族属不明的称谓。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谢、赵二氏从何而来呢?古代少数民族多是“有名无姓”,例如夜郎侯多同、夜郎王兴、句町王禹、漏卧侯俞,又譬如彝族先民用的是“父子连名”表明世系,慕济济、济济火、火阿烘……一代代往下传。汉族是使用姓氏的,如牂牁大姓龙、傅、董、尹。谢氏起初并不显赫,但“谢买”之印表明在汉代移民中已有谢氏。西汉末年,谢氏登上政治舞台,谢暹做了牂牁郡的“功曹”,掌管记功司过的事,而且与龙、傅、董、尹等大姓一起维护汉朝在牂牁的统治,受到光武帝的嘉奖。东晋时,李寿在成都建立“成汉”政权,牂牁谢恕不愿受“成汉”管辖,仍朝贡于晋,被封为中郎将、宁州刺史、冠军将军。魏晋南北朝时期,谢氏成为牂牁豪族,控制不少地方。唐武德三年(620年),牂牁谢龙羽首先纳土内附,以其地设牂州,谢龙羽为刺史,封“夜郎公”。唐贞观三年(629年),东谢首领谢元深入朝,以其地置庄州,以其首领谢强为刺史。矩州也是谢氏的势力范围,唐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招抚比楼等七千户内附。看来,今黔中、黔南地区都是谢氏地盘。

《旧唐书》

《新唐书》

谢氏凭着他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控制了若干部落,成为他们的首领,世为酋长,而风俗习惯、衣冠、礼仪却与土著民族趋同,渐渐被同化了,新、旧《唐书》记载,东谢蛮“南接守宫僚,西接夷子,北接白蛮”,与周边民族显然不同,而风俗、物产却与“西谢”、“南谢”相同。他们散居山谷之间,住在依树积木的“层巢”里,这“层巢”就是“干栏”式建筑。“土宜五谷”,人们垦山为田,但不用牛耕,因耕作粗放,不得不经常更换土地。社会风貌与中原迥然不同,自耕自食,不交纳赋税,人们怡然自得,宴聚时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按“习惯法”实行风俗统治,有功劳的人赏以牛马、铜鼓,对犯罪的人,轻则杖打,重则杀之,偷盗别人的东西必须加倍偿还。无论男女都挽发于头顶,以带束之,后垂于下。男子都穿衫袄、大口裤,衣服是用绵绸或麻布做成,右肩上斜束一条皮带,带上以螺壳作装饰,披一张虎豹或犬羊之皮。但这里的等级界限分明,“谒见贵人,皆执鞭而拜”。谢氏一族不与平民通婚,“自云高姓不可下嫁”。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重要信息,谢氏与部落的人并非同族。他们高居于部落之上,但风俗习惯一如当地人,是“夷化”了的汉人,故以“蛮”相称。

赵氏也是如此,他们本是汉代移入牂牁的汉人,汉墓出土的那颗“赵千万”的印章,表明了他们的身份,标榜赵氏家族的富有。到了唐代,赵氏与谢氏并驾齐驱,颇有势力。西赵蛮“在东谢之南,其界东至夷子,西至昆明(族名)”,有别于“夷子”、“昆明”,而“风俗物产与东谢同”。地域辽阔,“莫知道里”,有户万余,赵氏世为酋长。唐贞观三年(629年)赵氏遣使入朝,朝廷以其地置明州,以西赵首领赵磨为刺史。赵氏在唐与南诏的角逐中强大起来,先是充州大酋长赵君道、赵主俗入朝授官,其裔赵国珍在天宝年间领兵助唐,屡败南诏,守护五溪十余年,以战功及方略授黔中都督,成为统管黔中的最高官,后来还升任工部尚书。赵氏虽为黔中大姓,是汉代迁牂牁的汉族,但其习俗同于诸谢,仍然被称为“蛮”。

唐代在黔中的大姓还有宋氏,他们据有清州和蛮州,大概在今清镇、开阳一带。因为清、蛮二州“户口殷实,人力强大,邻侧诸蕃悉皆敬惮”,受到朝廷重视,蛮州刺史宋鼎身兼西南蕃大酋长、正议大夫、检校蛮州长史,继袭蛮州刺史,还封为“资阳郡开国公”,赐以紫金鱼袋。这宋氏明明白白是汉族,但他们并不是来自巴蜀,而是经过一段国破家亡、流放南荒的苦难历程,历尽千辛万苦,从中原辗转来到黔中。清田雯《黔书》上说:“宋家盖中国之裔,春秋时,宋为楚子所蚕食,俘其人民放之南徼,遂流为夷,即宋宣慰之祖也。”大概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亡到荆楚的宋人渐渐在黔中一带集结,形成一股地方势力,“自推豪族为守令,而谢氏、宋氏兴焉”。五代时,清州刺史宋朝化率牂牁等八郡使者朝贡后唐,“宋朝化衣冠如中国”。北宋时又迁来一支,始祖宋景阳为河北“真定盛族”,以战功授宁远军节度使、大万谷落总管府总管,占据鸭池河以东的贵阳、开阳等地,开创“水东宋氏”的基业。传16代至宋钦(宋蒙古歹),任顺元路军民安抚司安抚使,领有贵竹、水东等10个长官司,成为贵州四大土司之一。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令将水西安氏、水东宋氏两土司合为贵州宣慰司,设署于今贵阳,称宣慰司城。

水东宋氏亲领“洪边十二马头”(今开阳及乌当),所领贵竹、水东等10个长官司列于宣慰司两侧,宋氏一族掌握“七司八印”,喇平、密纳、新添、乐平、大小平伐、麻哈、草塘等司的长官均为宋氏,今贵阳、开阳、龙里、贵定及麻江、瓮安等地都在宋氏的掌控之中,其子孙及归附之民皆称“宋家”。因“久居边徼而衣冠俗尚少同华人”,与明清移入的汉族颇有不同,于是把他们称为“宋家苗”。其实他们是真正的“老汉人”,保持许多古风。宋家“颇通汉语,识文字,勤于耕织”,“知礼畏法,近多读书”。他们遵循古礼,“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其于亲长知孝友”,“男子帽而长衿,女子笄而短衿”。婚俗古老,嫁女必由男家来迎,而女家率亲戚以棒槌打,称为“夺亲”。新娘到家三日,早晚必侍奉姑舅盥洗。人死,亲属素食、饮水二十一日,然后宰牲祭祀,食肉饮酒如常。宋氏土司读书习礼,宣慰使宋斌、宋昂、宋昱皆为诗人,宋昂、宋昱兄弟集诗为《联芳类稿》,乌当云锦庄的“宋氏别业”为贵阳文士会聚的地方。

曾是水东宋氏直辖地的马头寨

蔡家也是“中国之裔”,相传为春秋时蔡国人,后来被楚国流放到南方,流放黔中后命运与宋家有天渊之别。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散居今贵阳、大方、威宁、安顺等地,是彝族土司治下之民,习俗近于彝族,而彝族并不承认他们是同族,称之为“写果”或“阿乌纳”,而汉族则称他们为“蔡家苗”。受彝族的影响,蔡家勤于耕织,“以牧羊为生,每岁两取其毛为毡”,故有“擀毡蔡家”之称。服饰与彝人相似,“男子制毡为衣,妇人以毡为髻,饰以青布,若牛角,高尺许,用长簪绾之,短衣长裙”。仲春及秋夜,男女唱歌为欢,定情后以牛酒为聘,养龙司蔡家“无异苗人,男女吹木叶而索偶”。迎亲时女家率亲戚以棒槌击男方,说是“不打不亲热”,名为“打亲”。人死宰牲聚亲属,吹笙跳舞,名为“打戛”。人死不哭,绕尸而歌,谓之“唱斋”。居丧三月,不食米肉,唯食稗粥。丈夫死后,以其妻殉葬,女家极力抢救,得救后可以免死。父子分居,翁媳不得对话,敬伯叔及舅如父母。

清道光《遵义府志》书页

说到土司,人们都以为一定是少数民族。其实不然,水东宋氏是来自中原的汉人,播州杨氏、罗氏等是从山西太原来的汉人。这种情况,在贵州历史上屡见不鲜。被梁启超称为“天下府志第一”的清道光《遵义府志》写道:“杨端者,其先太原人。”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呢?请看《元史·杨赛因不花传》:“其先,太原人。唐季,南诏陷播州,有杨端者,以应募起,竟复播州,遂使领之。五代以来,世袭其职。”《明史·土司传》记述了播州杨氏土司的由来:“乾符初,南诏陷播,太原杨端应募复其城,为播人所怀服,历五代,子孙世有其地。宋大观中,杨文贵纳土,置遵义军。元世祖授杨邦宪宣慰使,赐其子汉英名赛因不花,封播国公。洪武四年平蜀,遣使谕之。五年,播州宣慰使杨铿、同知罗琛、总管何婴、蛮夷总管郑瑚等,相率来归,贡方物,纳元所授金牌、银印、铜章,诏赐铿衣币,仍置播州宣慰使司,铿、琛皆仍旧职。”

播州宣慰司是西南著名的土司,谚曰:“两广岑、黄,思播田、杨”,说的是广西的土司以岑氏、黄氏最大,而贵州的田氏土司(思州、思南二宣慰司)与时属四川的杨氏土司并驾齐驱。杨氏世有播州八百余年,辖有草塘、黄平二安抚司及真州、播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六个长官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平杨应龙后,将播州宣慰司革除,以其地改设遵义、平越二军民府,包括今遵义市及乌江以南的福泉、黄平、瓮安、余庆、凯里等地。播州杨氏有许多故事,略举一二以见历史之沧桑。

《遵义府志》记有杨端入播州的故事。据说,杨端的祖先是太原人,后来杨氏在浙江会稽(今杭州)做官,成了当地望族,转迁到京师(即长安,今西安)。唐天宝年间,南诏兴起,不但占据云南,而且两次攻入安南(今越南)和邕州(今广西南宁),四次进犯四川,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攻陷播州,唐朝不能抵抗,便下诏招募骁勇领兵抗击南诏。杨端梦见神对他说:“这是你成就功名的好机会,应当前往播州。”他与舅父谢军商议后进京揭榜,于唐乾符初年(874年)领谢、令狐、成、赵、犹、娄、梁、韦八姓兵前往播州。兵至四川,被南诏的探子知道了,只好改变进军路线,改走泸州、合江到白绵堡(今遵义),在高遥山据险立寨,并与当地土豪臾、蒋、黄氏联合,准备长期驻守。南诏派兵来攻,杨端出奇兵大败南诏,从此驻守播州,他的子孙及随之而来的八大姓,以军分驻各地,得到当地百姓拥护,这便开创了播州杨氏土司的基业。

杨氏在播州建孔庙、兴儒学,尊佛崇道,传播汉文化,在遵义的狮子山、桃溪寺、深溪皇坟嘴、高坪及桐梓夜郎坝、元田坝、周市等地留下许多的宋墓,见证了这段历史。最著名的是皇坟嘴的杨粲墓,它是西南地区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宋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粲墓建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它是一座石砌仿木结构的双合墓,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方位修建,男女两个墓室并列,中间有通道相通,面积约50平方米。男女墓前后各有一座墓门,门两侧有武士浮雕,门外两端有翼墙,中有两扇仿木构门扉。长方形的前室是一条过道,后室墓顶被一条横梁分为前后两间,前间有小拱券,后间正中为藻井,墓壁上有龛,龛门浮雕为仿木构建筑形式,内有石雕的人物、动物和花草图案。棺床由5块厚石板拼成,四角垫有圆雕的龙头,两侧有交股的龙身和龙尾。门扉和龛为仿木构建筑,有柱、枋、斗、阑额、雀替、屋顶,与宋代《营造法式》完全相符,是中原式建筑的典型样式。但墓的形制,与中原、江南不同,与四川的石室宋墓风格一致。

杨粲墓

杨粲墓内部

杨粲墓出土的杨粲塑像

杨粲墓武士石刻

童女启门全景

“敬纳人”石雕

令人叫绝的是杨粲墓的石雕,使用高浮雕、低浮雕、圆雕及低浮雕加线刻等技法,造型多样、生动,雕刻精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石刻武士,头戴铁盔,身穿战袍,双手握着一把战斧,威风凛凛,肃然挺立。女室中有两幅“童女启门”石刻,塑造了两个半裸侍女,侧立于半开半掩的门边,文静、腼腆,仿佛在恭候主人,含蓄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主仆关系,可谓是别具匠心。两幅“野鹿衔芝”图,用低浮雕刻成,一只温驯的野鹿,衔着一朵灵芝奔跑跳跃,富有生活气息。墓中有一根“虎柱”石雕,头似老虎,身子和尾巴缠在石柱上,好似一条龙。最能传神的是“敬纳人”石雕,刻画出一个体魄健强的力士,赤膊跣足,粗壮的双手高举起一盘珠宝,俯首平视,向主人敬纳。墓碑、墓志铭已经残缺,但“嗣孙武功大夫右卫将军知播州”的字样清晰可睹,符咒依稀可见。

杨粲墓中出土了两面铜鼓,男室中的铜鼓为黄铜铸造,重12.25千克,鼓面出沿,胴部微凸,有带状扁耳一对,腰下棱线突起,足部外撇,音响效果良好。鼓面中心为光体,有十二芒、十一晕,饰以同心圆纹及复线人字纹、游旗纹、叶片纹、三角纹。鼓壁内外夹垫着铜钱碎片,为宋哲宗时所铸的“元祐通宝”。女室的铜鼓型制相同,重7.75千克。这两面铜鼓造型凝重,体高身长,胴、腰、足部有明显分界线,被定为我国铜鼓发展史上的八大标准器之一,命名为“遵义型”铜鼓。铜鼓在杨粲墓中的出现,表明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

杨粲墓出土的铜鼓

杨家土司墓出土的九凤三龙嵌宝石金凤冠

杨粲是杨端的十三世孙,袭播州安抚使,支持南宋抗金,“贡马三百,黄金巨万”,自请率师北伐。蒙古在大漠兴起后,成吉思汗灭了金和西夏,开始进攻南宋。窝阔台为汗时,三路进攻南宋,其中一路入四川,全蜀五十四州均为蒙古军攻破,唯夔州路及泸、果、合等州尚存,播州处于战争边缘。宋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主持全川防务,播州安抚使杨文条陈《保蜀三策》,余玠采纳其中策,并按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的具体布置,以合州(今重庆合川)为中心,沿江筑山城二十余座,据险阻挡蒙古骑兵,蒙哥战死于合川钓鱼城下,此城至今犹存。“杨家军”在抗击蒙古军中立下赫赫战功,淳祐八年(1248年),杨文“步骑三千,由碉门出雪外(今雅安)”,在马鞍山三战三捷,阻止了蒙古军过大渡河。淳祐十年(1250年),杨文选精锐五千解嘉定(今乐山)之围。宝祐三年(1255年),蒙古军渡金沙江攻宣化(今宜宾北),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使李曾伯急调播州兵增援,杨文派其弟提步骑五千前往,出奇制胜,九战九捷。宋朝以银万两,“使思、播结罗鬼(即罗施鬼国)为援”,在川黔湘边境建立一道防御蒙古军的防线。

汉代进入牂牁郡的20多万汉族移民,并不因汉朝灭亡而离去,他们长期生活在当地民族之中,日渐同化,被称为“蛮”,以“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西赵蛮”为其代表。汉以后移来的宋家,唐宋时据有清、蛮二州,进而成为“水东宋氏”土司,保持较多汉族特征,但也发生某些变异,被称为“宋家苗”。蔡家散居在彝族土司地区,衣冠、习俗接近彝族,被称为“蔡家苗”。播州杨氏及八大姓,唐末始迁入,而且有军事力量,成为贵州四大土司之一,历八百年而人丁兴旺,其治下之民称为“杨保”;汉文化保持较多,为“黔北文化”之源。

华夏之裔: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