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特有的组成部分和独特创造,是我国传统阴阳历中阳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重要的天文意义,而且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二十四节气自形成以来,一直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内容,至今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古人已将一年分为八节,即所谓“分、至、启、闭”,“分”指春分和秋分,“至”指夏至和冬至,“启”指立春和立夏,“闭”指立秋和立冬。现在人们常说的“四时八节”就是指一年的四季和上述八个节气。
有了这八个节气做基础,便可以对季节的变化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了。古人把五天叫一候,三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出现了齐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其名称和顺序与现在完全一样,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它编成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黄道上的位置图
这二十四节气中,顺次为奇数者统称节气,为偶数者统称中气。每一节气的长度为一回归年长度的1/24,称为平气。在中国古代长期使用平气,直到清代以后才改为定气,每一定气的长度长短不一,以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30°所需的时间为准(从冬至点起算)。无论平气或定气,都分别表示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24个待定的标志点,它们能大体反映一年中气温、雨量、日照等的规律性变化,也可以比较准确地表征气候冷暖现象。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十分科学的,它实际上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确定的,反映在黄道上,就是将黄道平均分,每一份15°,24份共360°,所以节气实际上是属于阳历的。每个节气代表轨道上的一个固定位置,因而它们在阳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最多只差一两天,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总结成两句歌诀:“上半年来六、二十一,下半年来八、二十三。”把属于阳历的节气与朔望月配合使用,这是中国古代阴阳历的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