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垣二十八宿
为了测星、认星,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关于恒星天空的划分方法,并给各个星区编织了生动的神话故事,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充分发挥想象,把恒星天空划分为二十八宿、三垣、四象,它起源历史悠久,在划分方法上自成体系。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而中国古人的观测地点是在黄河流域,也就是北纬35°左右,所以他们所重视的天区,主要是两部分,一个是北天极所在的北天区,还有就是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星。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28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亦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实际上是把赤道附近的一周天,由西而东地分成28个不等份的星座。“宿”和“舍”都是住地的意思,意为日月运行的歇息地。之所以取28数,是根据月亮的恒星周期(27.33日)取整数所得,这样在月亮绕地球运动过程中,每日从西往东正好经过一宿。
将二十八宿中相邻近的星连接起来,组成四个想象的图形,就是四象。角、亢、氏、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宿组成一个龙的形象,春分时节在东部的天空,故称东方青龙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个星宿形成一组龟蛇互缠的形象,春分时节在北部的天空,故称北方玄武七宿;奎、楼、胃、昂、毕、觜、参,这七个星宿形成一个虎的形象,春分时节在西部的天空,故称西方白虎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个星宿又形成一个鸟的形象,春分时节在南部天空,故称南方朱雀七宿。由以上七宿组成的四个动物的形象,合称为四象、四维、四兽。虽然这种想象的构图确实有些勉强,但对浩瀚的星空来说,确实也很有利于辨认和记忆。古人用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没和到达中天的时刻来判定季节。古人面向南方看方向节气,所以才有左东方青龙、右西方白虎、后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的说法。
东方青龙图
西方白虎图
北方玄武图
南方朱雀图
二十八宿不仅用来研究星空,也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在民间流传也非常广泛,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星宿是斗宿(北斗星)。斗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第一宿,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七颗星组成,其中斗身中的四颗星又叫魁星。魁星就是文曲星,也叫文昌星,简称文星,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兴衰的星官。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写范进中举后“欢喜得疯了”,丈人胡屠户打了他一嘴巴后,“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得狠了”。
北斗星常和南斗星并提,南斗星就是箕星,是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六颗星组成。古代传说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就叙述了一个“赵颜借寿”的故事。着红衣的南斗星和着白衣的北斗星在南山下棋,赵颜献上酒脯求寿,南斗星就将19岁改成了99岁。
牛宿又叫“牵牛星”、“牛郎星”,在银河东,共有星六颗,其中三颗星好像一个人挑着担子走路,从而衍化出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歌写了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是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诗句,意思是说自己和故交卫八处士以前就像参宿和商宿一样不得相见。其中的“参”与“商”都是星宿名。这两个星宿,一东一西,东边的刚从地平面上升起,西边的已从地平面落下,彼此永远不能见面。《左传》中记载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远古帝王帝喾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阙伯,一个叫实沈。弟兄俩整日吵闹不休,最后竟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帝喾只好把弟兄俩分开,阙伯被派到商丘,成为商朝始祖,以商星为族星。实沈被派到大夏,成为夏朝的始祖,以参星为族星。从此,弟兄俩永不相见。
在二十八宿包围的范围内,又建立了“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垣就是墙的意思,意思就是以墙围起来的星区。“三垣”实际上是一个人间世界在天上的重建。其中,紫微垣代表天上的皇宫,由天帝坐镇中央北极,旁边是后妃、太子、宦官等,周围则有宰相(丞)、内阁高级首领(枢、辅、弼)以及宫廷卫队等;太微垣则是朝廷行政机构的象征,是天帝、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其中央是帝座,旁边是太子、从官、幸臣,四周则分布着近臣、三公、九卿、诸侯;天市垣就是一个庞大的天上街市。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里写到:“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这正是对天市的描写。
紫微垣
二十八宿系统的建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日、月、五星以及若干天象发生位置的确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和定量化的背景依据,是天文观测定量化和系统化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