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日食月食
所属图书:《天问之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话》 出版日期:2013-11-01

日食月食

夏朝仲康时代的一个金秋季节,中午时分,一个奇异的现象突然出现,原本高悬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正在一点点减弱,仿佛有个黑黑的怪物在一点点地把太阳吞吃掉。“天狗吃太阳”!面对突如其来的“凶险”天象,百姓们个个惊恐万状,急忙聚集起来敲盆打锣——按过去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把“天狗”吓走。

那时,朝廷已经形成一套“救日”仪式,每当发生“天狗吃太阳”时,监视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时间观测到,然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报朝廷,随后天子马上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可这次,时间过去了好久,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宫殿前,却独不见羲和的身影。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护时间,仲康大帝顾不得多想,连忙主持开始了救护之礼。

这时,天色越来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几步之内难辨人影,太阳被“天狗”彻底“吞”了!仲康大帝率众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宽恕……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人们彻底绝望时,太阳的西边缘露出了一点亮光,大地也逐渐明亮起来,日盘露出得越来越多,“天狗”终于把太阳“吐”出来了!仲康大帝和文武百官舒了一口气。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身负重任的羲和酗酒而误事,仲康大帝大怒,下令将羲和推出斩了首。

这个故事记录在中国最早的一本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如果这个记载是可靠的,当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但是夏代的历史还是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这个记录的可靠性也就难以定论。

甲骨文中的日食记录

晚一些的记录,就是在甲骨文中所记的。其中,武乙、文丁时期的一条卜辞说:“癸酉,贞日夕又(有)食,隹(惟)若。癸酉,贞日夕又(有)食,非若。”意思是说:癸酉这一天进行卜问:太阳下午发生日食,诸事顺利吗?诸事不顺利吗?这种正反设问的形式,是甲骨卜辞的最常见形式。这一条卜辞,有人曾认为是预测日食的条文,但恐怕不确,因为殷人的时代不大可能有预测日食的水平。

再晚一些,《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记载周幽王时“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有人认为这是周幽王六年(前776年)的日食,也有人认为是周平王三十六年(前735年)所发生的,至今仍属于未定问题,但这次日食记载是明确无误的。如果以这次为最早的日食记载,也比古代巴比伦要早13年,比欧洲最早的希腊人泰耳的记录更要早近200年。

日月食的成因,西汉末年刘向《五经通义》说:“日食者,月往蔽之”,即认识到是月亮遮住日光造成的。而月亮的光辉来源于太阳,这一点《周髀算经》卷二已有明确的论述。日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西汉末年刘歆总结出一种周期,认为135个月中要发生23次日食。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发现日食周期的国家之一。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我国就能预报日食初亏和复圆的方向,到了唐代对于日食的预报已经比较准确了。

和日食的记录相比,中国古代关于月食的记录较少。其原因正如《诗经》所言,“彼月而食,则维其常”,就是说月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平常的事,所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史籍均不载月食,直至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才首见关于月食的记录,自此至清末,中国古籍中计有近400次月食纪事。这些月食记录是十分珍贵的科学遗产。

过去,人们不知道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每当看到日月食时,都会恐慌,认为日月失光,是很不吉利的,于是人们作出种种迷信的解释。随着日月食记录次数的增加,古人对日月食的认识也有了进步,不再像以前那样惊慌失措了。虽然每当日食、月食之时,人们敲锣击鼓的活动一直沿袭下来,但此后只表示一种风俗,不再反映人们对日月食的认识程度。和中国相比,欧洲直到16世纪中叶,对于日食的恐惧心理还很普遍。

总之,我们祖先累积下来的日月食记载,是天文史上最可靠、最丰富的观测记录。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评价说:“全世界各民族中,唯有他们(指中国)的史籍,持续不断地记录下日食和月球的交会,我们的天文科学家在验证他们的计算后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的记录都真实可信。”

天问之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