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无畏的封疆大臣丁宝桢
所属图书:《华夏之裔:汉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无畏的封疆大臣丁宝桢

有一张丁宝桢生前的照片,气宇轩昂。他身材魁梧,“南人北相”,又多又长的花白胡子,飘然胸前,显出大家风范。目光炯炯,两眼直视远方,使人感到正气逼人,不由得肃然起敬。杀安德海一事,朝野震惊,天下人拍手称快。那“小安子”,虽说是个太监,却仗着“老佛爷”(慈禧太后)的宠信,飞扬跋扈,为所欲为,连同治皇帝也不放在他的眼里,谁也不敢动他一根毫毛。清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慈禧太后命安德海赴苏州采办龙袍,取道运河南下,坐船上挂着“奉旨钦差”、“采办龙袍”两面大旗,趾高气扬地来到山东,沿途官员不敢稍有怠慢。山东巡抚丁宝桢得皇帝密诏“俟机诛杀安德海”。安德海乘船至临清南湾登岸,至泰安即被捉拿,连夜送往济南审讯,以“太监私自出京”定罪,奏请立即正法。左右的人大惊失色,劝道:“丁公虽不怕死,难道不顾及子孙?”丁宝桢喟然而叹:“为民除害,身家性命早已置之度外。”

自电视连续剧《丁宝桢》在全国播放后,这位“前门接旨,后门杀人”的清代名臣丁宝桢,就在人们心目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部电视剧是山东电视台拍摄的,剧中场景多在山东,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在山东发生,所以,一般观众都以为丁宝桢是山东人。其实,他是贵州平远州(今织金)牛场人。丁宝桢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在山东做了十年巡抚,又在四川任了十年总督,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成都逝世。

噩耗传出,山东父老悲恸、惋惜、哀叹,请求朝廷将丁宝桢灵柩运回山东,葬于历城(今济南)九华山麓。灵柩运至山东,哭声震天动地,人们呼喊、哭泣。一个外乡人,被山东视为“贤良”,恳请将他归葬于山东,为他立祠供奉,这是何等的褒奖和爱戴。他离开山东已经十年,人民对他如此思念,思之深,爱之笃,说明他的不朽。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丁宝桢在山东为民造福的业绩,他时刻关怀民间疾苦,把治理黄河水害作为“政事第一要务”。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在山东郓城侯家林决口,人民叫苦不迭。这本是河官的事,而丁宝桢自告奋勇,奏请主持治河工程,下令各级官员,“倘敢阳奉阴违,有心贻误,一经验实,即将该官员正法”。雷厉风行,于次年春工程告竣。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黄河在直隶开州石庄户决堤,口宽3里许,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数十州县悉被淹没,灾情十倍于侯家林,而五省河官束手无策,互为推诿。时值丁宝桢请假回家修墓,闻讯于千里之外,即赶回山东,不忍民生沉沦、运道废弃,毅然担起河道工程之事,亲往石庄户踏勘,昼夜抢修,在东明谢家庄至东平十里堡筑堤250余里,将河水引归旧道,名曰“障东”。大堤终于在次年暮春合拢,事半功倍,省银400余万两,人民感激不尽。升任四川总督后,光绪初年山东又发大水,丁宝桢爱民心切,自捐巨款,并倡议川中官绅捐资救灾,令其子丁寿鹤押解16万捐银赈济救灾,人民“咸思报以馨香”。这种勤政爱民的好官,山东人民怎能忘怀?

丁宝桢

慈禧特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

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丁宝桢出任四川总督,莅任即赴都江堰视察,见堤堰多年失修,涨水时节成都平原遭水害,决定重修都江堰。起初改筑石坝,但洪水到来即将堤坝冲垮。他认真检讨失败原因,察知古人用鹅卵石竹笼筑堤易于使水“溢泄”,于是恢复古法。用了4个月时间,共挖出淤泥40万方,砌筑堰堤12000丈,修复人字堤130余丈,分水鱼嘴3处。又维修了飞沙堰、白马槽、平水槽等导洪工程,于沿江两岸植树保持水土。重修都江堰大功告成,川西十四州县无旱涝之忧,田原美美,百姓晏然。他死后,四川人民感其功德,在都江堰的二郎庙为他立起塑像,至今为人瞻仰。

都江堰丁宝桢塑像

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灾难深重,在这“烽火惊传遍九州”的岁月,丁宝桢主张“以战制和”,面对列强“船坚炮利”的现实,他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势,痛斥“墨守故常”的言论,致力于“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精求武备”,“仿照外洋枪炮之巧如法制造”,方可“弃我之短,夺彼之长”。在山东,亲自踏勘海岸,在马头嘴、石岛、烟台、庙岛、小石岛等洋舰必经之处构筑炮台,密植树木以作掩护,创办山东机器局,保举薛福成、黎庶昌、徐建寅等到局任事,又派道员张荫桓到天津访求制造之法,购办机器、招雇工匠,制造火药、枪械。到四川后,又奏请设立四川机器局,以曾昭吉主持洋务,自制水轮机,并制造弹药、枪炮,四川近代工业由此发端。

《丁文诚公奏稿》

在四川总督任上,他还做了一桩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即是实行“盐政改革”。盐是四川经济的重要命脉,是财政收入的大宗,但在此之前,由于体制僵化、官员腐败、走私猖獗,盐业一落千丈,致使财源枯竭,滇黔食盐困难。丁宝桢到任后,大力推行盐政改革,将“官运官销”改为“官运商销”,在盐场设立厂局,在销售口岸设立岸局,将盐发给商人经销。为使川盐运销畅通,首先废除沿途关卡的苛捐杂税,一律并入盐税统一征收。严惩贪官污吏,将中饱私囊的四川盐茶道蔡逢年撤职查办,一扫官场积弊。又大力打击盗贩私盐的奸商和走私集团,将横行长江的大股私枭“江大烟杆”、“谭二疯子”等人斩首示众。此事激起四川地方势力的反对,官僚与奸商勾结,争相弹劾,称丁宝桢的改革“利少弊多”、“盐务出纳不实”,朝廷几次将他降职留用,而丁宝桢冒着巨大风险坚持改革。几年后,川盐勃然大兴,每年行销24000引,财税骤增。他设立川盐入黔四大口岸,即永岸(四川叙永)、仁岸(贵州仁怀)、綦岸(四川綦江)和涪岸(四川涪陵),使贵州人民食盐不再困难。盐政改革,利国利民,不失为“同(治)光(绪)中兴名臣”。

华夏之裔: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