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星术的发展
占星术在天文学起源的同时便已萌芽了,并且始终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纠缠在一起,因此,早期的天文学如果与占星术等量齐观或许并不过分。占星术的发展显然有其自身的历史,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能使最早出现的占星术只是作为一种巫术。古人们感到,一些天象可能给人带来吉祥,而另一些天象却使人蒙受灾难,但又得不到科学的解释,只能归结于是上天意志的表现。
殷商时代,人们使用甲骨来进行原始占卜,然后通过上面的裂纹来进行决策。甲骨卜辞中就能找到许多以日食、月食及新星等进行占卜的内容。这种原始的占卜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后来才逐渐被易经、八卦之类的学说所取代。商代也已出现了专职的占星家,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传说中的巫咸。在《开元占经》中,保存了一部分巫咸的遗说。这些遗说大都把天象与大事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理论上也比较成系统,可能不是巫咸旧说的原貌,或系后人的假托之作。商代巫者兼掌天文历法,说明天文学和占星术是混合在一起的,这时所谓的天文学,实则就是占星术。甲骨文中还有占卜命龟的各类贞人,显然,那些以占星为业的贞人的身份也属于占星家,他们很可能就是周代保章氏的前身。
保章氏在周代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而且官位是世袭的。保章氏的官名与保管记录有关,其职司特点与商代的贞人极其相似。《周礼》中对他的介绍说:他掌管天上的众星,记录日月星辰的运动和变化,以考察尘世的变迁,预测吉凶。他依照九州与某些特定天体的关系,分划出它们的地界。所有的封地和君权分别与不同的星宿相关联,从这些星便可以确定各国的繁荣或灾难。他能根据木星的12年周期预言世间的善恶,他能从五色云彩断定水旱或丰歉的来临,他能从12种风出发,得出天地是否和谐的结论,并记录下由此造成的各种好坏现象。总之,他掌管着这些现象,以便告诫帝王补救失误,变更礼仪。
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占星术体系已初具规模,这不仅因为当时的文献提供了比前代多得多的占星记录,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作为占星学的全部基础在这时已经建立。特别是中国传统星官的命名已基本完成,它实际成了人间社会在天上的复制品。地上有皇宫,天上就有紫微宫;地上有太子,天上也有太子;地上有郎将列国,天上也照样有相应的星官。这个天上的严密组织无疑是直接服务于占星的需要。然而,仅仅把人间社会搬到天上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建立起天上星宿与地上郡国的对应关系,这就是分野。有了分野,天上某一星宿的变异就与地上某一地区的祸福直接联系了起来,可以使占星预测更趋向具体和细密。这时占星家也企图把人间大大小小的变故都与天象变异联系起来,把什么都说成是天意使然。
现在知名的两部最早的占星著作也出于战国时代,其一是石申的《天文》,其二是甘德的《天文星占》。甘德、石申也是古代最有名的星占派的代表人,还有就是巫咸。其中甘、石二人实有其人,生活在战国末年,巫咸则是古代半传说半神话的人物,巫咸派星占学只是依托他的名义而已。这三大门派在中国古代的星占史上一直并驾齐驱,在战国秦汉之际更是鼎盛。
两汉之际,谶纬之说盛行。谶纬之说与占星术关系极为密切,因为它的主要内容就是陈说天象来宣传君权天授或灾变,这对占星术的发展是一有力推动。中国传统占星术在两汉时已经成熟。西汉时出现的占星著作数目空前,仅《汉书·艺文志》中就列有21家,445卷,这还不包括《史记·天官书》、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及《天文气象杂占》等。在《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中,有很多关于星官颜色、大小、位置、相互关系引起人间政治及社会生活发生灾变的论断。《史记·天官书》已大体把天上的星宿与王朝的职官设置对应起来,构成了一个以“太一”为中心的天国王朝。天国在汉以前已在逐渐建构,至此时则堪称大备。司马迁还试图把天象所显示的吉凶祸福与历史上的一些事实联系起来,以证明人间治乱确实与天道的变异有关。在具体占法之外,占星术的哲学基础也得到了完善,除天人感应外,阴阳、五行、八卦、河图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占星术很发达。这一时期的占星术的发展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注意对前代的星占成果加以总结,并在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二是这一时期的占星家特别重视用历史事实去验证占星论断,即注意“事验”。
隋唐的占星术已进入全面总结的阶段。从《新唐书·艺文志》所载书目看,隋唐占星之作并不很多,约13种,但有两部比较重要的著作,一部是李淳风的《乙巳占》,一部是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开元占经》可谓前代占星的集大成之作,它把各种天象分类加以编次,每种天象都分别列出前人的种种说法,兼收并蓄,对前代占星术是一次全面的总结。
占星术在宋以后基本上是在走下坡路,进入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其原因之一是统治者加强了对天文星占的控制,从而造成天文星占人才的凋零。占星术衰落的另一原因是理论上的日趋贫乏。占星术的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在经过汉代以后长时间的发展,到宋代以后再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人们虽然仍相信“天垂象,见吉凶”的古训,但已越来越从理性上认识到占星术的谬误。宋代所编的《司天考》《新唐书》,再没有将某一具体天象变异同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在其以后历代也是如此。这是天文学同占星术开始分化的一个重要迹象。到清代编辑《四库全书》时,已把天文和占星分为两类,天文学著作归入“天文算法”类,而占星术著作归入“术数”类。至此,占星学和天文学分道扬镳,最终不可避免地走上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