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委员地质学家乐森
1983年是乐森教授从事地质及教育工作60年,又逢他85岁寿辰,北京大学地质系与中国古生物学会联合举办了学术讨论和祝寿活动,以“探宝藏,足迹遍西南;育英才,桃李满天下”概括了乐森
光辉的一生。乐森
是我国地质科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学部委员,在实行院士制度以前,学部委员就是科学界最高的荣誉职衔了。
乐森,字季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生于贵阳普定街(今黔灵西路)乐家大院。早年就读于贵阳乐群小学、贵阳模范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预科,1920年升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后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作实习生,后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中山大学副教授。1934年以公费生留学德国,在哥廷根大学、马堡大学研究古生物,获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直到1989年去世,都从事地质研究与地质教育工作,晚年还时时哼起《地质会歌》:“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东水西山南石北土真足夸。”
乐森 169 180
从1927年起他便开始进行矿产调查,在两广地质调查所期间,调查了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等矿产,发现了中山县钨矿、丰顺热泉,汕头、潮安煤田,茂名油页岩,海南岛铁矿和西沙群岛鸟粪。抗日战争爆发后回贵州,任贵州矿产探测团团长,与蒋溶、罗绳武、张祖还等地质学家踏遍贵州山山水水,调查并发现了煤矿、铁矿、汞矿、黔中铝矿、遵义锰矿及石灰石、白云石等,编制了《贵州地质矿产纲要》、《贵州矿产分布图》、《贵州煤、铝、汞、铁四大矿产概要》,为贵州地质矿产开发奠定了基础。1944年3月,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贵阳召开,全国百名地质学家云集贵阳,成为抗战期间地质学界的盛会。1945年矿产探测团结束,他任贵州地质调查所所长,继续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发表50多篇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和科学论文,编制了一批地质图册。1952年调任西南地质调查所副所长,与所长黄汲清一起组织人员对西南各地的地质矿产进行调查,足迹遍及川、黔、桂各省,为新中国寻找地下宝藏作出了重要贡献。
乐森在地质科学上建树良多,主要是古生物学和地层学。1954年他在四川江油县首次发现甲鱼化石,被命名为“乐氏江油鱼”。对珊瑚的研究尤为精专,1927年发表了《奉天直隶石炭纪管状珊瑚之一新属》,1936年用德文撰写了《中国南部广西省中泥盆世四射珊瑚群》,以后又发表有关奥陶纪四射珊瑚研究、中国志留纪四射珊瑚研究、中国泥盆纪四射珊瑚研究、中国石灰二叠纪四射珊瑚研究等方面的论文,著有《中国的四射珊瑚研究概况》、《四射珊瑚的起源问题》、《珊瑚化石》等论著,是我国研究珊瑚化石最早和最权威的专家,被誉为“乐珊瑚”。研究古生物方面他创立了不少地层名称,如贵州遵义奥陶纪“十字铺页岩”、广西“寺门煤系”、云贵川晚石炭世“马堡群”、贵州郎岱“茅灰岩”等,还撰写了论文,著有《生物地层学基础》。
1953年乐森调任重庆大学地质系古生物教研主任,1954年任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原北京大学地质系在院系调整时与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合并组建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仅存地理系。1955年,教育部决定重建北京大学地质系,调乐森
到北京大学地理系,建立地质学、古生物学教研组。1964年改为地质地理系,乐森
任系主任。经过30多年的苦心经营,北京大学地质系有很大发展,设有古生物及地层学、构造地质及地质力学、岩矿及地球化学、地震地质学4个专业,设有6个硕士点和3个博士点,培养了2000多名本科生和138名研究生,许多学生成为地质学界精英,如北京大学副校长于洸,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望始等。
1985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委员、科学家从事科技教育工作50年表彰大会,乐森被誉为“历遍崎岖研地质,甘期耄耋为人民”的老科学家。他还是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