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圣地”在贵州
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的哲学家的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哲学家无法比拟的。”儒家学说,发展到宋明理学,树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经学在理论思辨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而王阳明的学说则是儒家学说的最后一个高峰,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先导。俯仰古今,儒家学说不断的发展,继孔子、孟子之后,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均堪称一代宗师,各开启一个新的阶段。
王守仁《矫亭说》(局部)
王守仁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王阳明的学说,不是产生于繁华的京城,也不是产生于他那“鱼米之乡”的故乡,而是产生于苍山如海的贵州。“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这是王阳明在《重修月潭寺公馆记》中赞誉贵州山势磅礴的一段精彩的话。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闽粤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海外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其源头,视贵州为“王学圣地”。正如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夫教授所说:“贵州是阳明的良知之学的诞生地,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其之所以为“圣地”,是因为贵州是王阳明学说发端的地方,“龙场悟道”奠定了王学的基石,他的开山之作《五经臆说》是在贵州写成的,从而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论体系。王阳明学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自由讲学的书院,他创办的第一所书院就是修文的龙岗书院,《教条示龙场诸生》和《龙场生问答》基本确立了他的教育思想,往后濂溪书院、稽山书院、阳明书院都遵循这一教育原则。他在贵阳文明书院首讲“知行合一”,“士类感慕者云集听讲,居民环聚而观者如堵焉”,贵阳成为最早传习王学的地方。龙场悟道,贵阳传道,王学从此传遍天下。他一生写了许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瘗旅文》和《象祠记》就是在贵州写的。他的诗作,最有真情实感的莫过于在贵州写的《居夷诗》。
范曾画的王阳明先生像
贵阳阳明祠王阳明朝服像
王文成公祠正殿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宦官刘谨权倾朝野,专横跋扈,陷害忠良。正德元年(1506年),武宗皇帝刚登上宝座,朝臣戴铣、薄彦微等上疏弹劾刘谨,昏庸的武宗竟将戴、薄等一干人逮捕法办。此事在京城引起很大震动,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愤慨之下,挥笔写了为戴铣等鸣不平的奏章,言辞甚激烈,激怒了皇帝。此事惹下了一场大祸,皇帝下令将王守仁在朝廷上当众责打40杖,然后发配到贵州,贬为龙场驿丞,做一名负责接待过往官员的小吏。次年夏天王守仁由北京启程,先回到他的老家浙江余姚。刘谨派人跟踪监视,王自知难脱身,佯作投水自尽,乘机登上一艘商船。不料,船遭到暴风袭击,随风漂流到福建,王守仁上岸后又回到余姚,然后过江西、穿湖广,周折了半年多,于正德三年(1508年)春来到贵州。龙场在贵阳西北的万山丛中,一片荒凉。他由繁华的京城来到这里,举目无亲,言语不通,心境自是孤独、苦闷、寂寞、彷徨,悲愤忧思无法排解,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叹,悲歌以抒情怀。歌云:“烟灯暖无家,忧思坐长住。寒风振乔林,叶落闻窗响。”又云,“但闻清猿啼,时见皓鹤翻。中有避世主,冥寂栖其巅。”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那时刘谨势大,自知无处申冤,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万念俱灰,荣辱得失置之度外,唯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礅自誓:“吾惟俟命而已。”
修文王阳明塑像
阳明先生遗爱处
正德四年(1509年)秋,有吏目从京来,携带一子一仆,路过龙场,不幸死于蜈蚣坡下。暴尸荒野,甚是可怜,王阳明悯然泪下,令童子以土将其尸掩埋,人称“三人坟”。王阳明见此惨状,触目惊心,想到自身的处境,更是百感交集,于是悲歌:“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惟则天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激情所致,一气呵成,写下了荡气回肠的《瘗旅文》,哀吏目客死他乡的悲凉,叹自己落魄龙场之不幸,抒发忧郁愤怒之情怀,如泣如诉,句句是泪,字字是血,读者莫不黯然垂泪。
处于逆境之中,读司马迁《报任安书》,不觉泪下,“文王拘而演《周易》”给他很大启发,他在驿站边寻得小孤山下的一个岩洞,终日默坐其间,反复玩味《周易》。起初一无所得,“仰而思焉,俯而疑焉”,“茫乎其无所指”。继而思索再三,悟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感知“天理”与“良心”相通,豁然开朗,“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创立了“心即理”的学说,遂将岩洞取名“玩易窝”,并作《玩易窝记》以述其心境的转变。他终于站立起来,面对惨淡的人生,重新审视程朱理学,因“书卷不可携”,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这一改变,使他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的窠臼,独立思考,于是著《五经臆说》,强调“不必尽合于先贤”,旨在“聊写之胸臆之见”,以此为立说之基。
他针对程朱理学坐而论道、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弊端,提出了“知行合一”。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行总是受着某种意识支配,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实现心中的打算,产生某种念头只是行的开始,把它贯彻在行动中才能完成这一认识过程,“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他反对把“知”与“行”截然分成两件事,认为知行“合一并进”才能获得真知,才能有正确的行动。倘若无知,“懵懵然任意去做,必然是‘冥行妄为’”,做错了也不知道。倘若“茫茫然悬空去思索”,不肯着实躬行,结果必然是“终身不知”。这一学说,击中了程朱理学的要害,开启一代新风。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写道:“阳明是一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的结束。”
初到龙场,无依无靠,自取柴薪,汲水做饭,心乱如麻,恍恍惚惚不可终日。居住既久,夷人父老常来与之亲昵,见其居室破烂不堪,于心不忍,遂“伐木为材”,七手八脚地为他构筑新居。居室虽然简陋,但可避风雨,王阳明心中自是高兴,乐在其中,喟然而叹:“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于是题额为“何陋轩”,作《何陋轩记》以自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王阳明落难的日子,势利小人落井下石,某官派人到龙场百般刁难,侮辱阳明先生,此事激怒了当地夷民,拔刀相助,将肇事者痛打一顿,然后赶出龙场。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彝族),久闻王阳明先生大名,甚为景仰,常派人馈赠米、肉、鸡、鸭,又“重以金帛鞍马”,与王阳明成莫逆之交。龙场人民对他的无私援助,使他的心灵受到很大震动,深感夷民最可宝贵的就是纯朴、善良,他们有如“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然其俗尚陋,但“无损于其质”。他认为“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在《象祠记》中,谈到象初“不仁”,作恶多端,后经舜感化,改恶从善,认为“使知人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坚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
王阳明手迹《何陋轩记》局部
王阳明手迹《象祠记》局部
王阳明手迹《象祠记》局部
贵州是王阳明绝处逢生的地方,使他渡过了人生的难关,给他以新生的力量和奋斗的勇气,给予“悟道”的灵感,悟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构建起他的哲学体系。贵州成就了王阳明,一个光辉的思想在此诞生。王阳明发挥了儒家学说的精要,与“正统”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王阳明敢于“离经叛道”,毫不掩饰他的学说是“异端曲说”。他给儒学注入生命的活力,创立新说,张扬个性,倡导独立思考,著实践履,倡导一种不受封建礼教羁绊的“狂者胸次”,敢为人先,敢于进取,敢于创新。他强调“圣人之心”可与“凡夫俗子之心”相通,“人人皆可为圣人”,具有平民色彩和某种民主意识。
学术有成,于是聚徒讲学,在龙场创立龙岗书院,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聘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把哲学思想与教育结合起来,以“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八字方针概括了他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开启了自由讲学、独立思考、教学相长的新风。王阳明对此感到欣慰,心境由悲凉转为喜悦,写了《诸生来龙岗》、《与龙岗诸生夜坐》、《春日花间集示门生》等诗,诗中写道:“闲来聊以二三子,单来初成行暮春。改课讲题非我事,研机悟道是何人?阶前细草雨还碧,檐下小桃晴更新。坐起咏歌俱实学,毫厘须遗从教真。”他的首批弟子就在贵州,他在《镇远旅邸书札》中提到陈宗鲁、汤伯元、叶子苍等16人,其余学生“未能尽列”。
王阳明在龙场首创龙岗书院,重教兴文,“修文”之名由此而得。他所修的不仅是一地之文,而且是全省之文,影响极为深远。在此之前,贵州只有3所书院。而此后的书院多达20余所,许多书院都以龙岗书院、文明书院为楷模,传承王阳明的学说和教育思想,如贵阳的阳明书院、正学书院、渔矶书院,思南的为仁书院,都匀的南皋书院,清平(今凯里)的学孔书院和山甫书院等等。在全国书院日益“官学化”的情况下,贵州的书院独树一帜,仍继续发扬自由讲学之风。王阳明学说在贵州日渐传播,形成“黔中王学”,孙应鳌主张“以仁为宗”、“用世为本”,李谓主张“学贵修行”,马廷锡提倡“静坐”、“反观”,继承王阳明“鼎革创新”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君子亭
王阳明在贵州三个年头,于正德五年(1510年)离开贵州。他与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友谊深厚,三次致书安贵荣守土安民,并受安贵荣之托,有感而作《象祠记》。万历年间,安贵荣之裔,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在阳明洞崖壁上题有一首怀念阳明先生的诗,感慨之余,又在洞口崖上大书“阳明先生遗爱处”七字。“遗爱”二字,寄有深情,它是深切的爱,无限的爱,永恒的爱。贵州人民对阳明先生爱之切,情之深,立祠以祀。嘉靖十三年(1551年),巡抚贵州监察御史赵锦在龙岗书院旧址建阳明祠,乾隆年间改名王文成公祠。就在这一年,巡抚监察御史王杏,又在贵阳白云庵建阳明祠,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将阳明祠迁往扶风山麓。贵阳城东的君子亭,实因纪念王阳明而建。许多地名都因王阳明而起,如修文县、龙场镇、阳明洞、阳明祠、阳明路、王守仁路、阳明广场等等。王阳明恩泽贵州,贵州人民永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