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星表
所属图书:《天问之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话》 出版日期:2013-11-01

星表

确立了坐标系之后,把所观察到的恒星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星表和星图。将恒星按星名和某种坐标排成序列,叫做星表;把恒星按其在天空的相对位置用某种投影法绘成图,就是星图。

我国最早的星表出现在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天体测量学发展是很突出的,出现了中国古代以至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公元前4世纪时,魏国人石申(也有称石申夫)编过一部叫做《天文》的书,这部书共八卷,由于它有很高的价值,被后人誉为《石氏星经》,然而到宋代它却失传了。所幸,今天我们还能从唐代天文学著作《开元占经》中看到《石氏星经》的一些片断,并据此整理出一份石氏星表。石氏星表中记载了二十八宿距星(每一宿的坐标星)和其他一些恒星(共100余颗)的赤道坐标位置。

这些恒星的位置,其中二十八宿是用“距度”和“去极度”来记述的,其他恒星,则用“入宿度”和“去极度”来记述。所谓“距度”是指二十八宿沿赤道自西向东排列中,每一宿选出一个代表星,叫做“距星”,“距度”就是两距星间的“赤经差”。其他恒星的“入宿度”,就是这颗星和距星的“赤经差”。所谓“去极度”,是指恒星和天极间的角度。由此可见,在石氏星表中,对恒星方位的记述是采用了赤道坐标系。这说明,我国至迟在战国时代,已经采用赤道坐标系来记述天体方位了。与此同时希腊却还是沿用巴比伦的黄道坐标系,到十六七世纪以后,欧洲才广泛使用赤道坐标,一直到现代。

石氏星表中还有一点与众不同之处是它把周天分为365.25°,而西方则采用巴比伦的360°分法。我国古代之所以要这样分,是因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5日,采用周天365.25°分法的好处是,太阳正好每天在天穹背景上移行1°。比石申稍晚,在《吕氏春秋》和《礼记·月令》中,也将周天划分为365.25°。

由于岁差使得恒星的赤道坐标作缓慢的变动,现代天文工作者可以根据岁差规律,对于同一恒星比较它的坐标变化,由此来推算出古赤道坐标的测定年代。现代的研究表明,许多恒星的坐标值确与石申所处时代的理论值相吻合,但另有一些却与东汉前期的理论相一致,这说明《石氏星经》并不全是石申当年的测量结果,而是石申创始的天文学派在数百年间长期观测的总汇。但是也可以肯定石氏星表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公元前4世纪测定的。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在公元前2世纪编制过星表,在他之前还有两位希腊天文学家也编制过星表,但也不早于公元前3世纪。可见,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之一。

三国时,吴太史令陈卓把古代主要的三家星官体系——甘氏(甘德)、石氏(石申)、巫咸,并同存异,综合为由283个星官组成,包含1464颗星的完整体系。由此而形成的星表,被称之为陈卓星表。

天问之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