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土壤学环境科学的奠基人熊毅
所属图书:《华夏之裔:汉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土壤学环境科学的奠基人熊毅

熊毅,又名熊其毅,宣统二年(1910年)生于贵阳。早年就读于贵阳模范中学,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32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被推荐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任助理员、研究室主任。1947年留学美国,1949年在密苏里大学土壤系取得硕士学位,1951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急需高级科技人才,熊毅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排除种种阻挠,绕道日本回到广州,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回国的科学家。

熊毅

熊毅

他被安排到中国科学院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任研究员,第一个任务就是到东北进行土壤及粮食增产考察。1954年任中科院土壤调查队队长,率领百余名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进行土壤普查,并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60年代,他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承担华北平原土壤综合治理的重大课题。经过调查,发现这一地区重大的矛盾是灌溉与排水,因雨量少必须进行人工灌溉,但若用黄河之水灌溉,势必造成土壤盐碱化、沼泽化,于是提出“井灌井排”的措施,对华北平原土壤和农业生产作出重大贡献。

熊毅是一个有理论、有实践的科学家,受到国家重视。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兼任环境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农业现代化委员会委员,主编《土壤学报》和《环境科学学报》。198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土壤科学、环境科学的奠基人。

他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土壤物理化学、土壤矿物学、土壤生态学、土壤发生学及土壤分类、土壤肥力、盐碱土改良、水稻土等等。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土壤学专著《中国土壤》,还主编了《华北平原土壤》、《华北平原土壤图集》、《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土壤胶体》等书。他开创了我国土壤胶体化学的新领域,把土壤矿物胶体与有机胶体的研究结合起来,创立了“土壤有机复合体”研究的新学科。发表了《中国各主要土类胶体部之组成》、《中国土壤胶体特征》、《土壤胶体的矿物组成》、《土壤有机复合》等有创见的科学论文,在国内有重要影响。

他是我国环境科学的开创者,很早就致力于土壤生态系统研究,把保护环境、改造自然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为人类提供优质、高产的生物产品,并建立洁净、舒适的生态环境。由于他在环境科学上早有建树,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主编《环境科学学报》。1980年,四川发生特大水灾,《人民日报》记者对他进行采访。他说:“洪水严重,主要是与大气环流造成的暴雨有关,但是,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不能纳水,也是造成危害的一个重大原因。人们总是离不开环境的,但是,人们经常在改变和破坏环境,破坏环境主要是破坏自然资源,比如,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过度放牧或乱垦,破坏草原;盲目捕猎,破坏了野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正常繁衍。森林、草原的破坏,引起气候变迁,造成土壤侵蚀,河流、水库、渠道、港口的阻塞等。”他的观点是超前的,具有科学远见,对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地球有深刻的认识。

熊毅是20世纪50年代初回国的科学家,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奠基人和环境科学的开创者,是优秀的共产党员。1985年1月24日,熊毅在南京去世,享年75岁。中科院南京分院和中共江苏省委作出了“向优秀党员、老科学家熊毅同志学习”的决定,表彰他在科学上的卓越功绩和高尚品德,激励人们在科学上努力创新。

华夏之裔: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