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大王的故事传说
一、生平概述
现在还有许多人在传说,在清朝咸同年代,今剑河县的南包寨,曾有一位个头高大,武艺高强的大王,祖籍在本县乌尼寨,原姓朱,后改姓王,苗名称固蛮路,曾用名娥祖礼。他从童年起,练就一身高强武艺,于清道光年间,曾应招到省城贵阳考中武举,后又赴南京赶考中举,被清皇朝封为统兵大王。因他满脸麻子,故人们便称他为麻大王。麻大王身高九尺余,坐下两膝盖高过头顶,站立时,两手心盖住膝盖,少言寡语,话声尤其宏大。在南京任职期间,曾统兵平乱,后返乡投奔农民义军,成为贵州张秀眉苗族义军将领,率兵众攻破清江厅、柳基分县等城池,立有许多战功,后又被清军招安,反攻义军,转而杀苗,成为贵州苗族义军的可耻叛徒。
二、故居南包
南包位于原清江厅(即今剑河县)东面,距城二十五华里,依山傍水的清水江畔,原是三百余户的大苗寨,而今只有四五十户人家。
据说,在清雍正设置清江厅理苗府前后,清军和官府为镇压苗民反抗,残杀苗民,南包深受其害,死的死,逃的逃,田地荒芜。后经乾隆、嘉庆、道光百余年之久,清军平苗定局,南包的外逃户和外乡人又进入南包种田,麻大王的祖父也就在这期间,从乌尼寨迁入南包种田,由姓朱改姓王,成为南包寨人。
南包经过百余年后,又慢慢发展接近三百户人家。可是好景不长。清咸丰年间,清王朝又再次派大军进剿苗寨。大批清军从湖南沿途烧杀而来,直抵仅距南包五华里的反皓寨坡头,安设营盘,驻扎三年,整天操练兵马,窥视苗民活动,肆意偷袭苗寨,勒令当地百姓归顺朝廷,投降清军,缴纳粮捐,充当夫役。苗民百姓不堪忍受,反皓附近的九寨夹两堡的百姓,纷纷弃寨而逃,携老带幼,大部分逃往懂熬背坡深山夹峪一地名叫野乃排秀山的地方躲藏避难。因是九个寨民藏于此地,故清军则称为“九龙屯”。
一日,清军从反皓营盘出发,派大军入山进剿。一路兵从山下直攻,一路兵绕道从背后山居高击下,苗民在无义军保护下,遭到清军两路夹击。此地地势险陡,四面悬崖,苗民无路可逃,活活被清军残杀上万人,砍头如削瓜,血流成渠。幸逃者,跳崖身亡,遇难者,被割双耳回营盘领偿。无谕男女老幼,一个不放。有的幼儿被清军一梭镖杆子穿通两个,残酷至极。
清军哪次剿杀苗民,都是南包人遇难最惨,近三百户人家,几乎灭绝人种。田土和屋基,荒芜达十余年之久,屋基长了大树,田土变成山林。清军撤走营盘后,又有幸存的南包人和外来户到南包开垦荒田,重新立寨。从咸丰迄今百余年来,南包寨人才由十几户人发展为四五十户人家,仅接近战乱时人口的六分之一。可见,南包寨人灾难之深重。
三、童年习武
麻大王童年时曾进过私塾学堂,因善习武术,读不成书。
他的尊祖父固尼糯(苗名),长有一身鱼鳞,练就一身非凡武艺,传授子孙后代,作为护身保家之术。他的祖父也有一手好武艺。麻大王家是个武术世家,他的大儿子桥蛮路,后在清光绪年间,在天柱县考中武秀才。
麻大王身材高大,从童年起就比本寨同龄儿童长高半截,学武术进步很快,深受其祖辈宠爱而手牵手地传授武术。到青少年时,已练出一手好武功。他练手功的两个石墩(石球)重达一百多斤,两石轮抛空中,如玩皮球一般。他用的梭镖,是两人合抬的一根青杠树,长三丈六尺,两头小,中间大,尖端的矛有个叉和一个钩刀。他曾扛石礅到懂熬寨做客,架在廊檐上,像苗家三间大屋的一根晒布杆一样。一般人莫说用不上做武器,连扛也扛不动。而麻大王用它练起武来,飞动自若,只听呼呼风声转如纺车。在他祖父教他习武年间,全寨青年小伙都一度风行习武,都有一手武艺。
四、吃岩榔果
在山林里居住的人们,从来没见过岩榔树开花结果,而南包寨上却有一棵几抱大的岩榔树,枝叶茂盛,正当麻大王十七岁那年,那棵树子偏偏结了两个像茄子般大的果子。七月的天气热火火的,麻大王上山砍柴,路过树旁,一眼看见树上结的两个果子,就不管三七十一的,爬上树梢把它吃了。转回家后,正遇他的娘在走廊上织布,便把摘吃岩榔果的事情告诉了娘。他娘觉得他不知好歹,岩榔果都摘吃了,便顺口说:“崽哇,岩榔果都吃了,你真要当大王啰!”后来,人们说他得他的娘金口玉牙在无意中封正得好,后来他果然当上大王。
五、天赐盔甲
麻大王年十八九岁时,人们常常听到本寨背后山干穷王碾(地名)处,每逢夜深人静有马在嘶叫,白天又不见有马出山,大家都觉得奇怪。有一天,麻大王独自一人去干穷王碾砍柴,他见有一棵樱桃树被雪凌压断枝条,虽已干枯却未落,他便爬上树去砍那条干枝,猛一刀砍去,只听树脚当啷响了一声,他调眼看树脚,却不见有哪样东西。他又接连砍上几刀,又听树脚当啷当啷的响了几声。当他砍掉树枝后,下到树脚仔细查看,发现有一件铁衣、铁帽挂在树干上。他回家便把这怪事告诉寨人。伙子们半信半疑,凭着兴趣跑去看个究竟。果然无假,真的发现有铁衣铁帽。个个争相去拿,可就谁也拿不动。当中有人说:“固蛮路 [1] ,你好力气,拿下来看看”。固蛮路上前两手用力一端,真的拿动了,把铁衣往身后一甩就披到身上了,又把铁帽往头顶上一戴,走起路来,只听当啷当啷的响,自己感觉多么神气。穿上这件铁衣练起武来,更起劲,好不威武。伙子们都异口同声说:“蛮路,我们大伙一个都拿不动,只有你一个拿得动铁衣,你真是大王了。”后来,他真的当上大王,转战南北,刀砍不进,弹打不钻。人们都说:“那该是他的福分,老天爷送给他的护身宝物。”
六、中举当王
在清王朝统治年代,年年都要举行文武考举,选拔圣才。清道光年间,清江厅理苗府得知南包有个武术高强的人,甚感头痛。因南包是官方水陆的驿道要隘,不可轻举治苗、强派夫役等,便起心调虎离山,要麻大王上省城考举,中者有用,败者灭亡。那时,麻大王正值旺年,但不识字,讲汉话也结结巴巴,为要参加武举,便私家请了个秘书,名叫姚老养。他俩骑上两头高头大马,迎着徐徐秋风,奔赴省会贵阳赶考,经过骑射,拳击,长、短刀对刺等十余项科目测试,麻大王功夫好,名中榜上,当了省城武举。后被省城推荐要麻大王上京投考,在秘书陪同下,又奔往南京,到了南京又中了武举,皇上封为统兵大王,帅兵出征平乱。
后有人说,麻大王到南京三次中举,他身着的盔甲、大刀、长矛,全是在南京中举后,朝廷赠给的。有一回,他的秘书还戏弄他说:“你穿的衣裳(武官服)襟襟吊吊 [2] ,叮零当啷,还不比我穿的这身漂亮(文官服),不信我俩换着穿看。”他果真脱下官服给秘书穿上。结果人家都说秘书是武举,把他看成武举的马弁。
对于麻大王到南京考中武官一事,有的人则说他不是到南京考中举,而是打仗,三次打到南京的。究竟跟随哪个队伍去打仗,被打的是什么队伍,无证无据,实难认定。
七、当王功过
麻大王是个憨厚忠直的人,练有一身好武艺,再戴上盔、披着甲,手上还戴上一支大得像火坑三脚架的玉圈,打起仗来,非常勇猛,刀砍不进,子弹不钻,当敌方用洋枪洋炮朝他打时,他只管用衣兜接子弹,下战场脱下战袍抖几下,总要掉下几撮箕的弹丸。人家打不赢他,还说他是神将助兵打仗哩。但在朝中兵将中,却把他当傻瓜看待,每当他打胜仗下来,却被人家谋功名,领偿金,戴红顶帽去了。
有一回,长官就派那个冒领红顶帽的人去打仗,结果一败涂地,狼狈而归。可是,那人到长官面前,又诬说是麻大王指挥的,将错误堆在他身上。尽管麻大王心中不服,只因口顿,说话不流俐,半天也说不出一个道理出来,白受屈辱和冤枉。这回长官怒发冲冠,要把麻大王斩头示众。后有个大官出谋解围说:“当前国内戡乱,还有湖北、江西、广东三省拿不下来,斩他不如放他去平掉三省,立功赎罪。万一他被战死也就算了。”这才幸免斩头,后调八千兵马随他去打仗,他说要多不如要好,只从中精选八十兵马随他出征。结果,仗仗打赢,胜似破竹。不久,平息了三省兵乱而归。
又一回,朝廷武官大臣,设宴款待各路统兵大将,有意考察官员。摆上两甑饭,一甑是杂粮饭,一甑是糯米饭。别的武官都会意,尽舀那甑杂粮饭吃,不敢动那甑糯米饭。而麻大王却傻头傻脑,不领会长官用意,去舀那甑糯米饭吃,大官见状,马上训斥他,说在灾荒年景,不吃杂粮,尽吃糯饭,哪来那么多糯饭?麻大王还不识好歹,说是我的家乡清水江,吃的尽是糯米饭,不吃杂粮。大官就罚他偿还糯米,他便回乡从清水江用三只木船装糯米下南京还债。
他在南京时,有个缠小脚的妹姑娘,常常看见麻大王吃糯米糍粑,十分羡慕。麻大王说:“我的家乡尽吃这些粑粑。”谁知小姑娘就跟麻大王来到南包,一直在王家长大,后嫁反皓陈家,苗家均称这个小姑娘为“俄兑南京”,汉语即称“南京姑婆”。据说这个小姑娘高寿一百二十岁。
八、投奔义军
麻大王在南京中了武举,曾被清朝廷封官为统兵大王,出征平乱,因朝廷腐败,奸臣当道,办事不公,争官谋利,歧视和亏待忠臣。麻大王憨厚忠恳,奋勇出力,屡建战功。但却遭到冤枉屈辱,几乎被斩亡命,使他看透朝廷腐朽,丧失信心,只得弃官归田。
据说,当时,皇上要封他为镇远知府主官,因他不识字,不敢承担官职,后来就让他到家乡南包设个林经(即木行),从林经中提税金养他。
清咸丰初年,麻大王从京城返回家乡,果然在南包设有林经。那时,凡清水江上游,巴拉河、南哨河的条木都要流放到南包河口扎排,远运常德、长沙、汉口、南京等大市口销售,时时吸引下方木商老板到南包做生意,木头生意一度兴隆。
后有一回,有几个木商老板唯利是图,骗撬排民夫工钱,偷将木排放走,麻大王等一伙民夫,游水到滩头阻拦,双力争执之下,在木排上打起群架,麻大王一斧劈死一木商在排上。其他木商下到下方官府告状,诬说麻大王在南包聚众造反,下方的官府要捉拿麻大王赴案。在那黑暗社会里,有理也说不清的。麻大王说:“他们说我造反,我就去造反罢。就毅然投奔台拱张秀眉的起义队伍去了。”
其间,木商们还雇来八个彪形武手,趁南包寨不妨而打算偷袭报复。一日,那八个武手乘船到南包河口起岸,天将抹黑时,拱着猫腰,顺着寨旁的洪道口爬着。准备爬到寨头居高临下打下来。这时,洪道上有个苗家妇女正坐在那里,等待他的儿子上山回家,不料那伙盗贼却撕口咧嘴,张牙舞爪,朝那妇女猛扑过来,他们认为那妇人是被派守岗哨的人,要朝她下毒手。那妇女来不及跑回家,便急中生智与那群盗贼对打起来,她巧妙地让过几回合后,猛地抓起垫座的石头,朝盗贼投去,正巧击中最前的一大汉,脑浆进出,鲜血喷洒洪道口上,剩下七个盗贼,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南包寨民幸免一场灾难。此后,远近百来里的人,都说南包的人武艺高强,莫说男子汉,就是妇女家也惹不得,南包的声誉大振。
清咸丰五年,黔东以台拱为苗民反清据点,开始暴发反官府的斗争。苗族义军首领张秀眉率众围攻台拱厅城,围了数月未取,便派他的得力干将麻大王率部从台拱沿江直下,攻取清江厅城。亦因清江厅城墙高牢固,炮台密集,把守森严,麻大王一度难以破城,便派兵紧紧围城,麻大王阵守西大门外红庙,正在难取难攻时,张秀眉攻破了台共厅城,义军援兵赶到清江,翻墙攻入,一举攻破清江厅城,斩杀清军官吏。不久,麻大王又奉命沿河而下,去攻柳霁分县,围城一个多月后,攻破柳霁城池,斩了县长沉某及千总等官吏。
马大营是清江厅城通往锦屏、直达湖南省的主要大道要隘。清军沿马大营山界,设立前营、中营、后营,兵众森严,阻碍义军通往湖南的要道。麻大王率领义军,冲锋在前,大军随后,沿途攻取各营关卡,三道营盘均一一攻破。
由于麻大王在义军中奋勇出力,英勇抗战,每战必胜,使清军戈大人、李大人等闻风丧胆。后来清军首领席宝田出示招安麻大王,麻大王不听他那一套,继续顽强抗敌。清军又出示要活捉麻大王,偿银一百二十两。清军中一头目出来揭榜,专负责活捉麻大王的任务。有一次,他真的撞着了麻大王,两者先持械相斗,斗了半天,双方枪械均被击落,赤手抱腰打起来。麻大王被那清军推倒,清军将麻大王双膝按在胸口,欲抽手解出缠于腰间绳索,准备活活捆捉麻大王,以求报功领偿。这时,麻大王方才记得绑腿内尚藏有一把匕首,猛地抽出来往那清军的下阴处通上去,结束了那个贪财亡命的头目,保存了自己。
麻大王和张秀眉、李洪基等义军首领,提出“要太平,不要官位”、“不打到黄河心不甘”等革命口号,率领义军浩浩荡荡,转战南北,直捣湖南、贵州数十座知府、县衙,联合侗族义军,汉族白教等,对清军进行战斗,赢得各民族百姓的拥护,革命声势震动大半中国,使清王朝坐卧不安,后调遣云、贵、川、湘、粤等五省数十万兵马,一齐向黔东清水江杀来,沿江两岸,清军如蚊,沿山头要隘,安营盘扎寨。其间,清军惨无人道,沿途烧房掳掠,残杀无辜良民百姓,严重破坏义军后方,在外无援助、内闹饥荒的情况下,许多义军不能配合作战,只有用分散游击,防守寨营的战略战术。许多将领顽强抗敌,英勇阵亡。义军主力退居深山峡峪,起义革命走入低潮。
九、叛变投敌
苗族义军在疏散、退守的情况下,清军大举进攻,并施以“以夷治夷,以苗杀苗”的阴谋诡计。麻大王的秘书姚老养,见清军来得太多,势力太大,义军无法抵御,就首先接受反皓营盘的清军招安。清军又利用姚老养劝说麻大王,使二者都成为义军叛徒。
麻大王和姚老养接受清军招安,清军送给他俩几大包岩盐。还说:“只要你们听我们的,没有盐吃,以后又来要。”
义军首领张秀眉、李洪基等人,闻讯麻大王投敌叛变,曾多方设法劝说,要他不要上清军的大当,转回义军里来,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可是,麻大王不听劝告,义军又只得设法活捉麻大王。有一回,麻大王在屋盖瓦被义军捉拿,绑上他往清江厅方向去,走到滚马洞附近,他就装肚子痛,滚地不起步,要人扶他走路,一个扶不动,要两个扶,到了滚马洞的险要洞口处,他猛蹬一脚,连扶他的人一起滚下岩洞去,正好将扶他的那人垫了底,麻大王便用手抠了那位义军的眼睛,自己背着绳索溜跑了。
麻大王投敌后,清军将领欢喜若狂。一日,特地招来清军中也称大王的两个大将和麻大王在一块议事,那当大官的说:“你们三位都是我军中大王,各人脱下长枪矛刀,比比武艺看看?”麻大王真的脱掉矛刀,只剩一根长枪木棒,当三人上阵时,麻大王见那两个大王的矛刀不脱,闪闪放光地朝麻大王刺杀过来。他见势不妙,只得用无尖刀枪棒应战,只是两回合,把那个大王连人带枪,甩去几丈远。那当大官的说:“麻大王,只讲比比武术,试一试枪法,你怎么真来这一招?”麻大王争辩说:“大人,你看,他俩的长枪不脱矛刀,我只得来这一招了。”那当大官才住了口,又劝三人和睦。
十、反戈杀苗
清军利用麻大王打仗勇猛和身为本地苗人的有利条件,要他招降纳叛,安抚土司,分化苗民,以达到“以苗杀苗”的目的。
土司制度早已于若干年代前被人们废除,可是,清军为“以夷治夷”的方法镇压和瓦解苗民反抗,又在反排寨安插土司,土司头目叫王开甲,倚仗麻大王是同姓家族之势力,统管反排至太拥的近百个苗村苗寨,欺压良民百姓,为非作歹,不可一世。
那时,麻大王身背一把大刀,刀口有三条血丝,他做了个梦说:当在战场上打得筋疲力尽时,只要用舌头舔一舔刀口,就可消除疲劳再战。有一回,苗族义军阵守一高地,坡陡路窄,十分险要,清军多次攻不上去后叫麻大王打头阵。他身着盔甲,手持大刀、长枪,喊义军朝他身上打枪。洋枪洋炮射来,他就用衣裳兜子弹,打不伤他。后有人说:铅丸、铁铜子弹打不钻他,就用银项圈砍成弹丸打。这回,他的大腿被击一枪,下了战场像刀刺一般,把子弹取出来,足有一两二钱重。这回,他看义军子弹打完了,才冲锋斩杀,杀得太多了,他也昏迷倒地。这时,他的勤护兵叫醒他,要他快舔刀口。他把刀口上的血丝舔了几下,果然灵验,恢复了疲劳,又继续打仗。后来他讲,从他参加打仗以来,就算这一仗最厉害。地势险要,弹如雨下,红苗(指义军)顽强,真是难攻难杀。
有一回,麻大王与青龙脑的苗人交战,那人武艺也很好,战了半天,不分胜负,双方的长枪横架空中,谁也扳不动谁,这时,他见勤护兵赶到,才叫勤护兵助战,一梭镖刺向那个苗人的腋下,才把他杀死了。
有一回,义军首领张秀眉、李洪基在太拥小河巫展俄冬衣安营扎寨,寨内筑有八尺高墙,地势易守难攻,清军多次攻不下,后叫麻大王去攻。麻大王伪装投降,到寨门高喊:“张大哥,我老麻来投了”。张秀眉信以为真,开寨门迎接。结果麻大王一翻脸,险把张秀眉捉住。
十一、侥幸逃脱
麻大王在朝廷里,义愤弃官返乡,投奔农民起义军,并为义军立过许多战功。本来就是弃暗投明,光明磊落。可是,在清军的软硬兼施阴谋诡计下,经不起风吹雨打,反去投降清军,充当清军的杀人凶手。当义军被清军镇压之后,他在清军中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好比老鼠拜猫过日子,几次含冤受辱,差点被斩,结局可悲。
有一回,在锦屏县下方,麻大王出头阵打胜仗回营,清军以锦旗奖他,他说:“扛起红旗打仗太不方便。”不愿领取奖旗。清军长官就说麻大王反了,要捉他斩头,后有个大官说:“莫斩,留着他有用。”才没被斩头。
又有一回,清军诬说他贪污钱,要拿他杀头。跟随麻大王的兵众得知后,都说:“你们杀了麻大王,我们都不跟你们打仗了,统统转回清水江去。”大官才说:“那明天打仗,就得罚麻大王打头阵,要打不赢,被敌人打死也算了。”果然,第二天打仗,就由麻大王打头阵。他只管奋力拼杀,打了大胜仗。可是,到晚上又不见麻大王回营。长官又说麻大王投敌叛变了,早该杀他的好。其实,他没投敌,第三天他穿了一串串人耳,挂在颈上,回营报功来了。
那时,在清军中也有一个姓杨的大王。那人心狠手毒,他认为天下只有姓杨的大王,哪还有麻大王呢,就起心谋害麻大王。有人出于同情,悄悄对麻大王说:“人家磨刀霍霍,要杀你了。”麻大王却不领会。接着,那姓杨的麻大王借召他进入大厅议事之名,而下毒手,将麻大王绑送刑场。这时,他才晓得人家要斩他的头了,才哭声哀哀,对着青天喊道:“天老爷哇,天老爷,你有眼在上,我麻大王不犯那样罪呀。”他这一喊,顿时,天昏地暗,刮起大风,鹅蛋大的石头都吹跑了。弄得那姓杨的大王睁不开眼,怕得要命,赶快焚香化纸,祈求天地菩萨保佑。当中也有个是少数民族当官的人才说:“这个麻大王斩不得,不然,雷公要劈人啦。”结果只好放了麻大王,免了杀头。
十二、返乡病亡
麻大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残杀无辜百姓,为清军立下战功。后来他又随清军到南京,但不知他又在南京得罪了谁,只得又从南京告辞返乡。据说,他回来后,先到他的老家乌尼寨探亲,只吃过一顿饭,觉得身体不适,就赶回南包。不几天,他的嘴巴里生出一对小蛇,蛇头从嘴里一伸一缩,难受得很。人们用鸡蛋配香料,炒得香喷喷的,诱蛇出口,无论怎么引诱也诱不出来。用套索安放在嘴边去套蛇头,也套不住,用夹钳安在嘴边去夹蛇头,也没夹倒。他只是喊声哀哀,喘气不止。一日深夜,有人见他化成一条大蟒蛇,盘踞房内,现了蛇形。后来,人们说他是大蟒变的。嘴里生出一对蛇,是人家恨死了他,才将毒物放给他的。
他的棺材是请一个湖南木匠李继武做的,因为他是大王,木匠不敢用尺子量他的身体,只请他跨过门槛,用五尺竹棍比门枋的高度,作为棺材的尺寸,做成九尺的内棺。以为已够长的了,到他死时,还差点装不下棺。
麻大王死时,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大儿子桥蛮路专负责陪客喝酒;二儿子碾蛮路专负责在斋房拜求菩萨;三儿子福蛮路只负责端灵牌。把麻大王葬后,桥蛮路与清江城头的汉人相勾结,要汉人分批到他家要债,说是父亲在世时欠的债,由三兄弟平摊债务付还,当逼得两兄弟的钱后,桥蛮路与汉人各分一半。不需多久,几兄弟就把家财败完了。现只有一个重孙醒蛮路,又叫王岩生,迁居本乡白俄寨。
麻大王死后,为防子孙有后患,将他的盔甲衣抬到寨子附近的龙矿丢下矿底。他的那把带有三条血丝的大刀,一直在寨内保存,作驱邪撵鬼之用,文化大革命后被反皓公社收去,后因公社失火烧房,大刀也烧毁了。现在寨上尚有他练手功的一对青石墩。
本稿为慎重起见,已将稿子全文向南包村寨老杨昌成、杨秀模、杨胜明等人念听,征求他们的意见。又将全文给南包村村长奚通文、党支书王德清等人看过一遍。他们反映此材料基本属实,符合情况。
讲述人:王德辉 吴正才 杨昌成 杨胜明
杨秀模 杨再学 杨再成 姜久化
记录者:龙腾云
1988年11月16日
[1] 固蛮路:麻大王的苗族名字。
[2] 襟襟吊吊:土语,指衣服式样繁琐,不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