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包大肚的故事传说
所属图书:《张秀眉起义资料汇编》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10311字

包大肚的故事传说

一百三十多年前,包大肚出生在施秉县双井公社平寨村的一户苗族家庭。父亲是合脚员外家的帮工,他从小经受了民族压迫、民族剥削的痛苦煎熬。

咸同年间,包大肚和苗族起义领袖张秀眉一起,领导了苗族农民起义。反正的十八年中,他作为一员智勇双全、身经百战的大将,从福泉至湖南一线,率领义军打官府,抗官兵,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尤以黄飘大捷显著。包大肚名传四方,人们赞他为“苗家的大肚王”。

包大肚离开人间已经一百多年了。他的故事三天三夜摆不完,歌颂他的歌三天三夜唱不完,他的英雄事迹永远传播人间。

为了纪念这位人们爱戴的苗族反清英雄,特将几年来搜集整理的部分民间传说、故事献给亲爱的读者。

一、红络伞

传说苗族反清英雄包大肚是天王星变的,不是一般的凡人。从前,官家压榨穷人太厉害,天皇震怒,才派魁星下凡,为穷人打官家。

在打官家年间,包大肚打到哪里,一把红络伞便罩护他到哪里,吓得官兵屁滚尿流,不打自垮。包大肚的“红络伞”还有个来历哩。

一百三十多年前,包大肚出生在施秉尖欧(地名)的一间木楼里。传说他降生在人间,不哭不闹,挺着圆肚,居然有一把大红伞罩护,握着一对小拳头呼喊:“发打(起来)!发打(起来)!发打(起来)……”爸爸巴祥和妈妈阿莲把他抱到怀里,乡亲们闻听,纷纷到木楼来贺喜,把这个眼大、鼻直、嘴阔、肚圆、骨粗的孩子的大红伞赞为“红络伞”,还称赞孩子今后要干大事哩。

傅员外听说帮工巴祥家生了一个带有“红络伞”的孩子,第二天一早也来了。他看了孩子头上的大红伞,愣了一阵说:“噫!这孩子带有‘红络伞’,是贵人呀!今后真的要干大事哩!唉!可惜你们家穷,没有能力来扶持他长大,干脆过继跟我当儿算了,我来供他读书,今后好干大事。”

巴祥回答说:“既然你们都说孩子带有‘红络伞’,今后要干大事,我们再苦再累也要把他扶持大,为我们穷人争气。”这话说得傅员外灰心丧气地走了,说得人们心里热乎乎。

从此,施秉尖欧出了带有“红络伞”的孩子一事广为流传。

二、佩刀

包大肚有一柄扁担形的佩刀,重八斤,闪闪发光,砍铜剁铁,刀口不卷,锋利无比,是世间少有的宝贝。包大肚的佩刀是有由来的。

据说,在包大肚出生的第三天,有一位道貌堂堂的师傅也赶来跟孩子贺喜,一进屋就对巴祥、阿莲说:“我看孩子来了。”

巴祥、阿莲感到师傅很可亲,一定要师傅给孩子取名字、称体重。师傅一口答应了说:“要得!要得!好得很啊。”

师傅按照苗家的风俗,给孩子取名叫“波略”。带上爸爸名“祥”,全名叫“波略祥”(包大肚)。称孩子体重,恰好十斤整。他选配了十斤好铁,在火炉中炼过数遍,涂上油埋入土中。每逢包大肚的生日,师傅就赶来挖土取铁锤炼。包大肚十五岁这天,师傅一大早挖出那十斤好铁,锻打成一柄重足八斤的扁担形佩刀交给包大肚。包大肚佩上佩刀,拜师傅为师,跟着师傅苦练武艺。几年后,包大肚挥刀得法,武艺超群,大显神威,成了一位智勇双全的苗家后生。

不久,包大肚身带佩刀,和张秀眉一起打官府,闯湖南,歼官兵。他就用那把佩刀指挥了黄飘大战,一举歼灭了一万八千名官兵。包大肚指挥有方,打仗勇猛。官兵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害怕,一碰上他的刀脑壳就搬家。包大肚的名字和他那把扁担形的佩刀,随着战功的声威传遍四方。

三、千斤力

人们说,包大肚扳树树弯,折树树断,走路卷灰尘,踏地起坑坑。人们都恭维他有千斤力。其实,他的力气不止一千斤。他一人背八个魁梧后生才抬得起的大石滚,不喘粗气,不出大汗,就像背一个斗笠一个样。他到底有多大力气,连他自己也没有底。

一次,他去访友,在路上碰到两条牯牛正打架。看到人们等着过路,别人急,他更急,便挥手说:“你们看着,我去给我们解交。”

人们阻止说:“你吃了豹子胆不是?那牛要打死人的,碰不得啊!”

原来,这两头牯牛是当地两户财主家的。财主仗势欺人,牛也害人。这两条牯牛不知打死打伤了多少人命,财主根本不管,还为自己的牯牛争气感到体面哩。

包大肚听了这个事就恼火,恨不得一把把牛角扳下来解恨。他几步窜上前去,没等牛反应,就抓住了两头牛,两手一分就把牛推开了,两手往上一提,就把两头牛腾空提了起来,往地下一摔,地下就起了两个大洞。他本想把两头牛角扳下来算了,哪知用力过猛,竟把两头牛摔死了。

包大肚为人们处理了两条害人的畜生,人们无不拍手称快,无不拍手叫好。

四、饭量

人们说,包大肚一顿要吃升把米的饭,才养了他那个大如山、腿大如柱的身体,不然他哪里会有千斤力呢?

常言说:人是铁,饭是钢,吃了三大碗,气昂昂。其实包大肚的饭量还不止一升米的饭量哩。

有一年,他家打过年粑,有一个名叫加力的朋友,指着热乎乎、圆圆的糍粑问包大肚:“像这样大的糍粑,你能吃几个呢?”

包大肚笑了笑说:“老弟,说你不多心,像这样大的糍粑,我要吃从膝盖到下巴这样高一垛,包你一个不剩。”

加力取来糍粑,从包大肚的膝盖一直堆到下巴。心想:“性急吃不了热糍粑,你吃不了几个就吞不下去了。”哪知,包大肚一口一半边,两口去一个,只见糍粑一个个少下去,最后,他两手一摊说:“一个不剩吧!”

加力扳起指头:一碗米两个,两碗米四个,一升米八个,三十二个?呆了一阵才惊讶地说:“你吃了四升米呀!”

五、堵消水洞

波比寨有条不大不小的河,名叫奥密河,沿河往上走五里地,有一口方圆二三十丈、深十五六丈的河滩,人们叫它落水滩,这口滩有一个关于包大肚堵水的故事。

在一百多年前,这口滩才三四丈深,奥密河从十来丈高的上游泻落下来,水在滩里卷起一个又一个的旋涡,流入一个囤箩大的消水洞里,变成了阴河。只有在山洪暴发期间,波比寨这段干河才见到河水。人们在这里堵过无数代的水,都没有堵住。每次下去堵水的人,没有一个上得来,都被水卷入消水洞去了。人们只好打消了堵水的念头。

过了若干年,包大肚来到波比寨,听到人们提起无法堵住河水的事。常言说:说话人无意,听话人有心。包大肚便想了一个办法说:“我能堵住消水洞。”

大家惊讶地说:“你能堵住?可不是拿性命开玩笑呵!”

包大肚说:“只要你们叫来木匠扎排、石匠打石头,我就能堵住消水洞。为了大家得水用,我一定死心干到底。”

大家看到包大肚堵水信心大,没有一个不赞成,所有的木匠石匠都愿出力。

包大肚安排木匠砍来了树,扎了一个像渡船一样的木排,他又安排石匠把一块上万斤的石板打成锅底形。

一切都照着他的主意办好了。他叫人们把锅底形的石板盖到木排上,划到滩里。又交代人们在岸上拉翻木排,他和大石板一齐沉入水里堵消水洞。交代完毕之后,他赤条条来到滩心,站在木排上,然后一挥手说:“好!”只见人们用力一拉,“轰隆”一声,木排翻了个面朝天。包大肚抱住大石板,一齐卷入了漩涡里,他用力一推,把石板的锅底面直朝洞口压去,只听水下“哐啷”一声巨响,大石板把洞口挨丝挨缝地盖住了。他双脚一蹬,轻松地浮出了水面。

人们见到滩里的漩涡消失了,河水往上冒了,消水洞被堵死了。大家一齐跑来围住包大肚,流着热泪感谢他,夸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苗家后生。

从此,奥密河的水从丫口上流过来了,人们再也不为用水泛愁了。一百多年过去了,包大肚舍身堵消水洞的故事,一直被波比寨的人作为佳话传颂。

六、一支芦笙的故事

有一年,西久和比包 [1] 举行了一次很隆重的芦笙会。在这次会上,包大肚带了一支又长又大又响的芦笙来到会场,人人见了人人爱,都夸这支芦笙是支“大号”芦笙。

正当你要试试,我要吹吹时,县官带着几个兵丁,大摇大摆赶来了。县官神气十足地说:“皇上有明令,不准苗民办芦笙会,不准苗民吹芦笙。嗯!大家听到没有?”人们根本不理会,吹的还是吹,唱的还是唱。县官愣了一阵说:“这支芦笙我收了!”于是,从一个后生的手中夺了“大号”芦笙。

那个后生说:“老爷,这支芦笙不是我的。”

县官板起面孔说:“不管是哪个的,我都要收”。

包大肚说:“你拿我的芦笙,得还给我。”

“你……你这草头苗,是不是心肝长毛了?!”

“你拿别人的芦笙,还要骂人,欺人太甚了嘛!”包大肚顶撞瘦猴官说。

县官的眼睛顿时气得像鸡蛋壳,抖着老鹰爪,指着包大肚叫:“来人,给我把他抓起来!”几个兵丁一哄而上,要抓包大肚。那几个瘦筋筋的兵丁哪是包大肚的对手哩!他才使了几个手脚,一个两个都被打得东倒西歪、破头烂额。包大肚一收手,看到县官不在了。原来,县官看到众人火气腾腾,趁乱带着“大号”芦笙溜了。包大肚一挥手说:“找瘦猴官去!”立马跟上来了三千多个后生,与他一块追赶县官去了。

这时,县官慌慌张张跑进一户财主家躲了起来。包大肚带来的三千多人,把财主家围了个水泄不通,不放县官溜掉。一直围了一天一夜。包大肚摇得房子“嘎嘎”响,瓦片“哗哗”落。吓得县官屁不敢放,楼不敢下,屎尿都屙在楼上了。

第二天,包大肚指着发抖的财主说:“你这个帮倒忙的,快把人交出来,不交出来,就对你不客气。”财主害怕把事情越闹越大,只好向包大肚说好话,答应了包大肚提出的要求,用人身担保把县官请了出来。这时的县官呀,三魂已掉去两魂,脸才二指那么宽,语无伦次地赔礼说:“我……我收错了芦笙,这——这——这支芦笙还——还给包大肚,你们办芦笙会,我—我再不阻拦你们了。”

“呵嗬!呵嗬嗬!”人们欢呼着办芦笙会去了。

据说,那次芦笙会办得特别隆重。包大肚那支“大号”芦笙吹得特别响。

七、借皇粮

有一年,各地都在闹饥荒,可是官家还要催皇粮逼皇税哩!怎么办呢?包大肚站出来了。

他访到县衙门里还有几大仓皇粮,就打通了看守粮仓的兵丁,叫人们悄悄去漏仓底,背斗把粮食糊口。起初人们还小手小脚,后来看到没有出事,就大手大脚干起来。一个传一个,越传越广,一个跟着一个,越去越多,风声也越来越大,这时,包大肚恐怕连累兵丁,只好作了一个安排,决定带一伙人去找县官。

包大肚带着一伙人来到县衙门,县官看到包大肚带人来了,赶紧问:“大肚,你们来找我有何公干?”

包大肚说:“大家没法活下去了,我们来借皇粮。”

县官一愣,两手一摊说:“那可不行,皇上知道了要治罪的,我全家担当不起!”

“不管怎么说,粮食得借给大家。”

“你们皇粮不缴,皇税不缴,还要来借粮,行吗?粮食不能借,哼!”

“一定得借!”

“你硬要借,我要以抢皇粮呈报,看你有几个脑壳违抗。”

“你不借,好!我拿了就不还。”

“我不借,你拿什么?”

包大肚一挥手说:“你去看好了。”

县官来到仓库边一看呀,几个仓库都被人砸开了,挑的挑,抬的抬,来来往往像赶场一样。有一个老头还跑来对县官说:“老爷呀,我们饿也是死,犯法也是死,得点粮去吃了,死了也值得。”

县官瘫软在地上问:“大肚!大肚!你哪时还我粮食?!”

包大肚回答说:“你不是不借吗,我还你哪样?”

县官丧着脸说:“大肚,这苗地的官我不当了,你还我粮食我就走。”

包大肚哈哈大笑,说:“你说得比唱的还要好听哩!”

八、力斗千总

在一年,苗地派来了一个大像牯牛样、凶像豺狼样的千总。据说,这个千总是武举出身,刀枪棍棒、拳打脚踢样样精通,特来苗地“查办”的。他骄傲得像一只公鸡。

一天,千总来到一户办酒席人家。他跷起二郎腿坐在酒席上,端起酒就喝,夹起好菜就吃。吃了之后,竟把碗筷砸翻在地上,好像别人借了他的白米还他粗糠。他气呼呼,瞪起一双牛鼓眼骂:“苗子不懂理!不懂理!我可是堂堂千总……”

这时,主人家正好把包大肚请来。包大肚接过话说:“你千总怎么样?我们不会怕你!”

千总哈哈大笑之后,一步窜了过来,抓住包大肚,露出一付吃人的凶相说:“我看你怕不怕我!”千总牙齿咬得咯咯响,青筋绷得股股跳,想先给包大肚来个下马威,把包大肚一手举起来显本事。哪知,不信邪的包大肚当头就给他一千斤拳,打他一个仰面朝天,砸得桌子板凳、碗碗筷筷满地横飞。千总终究是个走南闯北、武功到家的人,包大肚的千斤拳并没有把他打败。包大肚趁机把他抱住,使他无法施展武功本事。他们两个滚做一堆,绞做一团,从院坝打到地头,又从地头打到田头,一直打了三块土七块田,包大肚的千斤手越箍越紧,竟把千总箍死了。包大肚想起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恶棍,眼睛都冒出了火星,提起千总的尸体,又是一千斤拳,把五脏都打飞出来了。包大肚在一气之下还把千总的尸体丢到清江河去喂鱼哩。

九、指挥黄飘大战

1.团仓石显灵

人们都说,团仓石一带地形险要,是打官家的好地方。

团仓石地段位于黄飘山下。这里山高坡陡,峡谷深长,悬崖笔直,上下一堵,有翅飞不出。在此地用兵,犹如关门打狗。

团仓石独特屹立,形如巨人。自古以来,苗家对它有着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一直把它当作保护者崇拜。

1869年4月29日,“平苗”大元帅——席宝田率领的湘军打到了施秉、谷陇一带。他们进到苗地,找不到吃,得不到喝,一个二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还想一步赶到黄平去与川军汇合,开“平苗”庆功会,大吃一盘哩。

黄飘山下的团仓石,正是谷陇去黄平的中间地段。包大肚料到这群饿老虎,必定要从这里通过。

作为义军总指挥的包大肚,带着将领们来到这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看了三天三夜的地形,觉得这里地势再好不过,就决定在这里大打一仗。

包大肚独自来到团仓石下,不一会,突然听得有人说:“大肚王啊,在这里打官家太好了,包他们一个跑不掉,一个回不去。”

包大肚吃了一惊,定神一看,原来是一位很可亲的苗家太太站在面前,跟他说话。他问:“务 [2] ,你是哪个?你怎么知道我们要在这里打官家?”

太太慈爱地笑着说:“我这几天看得好清楚,听得好明白,能瞒得了我吗?你不知道我是哪个,你到我跟前来搞哪样?”

包大肚猛一醒悟,惊奇地指着团仓石问:“你是……”

太太点了点头,慈祥地说:“对了!对了!我们一块打官家吧,怎么样?”

原来,团仓石是一位苗家务妮变的,她在这里已经几千年了,闻听包大肚带领义军在这里打官家,她高兴得现身,要与义军一起打仗哩。

包大肚试探着说:“务,官兵人马多,又有枪,又有炮,我怕打不赢他们啊!”

太太说:“莫心焦,莫心焦,有大肚王在场嘛,就能打赢,这里地势有利,他们人多无用,打不开,有枪有炮用不上,丢个石头,滚根棒棒,他们躲都躲不掉,包你一打就赢。”

包大肚对太太说:“务,你保我们打赢了,我向大家传你名,叫子孙万代永远不忘记你。”

太太兴奋地说:“大肚王带领大家打官家,我能坐着看?哪能不帮忙哩。”

包大肚把团仓石显灵的事告诉了将领们。将领们信心倍增,举起手,跳起脚说:“有大肚王领头,有团仓石显灵,这一仗肯定能打赢!肯定有打赢!”

2.团仓石帮忙

有人说,黄飘大战一举全歼官兵,主要是义军早有准备。其实,这一仗的檑木滚石是在一个晚上完成的。

据说,包大肚把打大仗的地点定下来之后,紧接着传令新城、施秉、革一、凯棠、凯里、旁海、黄平的各路义军。义军得令后行如飞,赶如追,神不知鬼不觉,抄小路赶到结集地点。

各路义军刚汇齐,包大肚立马召集大家,宣布了三项打仗方法。战法:采取以逸待劳;阵法:采取迷魂阵;打法:采取檑木滚石。正当包大肚布置完毕,各路义军议论准备时,忽然,神腿女侦探务冒媳跑回来说:“情况紧急,明天早饭时,官兵就要路过这里。”

包大肚一顿脚说:“脑壳擦油的家伙,日期提前了。奥抵(要打)。”接着紧急下令,各路义军开进潜伏圈,分头准备。

这突然的情报,倒使包大肚捏了一把汗。原来想准备扎实些,才不吃大亏。可是,现在时间紧迫,又要准备齐备,山山岭岭垒满石头,堆满木头,眼下拣现成的石头都来不及,别说去开去伐,怎么办?

这一夜呀,包大肚在漆黑的夜里,查了这路又查那路,跑了这山又跑那山,忙得他脚不空,手不空,嘴不空。大家劝着说:“大肚王啊,明天你还要指挥我们打大仗哩!你的事大,去歇一会再来”。

包大肚说:“仗准备不好,我的心是悬空吊起的,哪有心去歇嘛。”他又转了几趟,又跑了几圈,这时已到下半夜,才回到茅草棚里。

当他困得脑壳挨桌子时,忽然有人跟他说:“大肚王啊,你莫心焦,赶山鞭已把石头木头赶拢来了,你醒来去看。”

包大肚醒来,鸡已开叫了。想起梦中跟他讲话的人,正是团仓石变的太太。他心里一亮,一骨碌爬起来,沿山沿岭一查看,呀,处处堆起了水缸大的木头,垒起了藤箩大的石头,连他的指挥台都垒起来了哩!

他来到团仓石前拜着说:“务,多谢你帮了大忙啦。”

太太又出现在他的面前:“大肚王,你莫要这么说嘛,打官家是大家的事啊。”

这时,天上已经出现鱼肚白,包大肚趁着天刚亮,站在总指挥台上一看,潜伏在左右两边的义军呀,一个挨一个,心不慌,意不乱,憋着一股气,只等一声令下。

3.黄飘大战显声威

人们说,黄飘大战这一天,包大肚的“红络伞”红去半边天,佩刀照得见人影。他一声令下,官兵就喊爹叫娘,不打自垮。

据说,114年前的一个早晨,义军个个把饭吃得饱饱的,把气鼓得足足的,一双双眼睛盯着官兵开来的方向。突然,神腿女侦探务冒媳,跑来报告包大肚说:“荣维善带着两百多人先来了,怎么办?”

包大肚一挥手说:“传令各路,放他们过去,不能打草惊蛇。”

待令报仇的义军呀,手里捏出了一把又一把的汗,憋足了气,眼见到口的肉又跑了,心里很不舒服。

荣维善带着的两百多人刚过黄飘大坳,务冒媳就传来了情报说:“官兵开来了,多得很呀,数都数不清哩。”

包大肚指着峡谷说:“来了好嘛,关门打狗就是了。来得越多越好,深谷都装得下的,正等着哩。”

转眼间,大队官兵像一群群饿狼一样,一群跟一群,一群赶一群,压山卷岭过来。骑马的,抬炮的,扛枪的……当官的,当兵的,当差的……一群、两群、三群……再一群……像赶场一样进入山谷。顿时,人挤人喧,马挤马叫,推的推,拖的拖,骂的骂,吼的吼,吵得峡谷嗡嗡响。

义军等了好大一阵,开路的好不容易才抵谷口,扫尾的才进峡谷,眼见一个不剩地进入了潜伏圈,这时的包大肚气魄格外雄壮。他脚一顿,佩刀一指,一声令下:“抵略 [3] !抵略!!抵略!!!”紧接着响起一片“抵略”的怒吼声。开路的黄润昌、邓子垣一时被搞得晕头转向,摸头不是脑,只听到“抵略”声。铜鼓的咚咚声像雷劈在头上,牛角的呜呜声像大风卷在心上,抬头一看呀,哗哗响的旗帜像雨后出土的笋子一样多,不知谁怪叫一声:“包大肚来了!”官兵顿时吓得倒退了几十丈,惊得峡谷里官不认兵,兵不认官,乱成一团,活像一锅搅烂了的粥。包大肚趁此机会,用佩刀转了一圈,点了两下,朝前一指:“放!放!放——放!!”接着就是轰隆——轰隆——的巨响,犹如山崩地裂,震得天摇地动,檑木滚石滚落下来把峡谷两头堵死了。被堵在峡谷里的官兵,放炮打枪,只能有劲使不出。他们想飞无翅,想跑无路,想躲无门,只恨父母生错了命,跑来打错了地方。接着,又传来了轰隆——轰隆——的义军炮声,峡谷变成一片烟雾,漆黑一团,官兵有眼看不见,有手摸不着,有腿跑不了,哭出了鬼声、鸡声、鸭声……这时的义军呀,滚一根木头,丢一颗石头,就要打死一排,砸死一堆。

一万八千多名官兵被檑木滚石堵死在峡谷,又被烟雾罩住,无法冲出,竟成了被关的狗,义军个个便成了打狗匠。

包大肚抓住关门打狗的机会,命令义军大放檑木滚石。一时滚石犹如雨点向官兵飞去。首当其冲的黄润昌被石砸破了脑壳,邓子垣被檑木剁成了肉酱,死伤官兵不计其数。

苗家常说:“天上无云要干旱,地下无头领兵要乱。”黄润昌、邓子垣一死,官兵成了无笼头的马,互相践踏,乱得像捅破窝的马蜂。包大肚抓紧战机,一声令下:“抵略!”

包大肚在一片喊杀声中,头顶“红络伞”,手提佩刀,跃出指挥台,一马当先,冲下山来,杀入敌群,刀光闪闪,杀得官兵鬼哭狼嚎。正在这时,神腿女侦探务冒媳跑来报告说:“荣维善又从黄飘大坳打回来了。”

包大肚大声说:“回来了好嘛,我正要找他算账哩。”

包大肚去了一阵子,竟把荣维善的脑壳提回来了。他把荣维善的脑壳往峡谷一丢,一看呀,整个峡谷摆满了官兵的尸体。

包大肚问:“全部打死了?!”

众义军回答:“一个不剩,一个没跑。”

这时,突然有人说:“这里还留有一个哩!”包大肚一看,原来是团仓石太太,立马称赞她一个留得好。包大肚一手提起那个兵丁说:“我不杀你,放你回去跟席宝田、母皇帝(慈禧太后)报信。”

仗打胜了,人们特别高兴。有的说,我放一根木头打死了一个当官的;有的说,我滚一颗石头砸死了一个骑马的;有的说,我冲入敌群,一口气就杀死了七八个……团仓石太太笑着说:“我在山上看得清清楚楚、实实在在,荣维善那样凶,大肚王一刀就把他的脑壳砍了下来,这一仗呀,全赖我们的大肚王哟,他布阵得法,用兵有方,打仗还特别凶哩。”

据说,包大肚指挥的黄飘大战,一举歼灭了一万八千多名官兵,击毙了提督荣维善,巡抚黄润昌、邓子垣,总兵凌子龙,知府罗宜、邹钟泗,参将杨洪亮,副参将唐运琛、王得胜、罗志宏、周宗道,守备刘云彪,游击韩兆禄、荣得锦,都司曾得标、沈凯……大显了义军的声威。“平苗”大元帅——席宝田吓得目瞪口呆,母皇帝——慈禧吓慌了手脚。

十、神药

包大肚打官家的时候,看到很多义军失去了手脚,成了残废,很是痛心。后来,他访到了一种能接断肢的药。这种药像仙药一样灵验,人们称为大肚王的“神药”。

这种药是怎样访到的?这里还有一个来历哩。

一天,包大肚把自己想要一种能接断肢的药,告诉了部下草医告相加。

告相加说:“大肚王,世间哪有这种药呢?”

包大肚说:“有这种药,我去跟一个最高明的医师找。”

告相加摇了摇头说:“大肚王,我行了大半辈子的草医,听都没听说过有这样高明的医师,哪会有这种药?请不要去劳神了,操劳大事算了。”

包大肚一挥手说:“我找来给你看。”

包大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到大莽大蛇出没的草木丛中,静卧下来,捕到了一条大眼镜蛇。他提起佩刀把蛇砍断成两截,又拣起接上,放到显眼的地方,静静观察起来。不一会儿,一条四脚蛇爬了过来,还含来一株草。四脚蛇在死蛇的接头处边嚼边敷,上上下下敷了一圈,那株草敷完后,死蛇活了,还爬走了哩。

原来,包大肚听老前辈们讲,四脚蛇是蛇的医师,医术很高明,它的药还没有人得过哩。包大肚根据老人们的说法,决定向四脚蛇求医访药。

他又捕到一条大眼镜蛇,砍断,接上,放到显眼的地方。当四脚蛇含草来医死蛇时,他一箭步窜去,抓住四脚蛇,从此里取出那株草。一看呀,喜得他蹦起老高说:“嘿!加略蛙(花花药),不是到处都有吗。”

包大肚像打了一个大胜仗一样高兴,沿路扯了一大堆药回来,指着药对告相加说:

“我跟高明医师要药来了,你拉一条狗来,我试验给你看。”

告相加看了看药,哪里相信这种草会起到像他要求的效果哩。告相加嘴里不说,心头不舒服,叽叽咕咕念着去找来了一条狗,交给包大肚。

包大肚接过狗,飞起一刀,把狗头砍了下来,立马接上,然后口含加略蛙,大口大口嚼烂,敷在接头处,不一会就把接头处敷好了,狗头接上后,狗又活转来了。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尤其是告相加。

包大肚回头又拉来一条狗,交给告相加说:“现在看你的了。”告相加不敢下手砍狗头,只砍断了一只狗脚杆,学着包大肚的做法,接上、嚼药敷好,狗脚杆果然被接起来了。告相加说:“大肚王,你找的这药真神呀!”

包大肚笑着说:“这药就交给你了,今后处处都用得上。”

后来,这根药竟成了告相加的一种常用药。在打官家的年月里,有的义军被官兵砍断了手脚,告相加拣起接上,嚼药一敷,就治好了。治好了手脚的义军又拿起刀枪,跑上前打官兵去了。据说,黄飘大战那一仗,告相加一次就接好了几十人的手脚。

从此,人们把包大肚找来的加略蛙称为大肚王的“神药”。

十一、释放官兵

包大肚率领的义军,每打一次仗,都要捉到很多官兵。据说,包大肚对大于千总的官,一个也不放过;对小于千总的官,一个也不杀害,兵丁更不用说了。

有一次,打了一场大仗,捉来了很多官兵,手下的将领要求把他们杀掉,为战死的义军祭旗。包大肚却不同意,要亲自处理。

他来到被俘的官兵群,拖出一个凶神恶煞的官儿,问到:

“他是哪样官?”

一个兵丁支吾说:“他——他是千总。”

“该杀不?”

众兵丁齐声回答:“他最可恶,该杀!”包大肚毫不客气,手起刀落,一佩刀宰了千总。

包大肚又拖出个官儿,问道:

“他是哪样官?”

另一个兵丁细声细气说:“他是把总。”

“该杀不?”

众兵丁齐声说:“该杀!”

包大肚却说:“我不杀他,留他回去通风报信。”说完,放了把总。把总说:“大肚王,我再也不来打你们苗家了。”

包大肚问众兵丁:“你们有父母?”

众兵丁回答:“有!”

“有没有兄弟姐妹?”

“有!”

“你们有没有婆娘儿女?”

“有!”

“我们也去抢他们,烧他们,杀他们,你们同意?”

“……”。

“我们与你们无冤无仇,你们为哪样要来杀人放火?”

“官家逼迫我们干的。”

“对!官家逼迫你们干的,怪不得你们。”

众兵丁说:“大肚王,我们错了,我们再也不为官家卖命了,再也不来打你们苗家了。”

包大肚说:“今天把你们放了,你们回去种田养父母,种田养儿女,一家老小团圆去,不要再听官家那一套了。”一席话,说得众兵丁服服帖帖。

众义军称赞说,包大肚肚量大,不记仇,放官兵,得人心。

十二、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一百一十多年前的一天,一架十六人抬的囚笼路过镇远,人们听说是包大肚,都纷纷赶来看他。

这时,有一位老翁分开众人,拦住押差问:“你们抬的是谁呀?”

押差回答说:“大肚王嘛。”

老翁吃惊地说:“大肚王?”好出名呀。我只听说过,还没有见过哩!

一个当官的说:“你没见过?你就见吧。不然,我们抬到长沙,你想见,也见不着了。”

老翁靠近囚笼,扬手抛出三粒丸子,丸子飞入包大肚的口中,突然老翁不见了,囚笼升起一把“红络伞”,向空中飘去……

原来,天家不忍心包大肚到长沙受折磨,才派神仙下凡,把他接回天庭。

摸不着头脑的押差,一看囚笼,包大肚如若无事一样坐化了。

押差把包大肚的遗体抬到长沙,官家大发雷霆,把押差一个个处死了。

包大肚离开人间已经一百多年了。他带领穷人打官家的故事,三天三夜摆不完,歌颂他的歌,三天三夜唱不尽。他的英雄事迹,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讲述者:巴山 务雄 加姜 里宝 告当 告金 告吊 告叶 加波娄

记录者:波雄


[1] 西久、比包:均为地名。

[2] 务:苗语,意为老太太。

[3] 抵略:苗语,意为打官家。

张秀眉起义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