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西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胜利的一年,是中国革命发生伟大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渡过长江,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也就是在这一年,贵州解放了,南下、西进支队接管了贵州。
苏振华,贵州省解放后首任省委书记
杨勇,贵州省解放后首任省政府主席兼省军区司令员
在此之前的1948年,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取得了胜利,革命形势已成定局。未雨绸缪,中共中央决定,要迅速训练一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党务的干部,为未来2年内,在新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作好准备。华北局立即从冀鲁豫边区,抽调了17000名干部,组建南下支队,随二野五兵团渡江南下,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许多干部从部队到地方,从老解放区到新解放区,从北方到南方,去执行神圣的使命。
南下支队接管赣东北地区以后,形式发生急剧变化,第二野战军奉命解放大西南。按照“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完成包围,然后回打”的作战方针,首先进军贵州。南下支队一部分人去了华东,另一部分加以扩充,组建西进支队,负责接管即将解放的贵州。这一转变,使许多人感到突然,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他们对贵州的情况知之甚少,听了许多传言,觉得可怕。传言最多的是,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贫穷、落后,不如北方好,不如江西好。有人说,贵州“过去是充军发配的地方”,到贵州要走几千里路,那里有“瘴气”,有“麻风病”,“老蛇多,蚊子比马蜂还大”,如此等等。经过反复动员、解释和个别谈话,绝大多数人表示要克服一切困难,到西南去,到贵州去。
1949年9月25日,西进支队从江西上饶出发,踏上西进贵州的征途。千里行军,一路歌声嘹亮。10月1日到达武汉,正值武汉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人们高举五星红旗,抬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巨幅画像,锣鼓喧天,欢声雷动,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到了湖南邵阳,中央已决定成立中共贵州省委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苏振华为省委书记,杨勇为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按照贵州省当时的行政建制,西进支队搭起了接管贵州的领导班子,包括省委、省政府各部门干部及1个省辖市、8个地区的干部配备。成立8个大队,1个大队就是1个地(市)党委、专署、军分区的架子,每个中队就是1个县的架子,贵州有79个县,共建79个中队。人员不足,又从五兵团十六军、十七军转业2480人到地方,将二野军大五分校学员1500人补入,还将曾固、徐健生、伍嘉谟等一批贵州籍干部调到西进支队,共计15000人。
西进支队从邵阳出发,翻过雪峰山,10月初进入贵州。山路难行,上坡下坡就走半天,道路艰险,弯弯曲曲,在悬崖峭壁上行走,有些路段还遭到破坏。西进支队紧跟部队行军,一天要走好几十里。11月14日,先头部队到达贵阳图云关,贵阳大街小巷传遍“解放军来了”的消息。11月15日贵阳解放,这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人民解放军列队入城,市民夹道欢迎,欢呼声、鼓掌声、口号声、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人们唱起了“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高呼“人民解放军是各族人民的大救星”。西进支队随五兵团进入贵州,按预定方案进行接管。西进支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老红军、有八路,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参加革命的干部,有南下时参加工作的青年学生和农村干部,还有江西地下党的同志和南京、上海、江西解放后参加工作的青年学生,大家为在贵州建立人民政权走在一起来了。那时,贵州人都把他们称为“老干部”,因为他们来自老解放区,无论年龄大小、资历长短,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参加革命的。南下、西进干部,大都说北方话,官大官小都披一件大衣,一律实行供给制,生活艰苦朴素,守纪律,讲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贵州各族人民心中。15000人接管贵州,要建立从省到地区(市)、县各级人民政府,任务十分繁重。按原方案,一大队接管贵阳地区,二大队接管遵义地区,三大队接管毕节地区,四大队接管镇远地区,五大队接管兴义地区,六大队接管铜仁地区,七大队接管独山地区,八大队接管安顺地区。
1949年解放军通过贵阳中华路
解放军进入贵阳
少数民族群众向解放军献旗
当时,贵州刚从国民党统治下解放出来,情况异常复杂,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在破坏、捣乱,有些国民党军队起义后“反水”,特务活动猖獗,土豪劣绅、恶霸地主、流氓地痞、帮会及反动会道门蠢蠢欲动,接管建政的艰难程度,简直难以想象。为了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保证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确立革命秩序,接管国民党省级各系统、各单位的机构、人员和财产,1949年11月23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贵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会由苏振华、曾固、赵健民、杨勇、徐运北、刘星、秦天真7人组成,苏振华为主任,曾固为副主任。军管会下设军事、民政、建设、财政、文教、市政、公安7个接管部,后又增加工商接管部,按系统进行接管,1个月完成任务。
同一天,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贵阳市警备司令部成立,秦天真任市委书记兼市长,汪乃贵任司令部司令,参加接管的只有110人,半个月接管工作完成。贵州省委进驻贵阳,于12月3日经中央批准由13人组成,苏振华为书记,徐运北、曾固为副书记。1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杨勇任主席,曾固任副主席。从1949年11月10日至1950年3月,接管了国民党在贵州的1个市政府、8个专员公署、74个县政府,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开启了贵州历史的新纪元。西进支队是贵州人民政权的创建者,其成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贵州第一代各级领导干部。
贵州解放后,五兵团的主力奉命入川作战,仅留十七军五十师负责接管和警卫。各种反动势力乘机互相勾结,胁迫不明真相的群众组织、土匪武装暴乱,全省有31座县城遭到袭击和占领,不得不暂时放弃20个边远县,包括铜仁地区的石阡、印江、思南、沿河,毕节地区的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水城,遵义地区的道真、正安、务川,镇远地区的锦屏、雷山、剑河,独山地区的荔波、黎平、从江、榕江,安顺地区的紫云等21个县。1000多党、政、军干部和民主人士、积极分子、征粮干部遭到杀害,金沙县委书记李旭华、镇远地委组织部部长王富海、息烽县委书记王涌波等都在与土匪战斗中壮烈牺牲,解放军运输队遭到土匪伏击,死伤153人。剿匪已成为西南全面的中心任务,十六军奉命回贵州剿匪,五兵团兼贵州军区,各军、师兼各地军分区,开展大规模的剿匪斗争,经过一年浴血奋战,消灭土匪19万人,控制全省广大地区,“二次解放”边远县21个县,重新建立人民政权。西进干部经受了一次血与火的锻炼和考验,为保卫人民政权立下不朽功勋。
剿匪战斗中牺牲的萧国宝烈士陵园
接管工作复杂而艰巨,首先面临的是粮食问题,维护交通路线,保证城市人口用粮,供给过境部队,打击奸商囤积居奇,派人下乡征借粮食。控制关系国计民生的食盐、粮食、煤炭、棉纱,稳定市场,平抑物价,保证人民生活。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在企业中开展民主改革,调整工商业,安排失业人口,迅速恢复、发展生产。最令人难忘的是禁烟禁毒、改造妓女、收容乞丐,将千百年的陋俗,一扫而光。在农村,开展以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五大任务为中心的反封建斗争。
南下、西进干部,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要在刚解放的贵州开展工作,是很困难的。中央对此已有考虑,特别从东北、华北抽调一批熟悉情况、与群众有联系的贵州籍干部回到贵州,而且安排在重要位置上,如曾固担任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秦天真任贵阳市委书记兼市长。省委特别强调培养本地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通过革命大学、贵州民族学院及各种干校、训练班,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并经过实际锻炼成长起来,共同担负起建设贵州的艰巨任务。干部们深入工厂、农村、学校、街道,发现许多积极分子,建立若干工会、农民协会、妇女联合会、青年团、学联和居民委员会,对建政、接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产业工人和贫雇农中发展党员,使党组织不断扩大,并在城市、农村中扎根。团结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工商界人士,在当时是做得很好的,许多人回忆起来都很佩服和感动。西进干部成了他们的亲密朋友和革命引路人。
也许,这些南下、西进的干部,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顾虑和不解,渐渐地,他们了解贵州、熟悉贵州、热爱贵州。虽说他们时常想起故乡、思恋故乡,但更恋贵州,他们的青春年华在贵州度过,这里是他们战斗过的地方,是他们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成家立业,有许多朋友和同志,有许多难忘的往事和牵挂,他们最终还是选择留在贵州。老同志苗春亭有这样一段深情的话:“故乡难忘啊!嘴上时常念叨家乡,梦中也常常梦到家乡,那毕竟是出生之地,童年时期、青年时期的许多趣事,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挥都挥不去。当年父母兄弟洒泪送我南下的场面还历历在目,故乡的亲人、故旧也常常勾起我对故乡的怀念与回忆。特别是人到老年,更有一种游子思乡的亲情浮现脑际。贵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人生旅程有几个50年?我的大半生都献给了贵州这片土地。我从未因到贵州而后悔,几十年的工作与生活,使我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革命使他们与贵州结下不解之缘,大半辈子的工作与生活使他们离不开贵州,这些“外乡人”渐渐融入“贵州人”,“飞鸽牌”变成“永久牌”。他们的子女生在贵州,长在贵州,最值得回忆的人和事都在贵州。这批“老干部”,来时是只身一人,现在是儿孙满堂,当年的15000人,现在是好几万家。尽管初来时人数不多,但作用不小,解放贵州、建设贵州都有他们不朽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