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
一行像
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权威专家,他曾经向他的学生推荐,要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史,有两个题目最值得关注:一个是《晋书·天文志》,一个是“唐僧一行”。那么,一行在天文学上有何重要贡献,从而引起李约瑟如此重视呢?
一行,唐代著名僧人,故又称僧一行,出家前俗姓张,名遂。一行是个传奇人物,在天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张遂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张公瑾是唐初的功臣,后来家道中落,陷于贫困。张遂自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稍长,博读经史书籍。还在少年时期,就能在很短的几天时间内,读通了内容极为深奥、连成人也不易弄懂的《太玄经》,世人因此惊称他是“颜回再世”。盛名之下,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极想把他笼络在自己翼下。张遂不屑与之为伍,只好弃家出逃,隐于高山,削发为僧,取法名为一行,时年22岁。
一行在深山古刹,足不出户,面壁十年,潜心修行,精研学问,成了闻名一时的饱学之士。
一行的超人记忆力史有记载。有次他的师傅普寂禅师广请贤士,闻名前来的客人竟超过了千人。其中有位名叫卢鸿的隐士,他精心构思了一篇长达几千字的长文,文中用了许多生僻难认的古字。他得意洋洋地把它放在案头上,让住持请人来宣读,以为肯定会出洋相。普寂令一行出场,哪知一行只是不太经意地扫视了一遍,就含笑掩卷高声地把全文流畅地背诵了出来,让卢鸿惊得目瞪口呆,全场人无不钦佩得五体投地。
一行同样也是位出名的星相家,著有许多星相方面的著作,唐玄宗也常向他求教社稷大计,但一行总是虚与委蛇。有一次玄宗紧追不放,一定要他说出个究竟,一行方才留下两句话:“社稷毕得终吉”、“陛下当有万里之行”。说完后又给玄宗一个“摇之有声”的密封盒子,吩咐“有急才能开”。当时玄宗不解其意。后来安禄山叛乱,玄宗仓猝逃难,直至四川成都,才想起那年一行之言,赶快命人取出小盒打开一看,里面原来是一粒中药“当归丸”。这位风流皇帝恍然大悟:“这药产在此地,一行知我要遇难到成都,再当归去。”他又见不远就是万里桥,更是认为应了一行“万里之行”之语。又照一行的话推算,唐朝末年的皇帝是昭宗,昭宗曾封过吉王,这不是“终吉”的预言吗?
公元721年,因当时行用的《麟德历》失准,唐玄宗命一行“改造新历”。一行奉诏后,把制造天文仪器、进行天文实测放在改历的首位,并选择率府长史梁令瓒所设计的黄道游仪图样,制作新仪,以备观测之用。这一建议随即被采纳,并加以实施。
一行用黄道游仪等测定了各种天文数据,其中包括150多颗恒星位置,与南北朝以后的测定值比较,已有很大的差异。
公元724年,一行发起组织四海测验工作,这是他的天文测量工作的又一重大成就。一行委派人员从北纬17°到51°的13处地点设立观测点,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北至铁勒(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记录二至二分日正午日影长度、北极高度、昼夜长短、日食食分时刻等。得出子午线一度半长为526里270步,折合一度长351里80步,相当于今天的129.22公里。而现代科学得出的测量数据是:子午线一度长111.20公里。两相比较,有18.02公里的误差。中外各国科学家一致公认,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的实际测量和所得到的第一个子午线长度的数据,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后,公元814年,国外才有阿拉伯天文学家在幼发拉底河平原作的子午线长度实测。
为了测量北极仰角,一行设计了一种名为“覆矩”的测量工具。矩类似今天的直角曲尺,在直角顶上悬挂一个铅锤,下面装置一个有刻度的弧,沿着矩的一个边瞄准北极星,观察铅垂线落在哪一个刻度上,就是那个地方的北极高度,和今天所说的地理纬度差不多相等。当时,还根据观测数据绘制了《覆矩图》24幅。
在大规模实地观测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行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开始制定新历,到开元十五年(727年),完成初稿,取名《大衍历》,是为一代名历。但一行积劳成疾,同年病逝,时年44岁,逝后被追封为“大慧禅师”。玄宗亲自为一行撰写碑文“御制大慧禅师一行碑铭”:“长无暇日,日诵万文。深道极阴阳之妙,属辞尽春秋之美。”
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天文学家,一行仍然不能摆脱时代的局限。一行所处的唐代,佛教盛行,加之一行本人又是佛门弟子,因而在其科学研究中不能不受影响,带有不少神秘色彩。根据一行的推算,开元十二年(724年)七月和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二月,有日食发生,但是结果都没有观察到。他就解释说是因为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的结果。其实这两次日食是有的,只是中原一带看不到罢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妨碍了他去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一行的不足之处毕竟是次要的,他为发展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永远值得后人纪念。
为了纪念这位高僧所作的贡献,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已把他们所发现的第1972号小行星命名为“一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