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陨星
所属图书:《天问之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话》 出版日期:2013-11-01

陨星

在夏季晴朗的夜空,偶尔会看见一道明亮的闪光划破天幕,飞流而逝,这就是流星现象。无数流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就是流星雨。流星在大气中没燃烧尽,落到地面的残骸就称为“陨星”,也叫“陨石”。

中国古代关于陨星的记载很多,其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流星雨的记载。《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不过其真实性尚无法证实。自此往下,最早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也是公认确实可信的。

据统计,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对其作必要的分析、研究,确认其相应的辐射点,进而为弄清流星群周期、轨道的变迁,查明流星群同彗星之间存在的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除此之外,我国有更大量的关于流星的记录,虽然历代编写史书的人没有把所有记录都收进去,仅就现今留存下来的记录加以整理,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流星落地即为陨石。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知道陨石是天上的流星陨落到地面上的。《春秋》已有记载:鲁釐公十六年(前644年)“陨石于宋五”,说是有五颗陨石落于宋国境内,这是我国关于陨石的最早记录。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左传》对这一现象作了说明,认为这是“陨星也”。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把这一认识表达得更明确:“星坠至地,则石也”,即认为陨石是天上的星星坠落到地面的结果。此后,中国古代的陨石记载有百余次,多记述翔实。及至宋代,沈括又发现有陨石和陨铁之分,其中对于陨石来源、本质的认识尤为可贵。

《春秋》中关于陨石的记录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这样一次描述:“治平元年,常州日落的时候,忽闻天上大声像雷一般响,一颗几乎和月亮一样大小的星星,在天空的东南面出现。一会儿又响了一声,却移到西南方向去了。然后又震了一声,坠落在宜兴县民许氏花园内,远近的人都望见,火光赫然照天,许家园子的篱笆都被烧坏了。等到火焰熄灭后,看到地面有个杯子大小的洞,入地很深,往下望时星就在里面,火光荧荧,许久才逐渐暗淡,但还是热得不可挨近。又隔了许久,才把地洞掘开,在深三尺多的地方,得到一块圆石,这时还热得很,大小和拳头差不多,一头略微尖锐。”这段记载记录了陨石陨落的全过程。对于摩擦生热发光,光球的大小,爆炸声,陨石飞行的方向,余热,陨石的形状、大小,陨石坑乃至陨石性质等等都一一谈到了。

可就是在这之后的700年,欧洲人对陨石还是一无所知。1768年,在欧洲某地,发现了3块从天上掉下的石头,引得人们纷纷前去看个究竟。消息传到当时的科学中心——巴黎科学院,科学家们大笑不已。不久前,他们曾打发走了一个来献“天上石头”的农民,认为这不过是想来骗奖金的骗子。为了制止这种“流言”,巴黎科学院特别推举著名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研究,结果给出的结论是:“石在地面,没入泥中,电击雷鸣,破土而出,非自天降。”1790年,历史又重演了一次。他们收到了一份有市长及300多人签名的来信,说是在7月24日晚上9时,有一块大石头从天上落到市内。科学院的先生们又嘲笑说:“加斯可尼人生来就是吹牛大王,市长是个疯子。”他们还通过了一项决议,表示要与这种迷信思想作坚决的斗争。直到1803年,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欧洲科学界才最后承认陨石是天上流星的遗骸。

而在美洲,情况差不多也同欧洲一样,直到19世纪初,人们对陨石的认识仍是模糊的。1807年,有两个天文学家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他们在康涅狄格州亲眼目睹一颗自天而降的陨星,落地后竟是一块石头。向来以博学多才著称的总统杰斐逊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是“荒唐”的言行。在不久后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这位总统以此为例,嘲笑一些科学家信口开河。他说:“我宁可相信这两位学者是在撒谎,也不会相信石头会从天上掉下来。”

中外两相比较,可见我国古代对于陨石的观测与认识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远走在世界的前面。

流星雨和陨石记录,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流星雨和陨石的研究,对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彗星的轨道、天体的化学成分分析等都有重要价值。

天问之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