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天说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讲述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前去寻访诸葛亮,但见山畔有几个农人,正在田间耕作,并作歌而唱:“苍天如圆盖,陆地如棋局。”这种表述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宇宙学说——盖天说的典型认识。
盖天说早在西周时已经提出,认为“天圆如张盖,地平如棋局”,即天圆地方,天像一个锅盖一样盖在四方平整的大地上。所以盖天说也称之为“天圆地方说”。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盖天说所主张的天圆地方,非常符合人们观天察地所得出的结果。站在一片空旷的地上,极目所视,确实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圆地方示意图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天圆地方说”是为人们所接受的,后来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遵循“象天法地”这个传统原则,人们设计创造了许多的事物,都体现了“天圆地方”这一思想。例如中国古代铸币的造型,多为外圆内方;北京的天坛是圆形的,地坛是方形的,这些都是古人天圆地方的概念给后人留下的巨大影响;为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建造了奥运会主场馆,“鸟巢”与“水立方”的设计就充分考虑到这两个标志性建筑在外形上的呼应,方形的“水立方”与圆形的“鸟巢”一起体现了“天圆地方”的理念。
天坛
但是“天圆地方说”也有很大缺陷,到了公元前6世纪,有人对天圆地方的说法产生了怀疑。认为天如果是一个圆盖罩着大地,而地是一个四方的大块,则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对天圆地方说作了修改,变成天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伞悬在大地上空,周围用八根柱子撑着,用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天地的样子成了一个八柱的圆顶凉亭。对于这种天地结构,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提出了疑问:
这天盖的伞把子,
到底插在什么地方?
绳子,究竟拴在何处,
来扯着这个帐篷?
八方有八根擎天柱,
指的究竟是什么山?
东南方是海水所在,
擎天柱岂不会完蛋?
在这之后出现了另一种盖天说,即天形如笠说,这是为了解释看上去天如一个大窟窿这样一种事实。它认为天和地都是圆的,中间高而四周低,地像一个反扣的盘子,天像一顶斗笠。笠顶就代表北极,天以北极为中心旋转。太阳在随天旋转的同时,还要变换轨道,一年中向南变换六次,再向北变换六次,所以太阳共有七条轨道。太阳在夏至日时,沿内衡圆运动;在冬至日时,沿外衡圆运动。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上,凡中气都在第一衡到第七衡的衡上运动,其他节气时太阳在衡与衡之间运动。盖天说还认为,天在上,地在下,中间相距八万里,天之中心为天极,地之中心为极下,人居它的极下之南。天的最低处与地的最高处相差两万里。日月星辰都在天盖上旋转,转近了就看见,转远了就看不见,白天和黑夜也就是因为太阳的远近而形成的。利用这种结构,古人巧妙地解释了四季昼夜的长短变化。
到了西汉,仍有人坚持盖天说。《周髀算经》就是盖天说的代表作。它坚持天如车盖,是圆而平的,测出日高8万里,并以此作为天的高度。还测算出太阳照射的最远距离为16.7万里。照射不到的地方为夜,照到的地方为昼。由于《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作,所以盖天说也被称之为“周髀说”。
但此时盖天说已走上下坡路,出来反对的人越来越多,西汉末年的著名学者扬雄就是其中之一。扬雄原来信奉盖天说,有一天,扬雄与好友桓谭一道进宫奏事,事毕后坐在白虎殿廊庑下等待回报,因天气很冷,就背对太阳取暖。但一会儿,阳光就离开人背,不再照晒他们了。桓谭借此对扬雄说:如果像盖天论所说天盖西转,日月西行,阳光应该一直照着我们并向廊庑的东头深入,不该离开我们。现在日光离去,正好证明浑天法则,太阳乘云气浮沉,改变了方位。扬雄受此启发,立即改信浑天说。从此成了浑天说的忠实拥护者,并公开与盖天说论难,著《难盖天八事》与之论战。
总的说来,盖天说几经发展,使用这一学说,确实可以解释一些天文现象,但同时盖天说也存在着一些无法解释清楚的地方,是经不住仔细推敲的。所以在中国古代,民间广泛接受了这一学说,但官方基本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