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
中国古代的天文台是集中进行各种天象观测的场所。天文台在中国古代名称很多,如灵台、渐台、清台、天台、云台、观台、候台、瞻星台、司天台、观星台、观象台等。台址一般要比周围地势高,台上有为观测工作服务的天文仪器等设施。与一般天文机构一样,天文台在古代也被视为皇家的专擅品。一些专职的天文官员在这里监视天空,观测并记录有占星意义的天象。在早期,还有天子每年年初都要登台望气的传统。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历史悠久,天文台设置也很早。传说中夏代即有清台,商代也设有神台。而古代的天文台,由于年代久远,大都荡然无存,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历史遗迹,以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古观象台最为有名。
一、登封观星台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的登封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
登封观星台
“告成”古称“阳城”,历史上名字多有变更,但以“阳城”最为有名。相传周代初期,周公姬旦曾在此建台测景(影)。今天此地仍建有周公祠,以示纪念。周公为何要到阳城来测量日影?其原因是,西周的首都镐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中原地区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所以周公想迁都地处中原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在占星术盛行时,迁都必须要说出一些道理,于是就做了阳城位于“地中”——天下九州的中心的舆论,并在此建台测影,为迁都寻找理论依据。此后,阳城便以“地中”而闻名天下。“告成”之名,源于武则天。武则天于690年自立皇帝后,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她一生中十次巡幸嵩山。696年,武则天为纪念嵩山封禅,将当年年号改为“万岁登封”。为表“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将嵩阳县更名登封县,“阳城”改称“告成”。
自周公在此建台测影之后,历代也多在此地进行天文观测。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天文学家一行进行第一次子午线测量,因周公测景台闻名天下,遂命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旧制,在原址重建,并在石表上刻“周公测景台”五字(这里的“景”字和“影”字是通用的),台座上则刻有七言对联“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我们今天见到的,就是唐代竖立的圭表。但这个重建的天文台其实开展的天文活动并不多,其纪念意义要大于使用意义。
让登封观星台重振雄风的是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他在这个石表北面建立了永久性的观星台,并进行日影测量工作,至今观星台还保留着郭守敬创造使用过的石圭。明代,又对观星台予以重建,并保存至今。
观星台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建筑,其基本结构分为两部分:一是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一是由台体北壁凹槽下端向北平铺的石圭。台体的平面近似正方形,台高9.46米,连同台顶的小室(明代增建),通高12.62米。台基每边长16米多,往上有明显的收分,至台顶每边长8米多,台体的外观颇似覆斗。台北壁正中有一条凹槽,凹陷直壁是从前测影“高表”的遗迹。直壁上方相对台顶的两小室下沿置横梁,由此到石圭的高度为9.7468米,即为高表的高度。凹陷直壁底部的石圭,由6块方青石圭面和砖砌圭座筑成,全长31.196米。表影投在石圭上,石圭就像一把尺,可以量出表影长度,因而石圭又称“量天尺”。为了能够精确地量出表在圭上的投影长度,郭守敬将旧式圭表改进为“高表”,长度大大加长,这样日影的长度也大大加长,从而缩小了测量影长的相对误差。现代天文工作者根据文献记载的方法,对观星台的这套元代仪器进行了多次验证,结果精确度在2毫米以内,比晚于登封观星台300多年西方所创的天文观测仪还要精确得多。
1995年,北京天文台实地测验表明,观星台正好位于当地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上。2007年12月20日,联合国宣布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2009年初,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科普周刊之一——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盘点世界九大神秘古观象台,郭守敬主持设计建造的这座登封告成观星台入选其中,位列第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星台被后来更先进的天文观测技术取代。然而,观星台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座巍峨耸立的丰碑,永远值得人们景仰。
二、北京古观象台
位于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的北京古观象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连续观测时间最久的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金代。金建都北京以后,模仿宋朝的制度,在北京设立太史局和司天台,建立了管理和观测机构。他们把从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掠夺来的天文仪器,计有浑仪、浑象和漏刻等,放置在司天台上。由于汴京和北京的地理纬度不一样,这些从汴京抢来的仪器在北京不很适用,但因战乱连年,财力匮乏,金朝始终也没有制造一件新仪器,只是将宋朝的仪器稍加改造而已。
北京古观象台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天文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实践中发现金代挪用宋仪的缺陷。1279年,郭守敬、王恂联名上书忽必烈,提出应重建司天台。忽必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由太史院主管,修建了大都天文台,台址就在今北京古观象台附近,当时人称泡子河观象台,并用郭守敬等设计制造的天文仪器进行观测。
元末明初,因连年战争,元司天台全部建筑荡然无存,现在的观象台是明代正统年间在司天台的遗址上建造的,名曰观星台。1442年,观星台建成后,英宗皇帝亲自撰写《观天器铭》曰:“粤古大圣,体天施治。敬天以心,观天以器。”观星台包括高大的台体和它下面的紫微殿、漏壶房、晷影堂等部分,台体高14米,台顶南北宽20.4米,东西长23.9米。台上安装有玲珑仪、仰仪、窥几、候极仪、浑仪、简仪、天体仪、漏壶等近20件精巧仪器,这是当时世界上设备最完善的天文台。明台基本仿制元台,但比元代大为逊色,没有什么突出创造。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明代仪器继承了宋、元古仪的传统,而明代又有浑仪、简仪和圭表保留至今,因此,它使我们能看到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真实面貌。
清朝仍定都北京,并继续使用明代观星台,改名为观象台。清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采用欧洲天文学制和仪器结构,制造了天体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等六件大型铜仪,安装在观象台上,明代的古仪则搬到台下。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还安装了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年),又以我国浑仪的特有结构为规范,同时参照西方的特色制成了玑衡抚辰仪。从明代正统初年起,至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观测488年,此项纪录居世界第一。
北京古观象台上安放的天文仪器,曾以体型巨大、造型优美、雕刻精细著称于世。但是历史的变迁让它们历尽沧桑:先是康熙年间,大部分被法国人纪里安毁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又将北京古观象台洗劫一空。法、德侵略者相互间达成协议,法国侵略军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和明制简仪抢走,后迫于世界舆论不得不归还。德国侵略军将明制浑仪、清制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纬仪和纪限仪抢走,运回本国陈列,直至《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才归还我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进逼华北和北京,我国天文工作者为保护文物,于1933年将明制的浑仪、简仪、漏壶、圭表和清制的小地平经纬仪、折半天体仪运到南京,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而北京古观象台上就只有清制八大铜仪了。
北京古观象台建筑整齐、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仪器的面貌,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珍贵的天文仪器古迹,也是研究世界天文学史的重要文物。如今,古观象台仍在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是千年古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