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年法
中国古代历法的纪年法有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这也是我国历法所独有的。
一、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12等份,由西向东命名为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即木星)由西向东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于是就用木星所在的星次作为该年的命名,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就将这一年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记为“岁在玄枵”,其余以此类推,12年周而复始。但是,岁星并非每年整走一个星次,每过80多年会产生误差,造成诸多不便,以致最终被废除。
二、太岁纪年法
中国古代还将黄道附近一周天由东向西分成12等份,分别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叫做“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
十二辰图示
岁星由西向东运行,与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顺序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与十二辰方向顺序一致了,并用它来纪年。例如某年岁星在“星纪”,使认为太岁在“析木”,相当于十二辰之“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使认为太岁在“大火”,相当于十二辰之“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余以此类推。
三、干支纪年法
由于岁星并不是完整地每年走一个星次,而是稍多一点,积至86年,就要多走一个层次,所以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并不能反映逐年的实际天象,于是人们逐渐废而不用,而改用干支纪年法。干支就是干枝,干是树干,支是树枝。中国古人认为天主宰一切,地从属于天,于是天就和干相连,叫做“天干”;地和支(枝)相连就叫做“地支(枝)”。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排尽所有组合,共60对,以甲子开始,癸亥结尾,可以不重复地记录60年,60年以后再从头循环。
这种纪年法从东汉起开始使用,至今不曾间断。今天我们学习的历史课本上,有许多历史事件仍然是用干支纪年法来表示的,如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11年的“辛亥革命”等。大约从东汉起,民间还把十二地支附会为12种动物,叫做“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世也以此纪年,至今仍在民间使用不衰。
干支纪日的方法与干支纪年一样,每天用一对干支表示,60天一个周期,循环往复,可以无穷。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前720年)二月己巳日,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干支纪日连续使用了2600多年。通过这个连续记录与现行公历的换算,几乎可对这期间所有的事件作时间上的认证。
六十干支也用来纪月,但与年和日的记法不同。首先,地支在月序上是固定不变的,正月为寅,二月为卯……十二月为丑。其次,天干在分配时,要考虑当年的天干情况。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六十干支也用来记时,从西周开始,就实行一天12个时辰的制度。每个时辰都有名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时辰的实质为时段而非时刻,比如,子时相当于现在的23:00到1:00之间的两个小时,丑时相当于1:00到3:00,寅时相当于3:00到5:00,以此类推。宋以后,每个时辰又细分为初、正两部分,比如,子初指23:00到0:00之间的一个小时,子正为0:00到1:00。按初正分为24个时段,与现今时刻制度不谋而合,“小时”之称也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