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杨大六的故事传说
所属图书:《张秀眉起义资料汇编》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6292字

杨大六的故事传说

一、杨大六名字的来历

杨大六的苗名叫“沙略”,他是雷山县郎德上寨人,本姓陈。沙略一两岁的时候,不哭不闹,有点傻头傻脑的样子,因为他的妈妈忙着做活路,家里又没有哥姐带他,于是沙略妈只好天天把沙略放在一个大挞斗里,每天都舀一大碗米汤放在他的旁边。

长到十多岁,沙略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傻头傻脑了。他顽皮,特别好帮那些受大娃娃欺负的小孩打架,寨上与他同龄的小孩都有点怕他。十八岁那年,有一次他和下方的三个青年赌博,那三个青年赌输了钱,但是赖着不愿拿钱给沙略。沙略火了,对他们三人破口大骂。那三个青年认为沙略一个人好欺负,于是举起三根矛叉来刺沙略。沙略一跃而起,一手同时抓住三根矛叉,把下方三个青年拉了一个嘴啃地,皮泡脸肿地跑了。从此,沙略的名字就传开了,人人都说沙略这个人“杨”。“杨”是苗语,译成汉语就是“厉害、凶猛、惹不起”的意思,并不是姓“杨”的“杨”。“沙略”又与汉话“大六”的音接近,后来人们个个都把“沙略”叫成了“杨大六”,反而把他的本姓原名忘掉了。

二、举义反清

咸丰年间,官家逼雷台一带的苗家人民缴纳纳税,逼得真厉害,逼大家交了白米又交银子。老百姓没银子交了,官府就硬逼他们去挖祖坟,把送给死者去阴间买水喝的碎银取出米缴税。后来,祖坟都挖完了,官府还是一个劲地逼。不少人因为缴不出银子,被官府拉去杀了头。那阵子,苗家人民真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了。

有一年的冬月间,苗家过年,杨大六到台拱板凳寨去看跳芦笙,碰到那寨子的后生张秀眉也在吹芦笙,他俩一认识就交上了朋友。那天晚上,秀眉邀大六到家里去。两人喝酒摆谈,一谈到挖祖坟取祖宗买水银缴税的事,越说越气,觉得不起来反官家就活不下去了。于是,两人决定分别去邀约大家反官家。

那年春节过后,春夏青黄不接,台拱苗家向官府请愿要求减免一些赋税。官府不但不听,反而镇压请愿的民众,捉了不少人去准备杀头示众。张秀眉、杨大六看看造反的时机已到,于是把各自邀约的人众集拢在台拱蚂蚁寨,杀了一条大黄牯牛来议榔。秀眉、大六对大家说:“赶快起来造反啊,苗家实在活不下去了!要不赶走官家啊,清水江就越来越浊了!”这样,苗家轰轰烈烈的造反开始了。

三、偕力抗清

杨大六造反打官军,骑的是一匹枣红追风马,奔跑起来像闪电,高岩沟堑,一飞就过去了。而他手下的弟兄,有三十个特别厉害。这三十个弟兄经常跟在杨大六的马前马后,打起赤脚,跑起来比那日影还快。杨大六常骑着自己心爱的红枣追风马,带领这三十个弟兄去偷袭敌营,阻截官军,常杀得官军哭爹叫妈,屁滚尿流。有一次,杨大六带着他那三十个弟兄在都匀一带打官军。官军发现了他们,像蚂蚁那样围攻上来。大六骑在马上,叫三十个弟兄跟在马后,一起躲在一座桥墩边,对他们说:“你们别忙,看我的大刀办事!”这时,那大队官军追上来,拿的拿火枪,端的端弓箭。火枪子弹打来像撒沙子,箭枝射来如蝗虫飞。大六等官军瞎打乱射了一阵以后,把大刀一挥,双腿一夹战马跃出桥墩,三十个弟兄也随马冲出边了,如一阵风卷进敌群。官军被杀得昏头昏脑,手脚都吓软了,不会打枪也不会射箭了。大六和三十个弟兄挥刀像闪电,吼声像炸雷,杀得官兵尸体堆着尸体,脑壳滚落地上像滚瓜。这一仗,他们一共杀敌四百九十九,而大六和那三十个弟兄连一根毛都没掉。

又一次,大六带着他那三十个弟兄来到八寨的翁约,正遇到官军拦路。大六一声喊叫:“打!”三十个弟兄冲入敌群,砍杀官军。近一点的官军被砍死了,远一点的不敢靠近,远远地朝他们放枪。那天,大六他们从卯时打到酉时,整整打了一天。晚上休息,大家发现马鞍袋和荷包上到处都是火枪子弹,大家把子弹放在一起一称,不多不少,共三十斤铅子弹,三十斤铁子弹。

更厉害的一仗,要数在凯里舟溪附近的里屋河沙坝那一仗了。那时大六和秀眉已合兵一路了。秀眉、大六两人带着弟兄刚到里屋,就被追上来的大批官军包围了。里屋河沙坝两岸尽是官军。于是,他们同官军在河沙坝上摆开了阵势,展开了一场大战。两个首领两匹马,两把大刀,带领弟兄们冲入官军队中。敌人眼尖,一眼就看出骑高头大马的是张秀眉和杨大六。于是官军集中火力,尽朝他俩打。他俩的马跑往东边,一股股浓烟也跟着飘往东边;他俩的马跑往西边,一股股浓烟也跟着飘往西边。官军很得意,他们在两边山上大呼大嚷:“秀眉没命了!大六没命了!”苗家弟兄也很担心,大家都想:“这下子嘎来秀和嘎来大 [1] 完啦!”哪知硝烟散去,他俩仍像猛虎下山,在那里横冲直撞,砍杀官军。看官军来得太多,张秀眉和杨大六向弟兄们下命令:“大家努力杀官军,割得官军一只耳朵的,奖银子三两三。冲啊,弟兄们!”随着命令,牛角号嘟嘟地吹响起来,苗家弟兄个个精神抖擞冲向官军,一时杀声震天动地。官军像山崩地裂似的退下去了。这一仗,弟兄们拿官军的辫子和耳朵来交。交来的辫子堆成稻草堆,用绳子穿起来的耳朵像从山坡上练来的一串串菌子。割得辫子和耳朵最多的要数大六手下那三十个弟兄,他们的大荷包里装满了耳朵,腰带上系满了辫子。

四、护身神马

杨大六小时候家境很穷,他曾靠打柴卖来维持家庭生计。

杨大六他们起义的那个时候,穿的裤子很大,裤脚都有一尺二宽,头上留有长长的辫子。打仗的时候,用猫叉、梭镖、大刀和鸟枪的多,并且是将对将、兵对兵的打。有时挨在一块厮杀,而双方力气差不多时,干脆就丢开武器,来摔抱腰。起初,双方都不准在抱腰的时候带武器。后来官兵耍奸猾,竟暗自把小刀插放在裹腿里,和我们摔抱腰,摔不过,就抽出小刀来杀。我们起义军吃了这个亏以后,也学官兵用起小刀来。

有一次,杨大六带领几千人马在黄岭坳 [2] 和清兵打。敌营周围的路口都用木条堵塞得紧紧的,起义军进攻时,确实不容易。对打一阵后,弟兄们看到敌人来势很凶,就问杨大六道:“敌人打来,咋个办,大哥?”杨大六还在草坪上吸烟,回头一看,敌人果然逼近了。他立即跨上银河马 [3] ,从敌人中间杀出去,只见刀标闪闪挥舞,敌人成群倒下去。刚要冲出重围,敌人援军就到,大家厮杀了一阵,我军失利。杨大六只得领众弟兄向雷公山撤退。敌人追得很急,在一个悬崖陡壁下,又碰上一座独木桥,一时过不去,所以起义军牺牲很大。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杨大六那匹银河马,用前脚踩了两下,鼻子一吹,就飞也似的朝独木桥上跑过去了。与此同时,百多个弟兄紧紧地抓住银河马的尾巴,全部安全地过了危险的独木桥。

讲述者:雷山县 平汉章

记录者: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

1960年7月5日

五、孔庆之战

当我想起我那幢老房子的时候,就自然想起了苗族英雄杨大六。

我那幢老房子,坐落在丹寨县孔庆刘家寨,是一幢盖瓦的三层木楼房,桎脚垫有人工雕琢的圆石墩,二楼堂屋的穿坊、板壁刻有花草和龙兽。

那是张秀眉起义的后期,大约是1861年11月,杨大六率领的一支义军,由丹江翻过大塘来到孔庆,驻扎在我们寨子。杨大六本人就住在我这幢房子二楼靠北的一小间,他的银河马关在一楼向北的厩房里,有两个马夫喂料,外面没有岗哨。

驻扎在排调的官兵和民团,得知杨大六在孔庆刘家寨,便连更赶夜运来一支碗口大的铁炮,还有八挑火药,架在我家对面,打算把我的房子和杨大六一起轰垮。

为使炮轰得更准,他们便找到一个与我祖父刘礼度要好的人,通过我祖父刘礼度钓杨大六的线。

刘礼度恨透了官兵,对来人说:“杨大六住在我们家不假。不过,他白天在家抽烟,晚上出寨巡逻,不在家里睡。而且,杨大六又是一个枪打不穿,刀砍不入的英雄。”同时,刘礼度也从侦探口里得知官兵要来轰杨大六的消息,便悄悄告诉了杨大六。杨大六这才警觉起来,白天黑夜都派人放哨。

一天,有个苗民叫刘九拉,得知一个叫邓有德的官家将领带着几千人马,在离刘家寨十五六里的三角塘一带扎营,插有红旗和蓝旗,便马上向杨大六报告。但杨大六把“三角塘”误听为“三角田”,即差探马去侦察,探马回来说三角田没看到什么官兵。杨大六又去找刘九拉来问,才明白是三角塘,不是三角田。便下令秣马厉兵、作好杀敌准备。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哨兵火急来报说:“从垭口大塘下来,每条田坎都有官兵,正朝刘家寨逼近。”

杨大六得知后,心里很平静,一点也不惊慌。他一面叫弟兄们准备刀枪,一面穿上草鞋。不久,官兵就来了。这时,杨大六才跨上他的银河马,出寨迎敌。霎时,枪声齐鸣,喊杀连天,一下就打翻了十多个官兵,杨大六的弟兄伙也伤了好几个。

杨大六看到官兵来得多,像饿豺狼一样,疯疯癫癫地边打枪边来。眼看寡不敌众,他便指挥兵马向独排方向杀去,自己也策马跳上一个土坎,登上了一个高地,向官兵发了一排火枪,一面向后打枪,一面掩护兵马向乌躬方向走。

走了一段路,正遇上官兵的尾队,杨大六便利用高山峡谷的地形,指挥弟兄们紧紧箍住这条“尾巴”,一下就歼灭了一百多官兵,邓有德也差一点掉了脑壳。

杨大六取得了歼灭尾敌的胜利,便率领他的部下向乌躬方向开去了。

讲述者:刘世仁

记录者:刘世红 潘光华

六、智破老丹江

杨大六最初起来打官家的时候,先把驻扎在老丹江的清朝官兵撵走,然后领着自己的队伍驻扎下来。没好久,官家的伍大人、毛大人和杨大人就领清兵来攻打他们。这一次,杨大六只勉强跟他们打了一仗,便佯装败走了。官兵就洋洋得意地进入老丹江城住下。这些官兵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杨大六威风凛凛的几千人马一回头就把老丹江围得四面不通风。敌人无法,只得困守这座小山城。

三年以后,城内粮食早吃得精光,连敌人身上所有的东西,凡是可以吃下肚去的都吃完了。这时候,杨大六的队伍一攻城就大获全胜。在这一战里,伍大人和另外两个不知名的清官都给起义军斩了,这几个清官的脑袋就埋在雷山城近郊的螺丝盖。起义军失败后,清王朝还抽出当地良田二百多亩给伍大人等作墓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雷山的地主豪绅年年都还去扫祭。

讲述者:雷山县 平汉章

记录者: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

1960年7月5日

七、受骗被捕

清廷看官军打不赢张秀眉、杨大六,于是就命令湖南的督军曾国藩增派官军。曾国藩派了他手下的席宝田带兵来增援官军。那阵子官兵多,苗家弟兄少,秀眉、大六看硬打下去苗家兄弟要吃亏,两人一合计,就带苗家兄弟上了雷公山。官军驻扎在雷公山脚下的村村寨寨,团团围住雷公山。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官军还是没有办法打赢秀眉和大六。到了第三年的农历十月间,正是苗家过年的时节。席宝田手下的两个团总,一个姓龚,一个姓毛。两人都鬼头鬼脑,这时正带兵驻扎在雷公山下的陶尧村。他俩知道苗家很喜欢吹芦笙,打听到秀眉、大六都是芦笙手。于是,龚毛两人便收买了几个苗奸,让他们分布在陶尧的几个寨子去吹芦笙,还逼村寨上的姑娘妇女去跳芦笙。龚、毛两人还让他俩的兵都换上了苗家衣服,假装到芦笙场上去看热闹。这样,陶尧村的白天黑夜,都响起了芦笙声,芦笙场上时时都有黑压压的人在那里。

阵阵悠扬的芦笙声传到了雷公山上,秀眉、大六听了觉得奇怪,于是就派一个弟兄下山来探看情况。这个弟兄下山到陶尧,转了几个寨子,看到处处都是自己的同胞在吹芦笙和看热闹。这个苗家兄弟没有仔细打听,不知这是官军的诡计,就回到山上去向张秀眉、杨大六两个首领汇报了所看到的情况。秀眉、大六听了汇报,高兴极了,认为官军退去了,地方太平了。于是他俩带领苗家弟兄走下了雷公山,来到了陶尧的虎羊寨。殊不知龚、毛已经在寨边安排了九层兵,在寨中设下了八道埋伏。龚、毛两人于是公开露面,想劝秀眉和大六投降。他俩假惺惺做了几桌酒菜,请大六和秀眉入席。大六看到这种情形,知道不能脱身了,于是用苗语悄悄地对秀眉说:“事情不好啦,大哥!你有家伙没有?要个把‘鸡’带路吧? [4] ”秀眉说:“什么也没有了,寸铁不挨手。你有家伙就快动手!”大六看秀眉已经手无寸铁,于是伸手摸自己的裤管,掏出一支短火枪,一脚踢开酒桌,枪口对准毛团总的脑壳,“呯”的一声响,毛团总应声倒在地下。大六哈哈大笑:“得个鸡带路啦!得个鸡带路啦!”这时,寨中的八层伏兵一齐蜂拥上来,杀散了秀眉、大六的弟兄,捉住了秀眉和大六。他们用铁索捆住了他俩的脚,用铜锁锁住了他俩的手。

八、壮烈牺牲

以前的时候要好些,后来开始打仗了,打到西洋乡,西洋乡好多青年人,每个都拿着火枪火绳,他们的枪都是用银子打的箍。杨大六约青年们说:“来,我们去打官家,把家官赶出我们的地方。”

官家被撵走了,经过苗家的寨子,经过客家的寨子,经过各种不同的地方,直到信利(台江的一个地方),苗家再也撵不动他们了,战争在那里持续打两年半。那里的战争很紧张,像鸡毛夹着火炭,像火亮虫掠过天空,官兵愈打愈多,苗家杀不尽他们,也打不退他们。在脚响(在施洞与台江之间),老百姓看见仗火很激烈,杨大六他们抵挡不住,于是,招兵来补助他们。但是,那个时候的战争,像将落坡的太阳一样,打不胜了。仗打败了,一直败退到西江。西江的老百姓看见情势不对,只好派一些年老的人到排羊(西江下去三十里)去投降,迎接官兵。所以,西江的水没有被搅浑,寨子没有被烧,地方还很完好。

杨大六对张秀眉说:“我们两个坚决要打,把官家赶下海去。”于是,在西江又打起来了。打了一年,打了两年,打不过官家了,死心死意爬上雷公山。钻了一年半,钻了两年半,龚大人、毛大人又来打。杨大六说道:“碰到了龚、毛,我们真没有办法。”龚、毛派了千千万万的兵马来,营地从镇远剑河一直扎到陶尧,红旗红遍了山山岭岭,但是,杨大六和张秀眉不肯投降。龚、毛无法,只好设法叫张秀眉的姐夫李侯一去哄张秀眉来投降。张秀眉对杨大六说:“我姐夫来取保了,谈和就好了。”他就从排立山(雷公山最高峰)下来,到了陶尧后寨,看见兵兵马马全扎满了。那时,陶尧有个大将,兵马极多,他是来接待张秀眉和杨大六的人。他们到了以后,那位大将就设席招待他们。他们知道难免一死,等他们喝酒的时候,杨大六就把那个大将杀死了。并对张秀眉说:“我们有了本钱了,死也值得了。”这时,有三个兵来捉张秀眉,有五个兵来捉杨大六,最终捉住了他们两个。官家挖了张秀眉的头来点灯,杨大六骑着烧红的铜马。杨大六对张秀眉说:“我说不来你要来,现在挖你的头来点亮,你觉得痛不痛?”张秀眉说:“痛就痛,痛也是这样,我张秀眉死了就算了,永远就没有事了。我张秀眉死了算了,自己做事自己当,不是哪个强迫我们做的,我不抱怨。”

苗家打败了,好田轮不到我们耕,好菜园轮不到我们种,项圈戴不到我们女人们的颈项上。大家只好爬老山,靠挖蕨根吃过日子。

讲述者:雷山县七村 周孝明

记录者:李主任翻译 陈默溪整理

九、视死如归

官军抓住了张秀眉和杨大六,关了十二天十二夜,叫个木匠打两个木笼囚住了他俩。官军派十六个大力士,每八个抬一架囚笼,把他俩抬到曾国藩的老窝湖南长沙去。临走了,苗寨的父老和兄弟姊妹泪眼汪汪地向他俩告别。秀眉和大六向告别的乡亲们高声唱道:

到了长沙,官家又劝张秀眉、杨大六投降,秀眉、大六大骂官家。于是官家把秀眉的脑壳挖了一个洞,放油进去,拿来点天灯;把一匹铜马烧得红红的,拉大六坐上去。官家问他俩:“你俩造反反官家,现在受刑痛不痛?”他俩答到:“有心来造反,还觉得痛什么。这辈子你们害老子,下辈子老子还要来杀你们……”秀眉和大六就这样英勇地牺牲了。

记录者:喜农


[1] 黄岭坳:顺雷山河下廿里之地。

[2] 银河马:传说杨大六这匹马,在险陡狭窄的羊肠小道甚至于根本没有路的地方,只要几箭步就飞越过去。因此,人们一谈起杨大六的功劳,很自然夺就夸奖他的这匹银河马。

[3] 嘎来:苗语,译成汉语便是头头、官人的意思。

[4] 鸡带路:苗族丧葬习俗,死了人,以一只雄鸡拴于棺材上,为死者带路。

张秀眉起义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