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诗书画三绝”的杨龙友
所属图书:《华夏之裔:汉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诗书画三绝”的杨龙友

“白骨青灰长艾箫,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古典名著《桃花扇》是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的呕心之作,它借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写出了南明“兴亡之感”。

电影《桃花扇》剧照

这幕历史悲剧,处处紧扣一把扇子。这扇子,是人世沧桑的见证。当侯方域被迫出走之后,抚臣田仰强逼李香君为妻,香君拒而不从,一头撞在地上,飞溅的鲜血,滴滴洒向扇面。杨龙友看了血扇,深表同情,补衬些翠枝青叶,画成了一枝折断的桃花,引出了这个足可令人“哭一回,笑一回,骂一回”的故事。

《杨文骢书画集》

《龙友墨妙册》

这里提到的杨龙友,名杨文骢,字龙友,又号山子。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杨龙友诞生在贵阳城南郊的渔矶湾,住宅名为“石林精舍”。这里住着一户书香人家,父亲杨室孔是个有学问的人。杨龙友少负不羁之才,文章剑术皆能,尤擅书画,意有所绘,即伸纸泼墨,如风驰电掣,不能自休。他自幼癖嗜山水,十岁即从父亲登临泰山,朝观日出暮谒月,为“烟峦翠霭”所迷。天启四年(1624年)阖家随父移居南京。住在“二水中分”的白鹭洲,杨龙友时年二十八岁。居南京,对秦淮夜月,流连忘返。偕同父亲畅游天台山、雁荡湖,湖光山色,月影松明,“冲惟相狎,恰如读旧书,见故人”。遍历江浙山水,情随景移,景随情迁,跌宕风流之气,大为抒发,于是为诗、为文、为画,成为誉满江南的风流才子,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构成杨龙友的艺术人生。

杨龙友的诗,天才瑰异,玄谐入微,“纡徐以导远,笃诚以达情,引物连类,广博曼衍”,运思之神,斐然生动,能“景烁千秋而俯仰绝代”,被列入“崇祯八大家”之一。他早年的诗,大都收入《山水移》中,妙在一个“移”字,“噫嘻!山水不移,而移山水者龙友”。后期的诗,收入《洵美堂诗集》,“沉詹淹远,有正始之音”。杨诗脍炙人口,“每吐一语,无不与秋峰竞秀,掷地作金石声”,不少诗作被收入明末付梓的《八大家诗选》。

《四贤图山水》,杨龙友、王时敏、张学曾、恽道生合作

杨友龙的书法,功力深厚而有创新,字如其人,有潇洒之气。他的字从颜体入手,以章草为本,参以米南宫笔意及杨少师、董其昌布白之法,字体方正,豪迈俊逸。草书扇页,行书楹联、诗轴,题刻“抚松石”,“十竹斋书画谱”题词,“唐人八家诗序”、“道履帖”、《杨文骢尺牍》都是他的书法杰作,为国内外博物馆珍藏。

说到杨龙友的画,南京城里无人不知,“虽片楮尺幅,人争宝之”,与董其昌、王时敏等大家齐名,合称“金陵九子”。他作画,能“纳天地灵秀之气”于胸中,“奇者移而幻,巧者移而淡,俊者移而深,丽者移而幽,奔而峭者移而静且远”,自然、逼真、悠远而得神韵。执明末画坛牛耳的董其昌,见了《山水移》中的画,大为惊叹:“杨龙友生于贵筑,独破天荒,所作台荡等图,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韵去其佻,余讶以为出入巨然、惠崇之间,观止矣!龙友一日千里,春秋甚富,未见其止。”画兰竹是杨龙友一大绝技,一生不知画了多少兰竹,自比清高,抒发超凡脱俗的情怀。后来,吴伟业作《画中九友歌》,歌云:“阿龙北固持戈矛,披图赤壁思刘曹。酒酣洒墨横江楼,蒜山落月空悠悠。”

也许是树大招风,也许是剧情的需要,杨友龙在《桃花扇》剧中,竟成了个“看不分明”、“说不清白”的“奸诈小人”。这样一来,戏台上的杨龙友,便与历史上真实的杨龙友判若两人,面目全非。杨龙友受诬蔑的原因,说穿了,就是因为他是马士英的妹夫、阮大铖的盟弟,而马、阮二人与阉党余孽勾结,为世人不齿,诚如《明史·杨文骢传》所说:“然其父子,以马士英故,多为人诋。”史家笔法严谨而凝重,在《杨文骢传》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杨龙友,看见历史上真实的杨龙友。

实际上,尽管杨龙友出身官宦之家,过着优裕的生活,但他的前半生,一直郁郁不得志,并没有因马、阮的关系飞黄腾达。他六次进京会试,都因不合时宜而名落孙山,年逾三十而功名未就。三十八岁始入仕途,做了个“不入流”的华亭县教谕。几年过去了,好不容易才补了个知县,但不久又因营救复社文士得罪了阮大铖,成了“罢职县令”。他与唐王早年有交,在国家危难之时,弘光王朝起用他在兵部主事,他挺身而出,担当起天下兴亡之责任。

杨龙友作品

在弘光王朝建立那年,杨龙友受命监军京口,观长江之胜,以金山踞于大江之中,地控南北,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奏请筑城防御,阻止清兵南侵。不久,龙友升迁兵备副使,分巡常州、镇江二府军务。正当此时,清兵大举南下,扬州陷落,史可法就义,百姓惨遭杀戮,造成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及至清兵临江,杨龙友驻扎金山,以长江天堑与清军隔江对峙。清军以竹编成巨筏,置灯于筏上,夜半放之中流,大举来攻。杨龙友下令炮击,清兵一败涂地。“羽扇纶巾”,又何尝没有“樯橹灰飞烟灭”的壮举?

然而,大厦将倾,谁又能有回天之力?清军以破竹之势,席卷江南,于五月初九乘迷雾潜渡偷袭,到岸后明军方知,仓皇列阵于甘露寺,遂为清军所败。南京失守,弘光政权就此覆灭。八月,朱聿键在福建称帝,建立隆武政权,以杨龙友为兵部侍郎,不久升任闽浙总督。隆武二年(1646年)六月,衢州告急,龙友提兵驰援。七月,清军蜂拥而至,几路进攻福建,郑芝龙不战而走,吴易兵败被俘,杨龙友独木难支,被迫退守蒲城。他与福建兵备副使孙临合兵一处,欲夺仙霞关以为据点,但关隘已被清军所夺。经过一场血战,杨龙友、孙临寡不敌众,身负重伤,被清军所俘。清军主将贝勒博洛多再三劝降,二人宁死不屈,于八月二十五日壮烈殉国,杨龙友时年五十岁。龙友全家妻妾、子女及仆从三十六口,一同赴难,正是“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蒲城人民慕其气节,为之举哀,将其忠骨埋于大树之下。嗣后,孙临的侄子奔往蒲城,寻得杨龙友与孙临的遗骸,举行火化,以衾被裹负送往安徽桐城,葬于城东三十里的枫香岭,人称“双忠墓”。“国存犹尽瘁,事去独成仁”。青山处处埋忠骨,霜叶红于二月花。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沉淀下来。舞台上的杨龙友毕竟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杨龙友,真相大白,还了杨龙友一个清白。历史上真实的杨龙友,经过生与死的严峻考验,表现出高风亮节,他是诗人,是画家,是铁骨铮铮的奇男子,是贵州人民的骄傲。

华夏之裔: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