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我国山东一位著名金石收藏家王懿荣无意中使甲骨文重见人世,向人们吐出了殷商时代的许多秘事。
在这些甲骨文中,就有对新星的记载。其中一块上刻有意为“七月初七那天,在红色的心宿二旁突然出现了一颗很亮的新星”的行文。据考证,这是公元前14世纪的天象记录,也是目前世界最早的新星资料。新星,在我国古代常称之为客星。这是因为,有些星原来很暗弱,多数是人眼所看不见的。但是在某个时候它的亮度突然增强至几千或几百万倍(叫做新星),有的增强一亿到几亿倍(叫做超新星),以后慢慢减弱,在几年或十几年后才恢复到原来的亮度。这类星星,好像是在星空中做客似的,因此古人予以“客星”的名字。
中国古代的新星记录历史悠久,且记录翔实,截止清代,约有70次记载,其中约有9次为超新星记录。如《续汉书·天文志》记载:汉灵帝“中平二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后年六月消”。这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超新星记录。现代天文学已在该记录所指示的位置上证实有射电源的存在。这些记录为现代有关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如射电源的证认、中子星理论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科学史料,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甲骨文中关于新星的记录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爆发的一颗超新星的景观最为精彩,它是在黄昏后不久,在夜空南方忽然出现一颗非常明亮的星星,最亮时像个月亮,在它的照耀下可以看书,这颗“小太阳”与月并存,夜复一夜照耀大地达数年之久,以后才逐渐暗淡直到肉眼看不到它。当时称这颗超新星为周伯星,《宋史·天文志》对它作了描绘:“景德三年四月戊寅,周伯星见,出氐南,骑官西一度,状如半月,有芒角,煌煌然可以鉴物。”
另据《宋史·天文志》《宋史·仁宗本纪》《宋会要辑稿》等典籍记载,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五月,在天关星附近出现一颗客星,一直到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辛未该客星才隐没不见。其记录翔实,有关于其颜色、大小、亮度等变化的生动记述,如其间曾“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等等。这颗客星出现时间之久、亮度之大都是罕见的,它显然是一颗超新星。在日本《明月记》《一代要记》等典籍中,也有关于这颗超新星的记录,指出其“孛天关星,大如岁星”云云。随着射电天文学的兴起,人们又试图从中国古代的客星记录中去寻找客星与现存射电源之间的联系,共发现了七颗具有这种关系的客星,这对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1572年11月11日黄昏,丹麦科学家第谷发现仙后座十星附近出现一颗新星,他详细记录了这颗新星的颜色和亮度变化,观测一直持续到1574年2月。第谷用纪限仪先后测量了该星与仙后座中其他九颗星间的角距离,以确定该星的准确位置,但未能测出该星有视差存在。1573年,第谷出版了《论新星》一书,汇集了他对该星的观测和研究成果。第谷所发现的这一新星,在中国《明实录》中也有明确的记载:明穆宗“隆庆六年十月初三日丙辰,客星见东北,如弹丸,出阉道旁,壁宿度,渐微芒,有光。历十九日壬申夜,其星赤黄色,大如盏,光芒四出……”至明神宗“万历元年二月光始渐微,至二年四月乃没”,其发现日期较第谷早三日,记述也颇详细。关于这颗新星,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发现,并有不少记述,但均不如第谷详细,加之当时世界不知中国观测的情况,所以该新星被命名为第谷新星。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天文学工作者先后把我国古代的新星、超新星的记录整理发表,已公布的12个超新星的记录中,有8-9个与射电源相对应。这是我国古代恒星观测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我国对世界天文学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