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风俗习尚,近乎邻省
所属图书:《华夏之裔:汉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风俗习尚,近乎邻省

元代根据贵州“一面高,三面低”的山川形势,将西部划归云南行省,北部划归四川行省,东面和南面划归湖广行省(包括湖北、湖南、广西)。由于受到四面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贵州的风俗习尚,东、南、西、北、中各不相同。清代乾隆年间贵州巡抚爱必达在《黔南识略·总序》中写道:“介楚之区,其民夸。介蜀之区,其民果。介滇之区,其民鲁。介粤之区,其民蒙。大率皆质野而少文,牵啬而重利。贵阳所属,则勤于耕读。”黔北地近四川,处在贵州高原向盆地倾斜的北坡面上,有赤水河通往四川,即所谓“介蜀之区”。汉属牂牁郡,唐代已建立如同内地一样的“经制州”,后虽演变为土司地区,但播州杨氏及八大姓皆是来自北方的汉族,元、明时期均属四川,播州改土归流之后,遵义府仍属四川,直到清雍正五年(1722年)才划归贵州。这一地区长期受巴蜀文化的影响,汉墓及宋墓都有明显的巴蜀风格。这里是汉族移民进入贵州的主要通道,明清以来汉族多于少数民族,据《黔南识略》记载,遵义县“通计汉民一万三千六百二十户”,桐梓县仅有“散居苗民一百一十七户”,绥阳县“通属汉庄二百五十,苗寨十一”,仁怀县“通属汉户十之六七,苗户十之三四”,正安州仡佬族、苗族“三百余户”,“多依汉民耕作”,仁怀直隶厅“通属皆汉庄”。

黔北(遵义及毕节)的汉语最接近四川话,许多词汇同于四川。遵义比其他地区经济发达,明代有大批庄园,自乾隆年间引进柞蚕、桑蚕以来,“遵义富于丝”,“民俗男务耕读,女勤纺织”,成为贵州的富庶之区。川盐入黔主要通过这一地区,形成黔北四大镇(茅台、团溪、永新、金沙),建筑风格一如四川。跨越川黔两省的赤水河,盛产名酒,茅台、习酒、鸭溪、郎酒都产在这条河上。盛产茶叶,《茶经》中已提到播州产茶,湄潭、凤冈茶负有盛名,饮茶习俗如四川。喜食辣椒,善制泡菜,烹调精细而近川味,酸酢肉、豆腐干、黄耙、羊肉粉、豆花面很有特色。汉族移民多来自四川,建有不少川祖庙和四川会馆,川戏最为流行,还有阳戏和花灯。教育兴盛,私塾遍及城乡,“二三里即有读书声”,沙滩文化全国知名,文士众多,故其民果断、精明。

贵州山川形势

贵州地处四川、湖南、广西、云南四省之间,与邻省山水相连。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高耸于四川盆地与广西丘陵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向南、北两面倾斜,从西向东逐渐降低,形成三级斜坡,西部与云南高原相连,海拔2400~2600米,往东,中部海拔1200~1400米,东部海拔600~800米,与湖南低山、丘陵相接。北面的斜坡与四川盆地的盆缘连接,南面的斜坡与广西丘陵连成一片。河流顺地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赤水河、乌江河流入四川,清水江、阳河流入湖南,北盘江、都柳江、红水河入广西。

黔东北、黔东与川、湘毗连,乌江通四川,清水江、阳河入湖南,早在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秦夺楚江南地,便在川东湘鄂西及黔东北、黔东设黔中郡,汉改为武陵郡,元代属湖广行省。湖广往云南的大驿道经过黔东,明初设有平溪(今玉屏)、清浪(今镇远青溪)、镇远、偏桥(今施秉)、铜鼓(今锦屏)、五开(今黎平)等卫,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除思州、思南二宣慰司,改设思州、思南、铜仁、乌罗(后并入铜仁)、镇远、石阡、黎平、新化(后并入黎平)等八府,成为贵州建省的基础。“黎平富于木”,明代以“贡木”著称,清代木材远销湖广、江浙及两广。镇远、思南等沿江口岸,舟车辐辏,商业繁荣。汉族移民多来自江南、江西及川、湘,习尚夸耀。因其地与湖南犬牙交错,府属贵州,卫属湖广,又有水路、驿道与湖南相通,民风民俗多近湖南。汉人与苗、侗等民族长期交往,黔东汉语的语音多有变异,与川黔方言有某些差别,尤以镇远话、锦屏话最为明显。汉族民居近江西、江南,一般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深宅大院为两进、两厢四合院,门楼多为徽式。以大米为主食,兼食杂粮,喜辣椒,善制泡菜、腌菜、道菜及豆制品。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礼俗如同中州。佛教、道教盛行,近代又传入天主教和基督教。自贵州建省以来教育兴起,有府、州、县学,司学及书院、私塾,思南、黎平二府科举在明代为全省之冠。农村盛行花灯,湖南的湘戏、木偶戏在这一地区传播。

黔西地接云南,与滇东北、滇东连成一片,汉为牂牁郡西境,唐为“南诏东鄙”,元属云南行省,是为“介滇之区”。这一地区长期为彝族土司统治,民风彪悍而鲁莽。早期汉移民主要来自巴蜀,明代在这一地区设赤水(川黔边境)、毕节、乌撒(今威宁)及普安(今盘县)、安南(今晴隆)等卫,汉族移民渐多,清初水西(今毕节地区)、乌撒改土归流后,邻省移民大量进入,汉寨、彝寨、苗寨相间,毕节、平远(今织金)、黔西等地多汉民,大体是汉、彝各半。同云南一样,称湖泊为“海子”。产米不多,主食多是苞谷、洋芋、荞麦,或烧或煮或做成荞酥,菜蔬常杂以野菜,酸菜豆汤最为流行。衣着尚俭,贫者缺食少被,冬季围火而坐。威宁等地与滇东北一样,牛马猪羊混牧,威宁火腿制作一如宣威。气候寒冷,民间多建土墙房或土掌房,半截楼房与云南无异,底层和半截楼皆有出檐,人字顶,盖青瓦,土墙房多盖茅草。教育兴起比较晚,明代始有卫学,官学、书院、义学多是清代所建,滇戏传入这一地区。

隆里龙标书院

黔南与广西毗连,地形、气候、物产、民族与广西大体相同,是为“介粤之区”。这一地区民族众多,唐宋时期普遍建立羁縻州,明清多为土司管辖,明代仅建有都匀一卫,都匀府所属八寨(今丹寨)、丹江(今雷山)、都江(今三都)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贞丰、册亨、望谟、罗甸、荔波都是清雍正年间由广西划入贵州。汉族进入这一地区较晚,除都匀外多是清代由邻省迁入,“苗多汉少”。汉语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与川黔方言有所不同。房屋多为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居多。以大米为主食,喜糯米食品,习尚饮茶饮酒。学校兴起较晚,且为数不多,故其民“蒙”。

黔中地区原为贵州宣慰司地,但自明代湖广通往云南的大驿道与川黔、黔桂两驿道在贵州(今贵阳)交会,战略地位日益重要,汉族移民源源进入,成为“五方杂处”之区。明初在贵州宣慰司地设置贵州卫、贵州前卫(均在贵阳)及新添(今贵定)、龙里、威清(今清镇及平坝的一部分)等卫,并设立贵阳府及三州、三县,成为汉族移民较集中的区域。明代贵阳城内有3万多人,清代增至6万余人,基本都是汉人。贵阳府亲辖地及贵筑县“汉多夷少”,修文县、龙里县、贵定县及开州(今开阳)“汉多于苗”,定番州(今惠水)和广顺(今长顺)“苗多于汉”。明代的汉族移民主要来自江南、江西,清代以来全国各地都有,“五方杂处”最能反映汉族移民的特征。

汉族来源广泛,多种地域文化在贵阳会集,民风民俗受到多方面影响。贵阳话虽然属川黔方言,但“南腔北调”经过长期融合,与邻近四川的遵义话、毕节话、铜仁话有所不同,与黔东南方言、黔南方言差别更大。奠定贵阳地区汉族基础的是来自江南、江西、湖广的“屯民”(包括军屯和民屯),且多是“集团性移民”,文化习俗“一如中州”而近江南,“勤于耕读”,传统节日与内地汉族无异。清代移民来自各地,贵阳不但有四川、湖南、湖北、云南会馆,还有两广会馆、江南会馆、浙江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及山陕会馆,北方的京剧、豫剧、评剧,江南一带的昆曲、越剧及川戏在这里都广为流传。建筑总体上虽为“中原模式”,但更接近江南,甲秀楼、阳明祠等多是江南园林建筑,三合院、四合院也是江南庭院风格,与北方的四合院显然不同。城市建筑近江南而有山地特征,街市的“骑楼”式房屋源于福建、广东,农村多茅草房及石板房。汉族“北人食面,南人食米”,而黔中地区则是以大米为主食,面食为副食。民以素食为主,习惯于粗茶淡饭,家常菜以豆芽豆腐、四季豆米、小豆汤、豆豉居多,喜食折耳根、蕨菜、苦蒜等野菜。黔味,以“酸”和“辣”为其特点,但又不同于四川的“麻辣”和湖南的“胡(椒)辣”,以“香辣”为主。贵阳的风味小吃有肠旺面、豆腐果、丝娃娃(类似春卷)、油炸豆沙窝、糕粑稀饭等,然因是“五方杂处”之地,各地的人都有,饮食兼收并蓄,北方的水饺、烧饼、油条、大饼,江浙的馄饨、灌汤包,武汉豆皮,湖南面,四川麻辣烫,重庆火锅,云南野生菌,广东的海鲜,广西的米皮,乃至新疆的羊肉串,在贵阳都有广泛市场。

阳明祠

华夏之裔: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