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浑仪
所属图书:《天问之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话》 出版日期:2013-11-01

浑仪

“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后来称之为“浑仪”,这是由于在中国古代浑天学说是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浑仪就是解释浑天学说的观测仪器。

浑仪

“浑仪”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末、东汉初的《春秋文耀钩》一书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在那时才出现了浑仪,事实上它早已存在,不过当时还不叫这个名称罢了。有人认为《尚书》中的“璇玑玉衡”就是浑仪的前身,但历来争论不休,至今也无定论。就文字记载来看,直到《隋书·天文志》才第一次记载了浑仪的详细结构,原物早已不存,设计者为东晋时前赵人孔挺。孔挺浑仪的基本结构是内外两重双环规,外规起骨架作用,有固定的地平环和赤道环。内规也有两环,其一后世称之为四游环,相当于赤经环,是活动的;另一环夹有“衡”,又叫“窥管”,也是活动的。转动四游环和“窥管”就可以测定天体的赤道坐标。需要说明的是,赤道环上的刻度不是现代的360等份,而是365.25,即365格再加上1/4格。这种不整分的传统,曾令很多人奇怪和不解,其实这是有来历的。古代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冬至时刻到下一个冬至时刻的间隔,连续记录几年,取其平均,就得到回归年长度(古称岁实)。春秋战国时期确定的回归年长度正是365.25日,如果按此数划分圆周,太阳便一天移动一格,一年正好转一整圈。可见其用意在此。秦以后,直到西方天文学传入以前,赤道环一周等于365.25°就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

由于工艺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浑仪的结构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由繁至简的过程。到唐代初年,天文学家李淳风在前人浑仪两重结构的基础上发展成三重结构,创制了浑天黄道仪,就是在六合仪和四游仪之间安装一重三辰仪,提高了观测精度,解决了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浑天黄道仪的主要优点在于:可直接读出天体的入宿度,而不必再减去距星的赤道读数;首次将月亮轨道(白道)和太阳轨道(黄道)区分开来,可直接测量月亮在白道上的位置。在这三层浑环的下面有一个十字底座,雕刻成螯足状,座上刻有十字水槽为基准。虽然浑天黄道仪一直闲置宫中未投入使用,却以其功能齐备而成为后世的典范。

开元九年(721年),天文学家一行又制造了一架黄道仪,由八种规环(包括窥管)组成。一行黄道仪的建成,始告黄道仪制作的真正完成。此后人们制仪多按一行成法,仅小有改动,因而一行黄道仪在我国浑仪制造史上是有较大意义的。

北宋是中国古代浑仪制作最多的一个朝代,从至道元年(995年)到元祐七年(1092年)前后不到100年时间里共制造4架大型浑仪,真可谓浑仪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时的浑仪又有些许改进,增加了二分环和二至环,即过二分(春分、秋分)点和二至(夏至、冬至)点的赤经环。这一时期,往往是增加一个新的重要天文学概念,就要在浑仪上增加一个环圈来表现这一概念,结果仪器上的环越来越多,仪器的发展方向也不断复杂化。

多重环结构的浑仪虽是一项杰出的创造,在天文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却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把这么多的圆环组装得中心都相重合,十分困难,因而易产生中心差,造成观测的偏差。二是圆环相互交错,遮掩了很大的天区,缩小了观测的范围,降低了使用效率。正由于此,北宋时期的沈括已建议对浑仪进行简化,一方面取消白道环,借助数学方法来推算月亮的位置;另一方面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视线。沈括把浑仪发展的方向由综合和复杂化改变为分工和简化,为仪器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此后,在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有个被叫做“丑和尚”的人还向金朝进呈过一种名叫“简仪”的仪器图样,金朝曾令有关部门试造,但却没有结果。

元代的郭守敬正是在此基础上创制出了简仪。简仪实际并不简单,而是一种复杂而精密的仪器,所以称它为简仪,乃是因为它把从东汉以来沿袭使用了1000多年的浑仪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造,成为一种比浑仪既简且精的新仪器。

简仪

郭守敬简仪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300年。在欧洲,直到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才发明了与之类似的仪器。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叹说,欧洲人看做是文艺复兴后天文学主要进步之一的赤道仪,中国人在三个世纪以前就已经使用了。

简仪对后世的天文仪器影响甚大。现代化天文台里大望远镜的赤道装置,尤其是美国式的类型,简直像是从简仪脱胎而来。近代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和实用天文测量所用的经纬仪,其方位角和仰角的地平装置,跟简仪属于同一类型。航空导航用的天文罗盘,构造也和简仪类似。可以说,简仪就是所有这些近代仪器的原始形态。

天问之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