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
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想把节令定得更准确。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时工具,这就是日晷。但是遇到下雨天,没有阳光日晷便无法使用,不过下雨时屋檐下的滴水又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漏壶,来计算时间。一切完成之后,万年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当时的国君祖乙。祖乙一见之后大悦,于是把万年留下,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把每年的初一定为“年”。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是说看到光影移动而发明日晷,看到檐下滴水而发明漏壶,这是比较符合其自身发展逻辑的。
事实上,日晷由圭表演变而来。表发明之后,人们可以根据表影的情况来判断季节和时间,但是这种时间的计量是极不准确的,人们要求知道比较准确的时间,于是表就演变成了日晷。中国古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把“光阴”用“寸”来度量,正是源于古代日晷的计时方式。日晷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秦汉时期就已有了专论日晷的著作。
地平日晷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一根表(晷针)和刻有时刻线的晷面,根据针影与时刻线的重合情况,就能知道时间。日晷按晷面所放的位置不同,分为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等,最常见的是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
地平日晷的晷面水平放置,晷针不是垂直于晷面,而是呈倾斜状指向北天极。晷针与晷面之间的夹角为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亦即当地的地理纬度。但太阳的地平经度变化是不均匀的,这意味着地平日晷上的方位刻度,若等时就不等分,若等分就不等时。从使用角度看,既不方便,也不准确。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袁充向朝廷所上的晷影漏刻数据就是用一架地平式日晷测出的,但这架日晷的分刻却是均匀的,因此,测出的时间是不均匀的。由于缺乏投影几何知识,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掌握地平式日晷的正确分划方法,这可能是地平式日晷得不到流行的主要原因。
赤道日晷有明显优于地平日晷之处。赤道日晷是在石刻的晷面中心安装一根铜制或铁制的指针,指针与晷面垂直。晷面放置在一个石台上,南高北低,与赤道平行。指针上端正指北天极,下端正指南天极。晷面的上下两面均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刻度均匀。太阳出来后,晷针的影子落在哪个时辰的刻度上,即说明此时是什么时辰。每年春分以后,取影计时看晷面上的影,秋分以后看晷面下面的影。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赤道式日晷的记载出自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被记的这架日晷是由其叔伯曾南仲制作的,与现代的赤道式日晷结构基本一致。从南宋开始,这种日晷开始流行于世。
赤道日晷
元代郭守敬的仰仪实际上也是一种日晷,其主体是一个直径1.2丈的半球壳,内表面有赤道坐标网。半球球心处装有一块带孔的铜片,太阳通过小孔可以成像于坐标网上,从而可以直接读取太阳的位置坐标,并测出真太阳时。除此之外,从这架仪器上还可直接读出日食的亏起方位及食分等数据。以后,人们又根据同样原理制成了微型仰仪,清代的碗晷实际上就属这类仪器。
仰仪
1692年初,康熙帝曾在乾清门把大学士、王公九卿招至御前,欲以中国的日晷来对比西洋的钟表。康熙派人取来日晷,用笔画出正午时光影应该在的位置,并与一行人一直在日头下等到了正午。正午时分,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时辰钟,与日晷所显示的时间完全吻合。这一实验令在场的王公大臣们对西方科技十分信服。
传统的表和日晷都是利用日影方向的变化作为计时的根据,但这种仪器在阴天和夜晚是无法使用的。因此,中国古人为解决这个问题,创制了漏刻计时的方法。漏刻计时最初可能只是作为对于晷影计时方法的补充,但是后来却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