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夜说
宣夜说是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宇宙学说之一。宣夜的意思,晋代天文学家虞喜解释为:“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数,其术兼之,故曰宣夜。”在他眼里,“宣夜”就是“宣劳午夜”日夜运行的意思。
宣夜说认为,并不存在一个有形质的天壳,人看到的天无边无垠。由于天极远极高,看不清楚,因此,看上去郁郁苍苍,像是有颜色的。这正像是远处青色的山,极目望去,却满山碧绿;若俯视于千仞深谷,则黝黑一片。但青或黑都不是它们的本色。日月星辰就在这个无边无际的虚空中飘浮,互不相关,互无联系,或进或退,或迟或疾,听其自然,无所根系。它们并不附着在有形质的天壳上。
宣夜说描述了一幅日月星辰就在无限空间运动的图景,否定了有形质的天的存在,指出了宇宙的无限性,认为日月星辰在这样虚无的、无限的空间中飘动。这一点实在比浑盖二家高明,对后代的天地结构学说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宋代朱熹等人把浑天说中的固体球壳改造成气的旋流,不能说没有宣夜说观点的影响。而到明清西学东渐之时,宣夜说也在帮助中国学者抵制早期传教士所宣传的固体水晶球体系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宣夜说关于日月星辰飘浮在“气”里的说法,使一些人产生了忧虑,担心天上的日月星辰会坠落下来。“杞人忧天”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反映。杞国有一个人担心有朝一日天会掉下来,成天为此担忧,寝食难安。有一位好心人便去开导他,说天是积聚起来的气,地是一个极大的固体硬块,二者都是无限大的,天不会掉下来。日月星辰也是气,即使真的掉下来也不会伤人。杞人由此才心安。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又有人提出了“安天说”,指出日月星辰的运行有它们自身的规律,既不附缀在天壳上,也不必担忧会坠落下来。
宣夜说较盖天说和浑天说都更接近天体空间分布的实际和现今关于宇宙的理论,是极其可贵的思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就这样评价过宣夜说:“这种宇宙观的开明进步,同希腊的任何说法相比,的确毫不逊色。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僵硬的同心水晶球概念,曾束缚欧洲天文思想一千多年。中国这种在无限的空间飘浮着稀疏的天体的看法,要比欧洲的水晶球概念先进得多。”可惜,宣夜说还仅仅停留于定性的、思辨性的描述,对于日、月、星辰的运动等现象没有作出具体的说明,也一直没有发展起配套的计算模式,其结果便造成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也为历代历法家所不取,最后导致发展成一种玄学。因此,宣夜说还不能称作完整的宇宙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