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占著作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占星术始终交织在一起,占星术著作中有大量关于恒星位置测量、星图绘制、奇异天象的观测等资料,在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最早的占星术著作是战国时甘德的《天文星占》和石申的《天文》,后人合称《甘石星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
两汉时,中国传统星占术的大厦已告建成,著作数目空前,《史记·天官书》算是对当时有关天文知识的总结。到唐代以后,更出现了一些大型的星占著作。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是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时的天文资料,尤其是关于星座位置、天象记录等方面有极高价值。然而最著名、保存资料最丰富的星占著作要数《开元占经》了。
《开元占经》是在印度裔天文学家瞿昙悉达主持下,于唐开元二年(714年)前后开始编纂的一部大型星占著作,前后共花费了约10年时间,全书120卷,约60万字。由于这部著作事关占星,故成书之后一直秘藏于宫中,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才由安徽歙县道士程明善从古佛腹中发现一个传抄本,并在民间传抄流传开来,入清之后被收入《四库全书》。
《开元占经》本身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历史文献宝库,共辑录了现已失传的古代天文、占星著作77种,纬书82种,其内容的丰富程度远胜于其他同类书籍。
《开元占经》(部分)
《开元占经》头两卷“天地名体”篇集中辑录了自汉代以来,各家对天地结构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些内容,如后秦姜笈的《浑天论答难》、梁武帝在长春殿召集群臣讨论天地结构问题的记录、祖暅对姜笈的批判等,均仅见于此书。而祖暅的《浑天论》、陆绩的《浑天象说》等也较《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等所记更详。其中卷二对地动说的一段讨论也为我们了解传统地动说的内容及其流传、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除卷一○三至一一○之外,卷三后的内容均为星占,集中汇编了汉代以来的各家占星著作,依天占、地占、日占、月占、五星占、恒星占、流客彗孛占、云气占、气候占、草木鸟兽及人鬼器物占等项,分类陈述。这不仅为我们探讨星占这一古老文化现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我们了解古人对各类异常天象的观测情况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不仅如此,这部分中还保存了早期恒星观测的许多重大成果。例如,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星表——《石氏星表》的几乎全部内容,是我们了解这一古代星表的重要途径。再者,从外官占及巫咸中外官占中,我们又可对甘氏、巫咸两家星官的原貌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所以,该书的恒星占是研究三家星官不可多得的材料来源。
卷一○三至一一○全无占星内容,其中,卷一○三收录了李淳风的《麟德历》,不仅补充了新、旧《唐书》所载《麟德历》中所缺失的推入食限术、推月食所在辰术及推日月食分术等内容,而且可以据之对两书已载部分的讹误脱漏进行校勘,使这部历法的传本得以更加完备。卷一○四中收录了瞿昙悉达所译的《九执历》,使这部印度历法的中译本得以流传至今,为研究中印天文学交流乃至印度天文学提供了一份难得的资料。卷一○五集中记录了自古六历以来到《麟德历》为止的22部历法的各种主要常数,包括上元积年、日法、岁实、朔实等项,为后人留下了古六历及唐代历法的重要资料。
卷一○六至一一○名为星图,但现在的传本中均只有文字而无图形,不知是原本无图还是后来的脱漏。文字的具体内容包括“二十八宿星座古今同异”、“石氏中官星座古今同异”、“甘氏中官古今同异”、“甘氏外官”、“巫咸中官”,依次列出二十八宿距度的古今同异以及三家星官位置的古今同异,对古代恒星观测及星官系统演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不论是从文化史还是从天文学史角度来讲,《开元占经》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