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督军”谢六逸
1921年,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人联名发起组织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谢六逸便是第一批会员。当时他从日本归来,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社外编辑,“埋头做事,不说苦,不叹穷,不言劳”,经文学研究会决议,由他主编《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刊》),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他身材魁梧,仪表端庄,说一口贵州话,文学会的同仁风趣地称他为“贵州督军”。
谢六逸,原名谢光燊,字麓逸,后改六逸,常用谢六逸、谢宏徒、何宏图、鲁愚、中牛、路易、路益等笔名发表文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生于贵阳一个官宦之家,青少年时代读贵阳达德学校、贵阳模范中学,1917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为公费生留学日本,在黄齐生先生带领下,与王若飞、刘方岳、李淑元等一同赴日。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政治经济学,常在吉祥寺读书,为日本及欧洲文学所吸引,从此走上新文学道路。他读日本作家长与善郎的《生活之花》,深有所感,发表了《我为什么创作》的文章,以“多读、深思、慎作”六字为信条。1919年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文艺思潮漫谈——浪漫主义同自然主义的比较》,继在《小说月报》发表《文学上的象征文艺是什么》,翻译托尔斯泰的小说《长期流刑》。
谢六逸
谢六逸(前排居中穿长衫者)与复旦大学校刊社同人合影
他探索新文学发展道路,甘当“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引进外国文学。翻译和介绍了普希金、托尔斯泰、雪莱、歌德、巴尔扎克、狄更斯、马克·吐温等人的作品,又翻译了《俄德西亚冒险记》、《伊利亚特》、《海外传说集》、《罗马故事集》等书。1923年出版了《西洋文学史》,与冰心的短篇小说集《超人》同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从此蜚声文坛。对日本文学的研究最为精到,翻译了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古事记》、《万叶集》及志贺直哉、加藤武雄、松村武雄、白鸟省吾等人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文论,编辑了《志贺直哉集》、《日本近代小品集》、《日本故事集》。所著《日本文学史》,讲述了日本上古、中古、近古及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而《日本文学》则是译介日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论的作品,被誉为“日本文学的权威”。对日本文学的研究,与周树人、周作人、夏丏尊不相伯仲。
他擅长随笔,常对人说:“我喜欢用随笔的形式写我自己的感想或介绍国外的著作”,“过去的笔记或随笔之类的文字,往往是从‘闲空’里产生的,不过,我自己所写的小品与随笔,恰好和他们相反,几乎全是‘迫切’时候的叹息。”他的散文和随笔,后来收入《水沫集》、《茶话集》、《文坛逸话》、《夹板斋随笔》和《夏夜漫笔》。他又写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如《稻草人》、《母亲》、《清明节》、《红叶》、《鹦鹉》等。他认为儿童应“多读几本世界有名的儿童作家的作品”,“使儿童心灵高贵纯华”,于是翻译《俄德西亚冒险记》、《伊利亚特》等书,以有趣的故事,温暖、丰富、启迪孩子们的心。
《谢六逸集》
《谢六逸年谱》
他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开创者。1926年,谢六逸受聘为复旦大学中文科教授,首先开设“新闻学讲座”。1929年创办复旦大学新闻系,担任教授和系主任,拟订《复旦大学新闻系简章》,开设国文、外语、心理学、逻辑学、统计学及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等基础课程,又开设专业课程,如报学概论、编辑、采访、报馆组织管理及广告、发行、照相、绘画、印刷等,培养有史德、史识、史才的新闻工作者。他以“无奇不有”四字方针,创办《国民周刊》。主编《立报·言林》,提倡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字,称为“言林体”,主张“五分钟能知天下事”。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有两次重大选择。以他对日本文学的研究成果,留在日本是再好不过的,但毕业后他毅然回国,希望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祖国。日本侵略中国后,像周作人等与日本有深交的一些人被日本人拉拢,而谢六逸毫不犹豫地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他提倡组织“文艺界抗敌协会”,并担任“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与李青崖、张梦麟、蹇先艾等在贵阳建立分会,在《晨报》创办“每周文艺”副刊,宣传抗日。
1938年,谢六逸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在大夏大学任教授,并担任文学院院长、文史研究室主任、社会部主任。1941年应贵阳文通书局总经理华问渠之请,与马宗荣一起组建文通书局编辑所,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兼《文讯》主编,主持编辑《大学丛书》。1943年任贵阳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中央日报》(贵阳版)研究室主任,又在贵州大学兼课。繁忙的工作使他透不过气来,精神憔悴,心力衰竭,中怀郁结,猝然发病,1945年死于故乡,年仅48岁。他的逝世,使中国文坛“同声一哭”,茅盾、叶圣陶、郭沫若等都著文悼念,贵阳各界举行公祭,纪念著名作家、新闻家、教授谢六逸。葬于黔灵后山基督教公墓,1999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谢六逸被列入“贵阳十大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