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技艺
所属图书:《文化遗产关键词.第1辑》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9918字

技艺

关键词要点

一“技艺”:源于实践的人类财富

技艺是一种经过学习、训练而具备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本领。这种本领产生于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过程,是人类把握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自我关系的有目的和有效用的方式。技艺包含了艺术的成分和技术的成分,又不等于二者的简单相加。简单讲,艺术离不开技艺,美的创作需要凭借高超的技艺才能完成。但技艺不仅仅用于美的创造;一切制作活动、表演或是摹仿都需要技艺的参与。技艺又与技术不同,技术是客观存在的,是关于实践的一套方法或工具;但只有被人亲自熟练掌握的技术才是技艺,比如手工技艺、身体技艺或者使用工具的技艺;机械技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发轫于传统的技艺但超出了今天的技艺范畴。技艺可以是艺术性的,包含独创性,也可以是摹仿,具有实用性,但必须是“身体力行”的。总之,技艺活动融汇理论与实践的因素,涵盖了“美”与“用”的范畴,强调的是“身”与“心”的配合。

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日渐分离,需要劳动者身心合一的传统技艺也从现代人类的生产方式中日渐脱离。同时,机器化大生产对手工技艺的冲击,也使得技艺固有的身体性和个体性遭到了“现代化”的强势挑战,很多传统技艺已经变成后无来者的珍贵遗产。由身体性而保留的人性的温暖,以及由个体性保留的人格的独立,在现代的造物技术中所剩无几,更不要说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深邃哲学思想、技艺所代表的人类能够利用自然的最和谐的方式——这一切都是人类社会最为珍贵的财富,是传统技艺作为人类无形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所在。

二 从技艺到技术:技艺的西方知识谱系

(一)“爱智慧”的技艺

在古希腊语中表示“技艺”的词语是“τεχνη”,在拉丁文中写作techne,这个词语在古希腊语境中有着极丰富的内涵。根据古希腊文词典,τεχνη在今天有如下义项:Ⅰ①技艺,技术,技巧。②手腕,诡计,奸计。③手法,方法。Ⅱ手艺,行业,职业。Ⅲ工艺品,手工制品。 [1] 在古希腊语—英语词典中也列举了关于τεχνη一词的有关涵义:Ⅰ(1)制作某样东西的常规性方法、技巧、技艺;(2)技艺、手艺、诡计、花招,复数为狡猾的手段、技艺、花招;(3)广义上讲,获得一样东西的方式、方法、手段。Ⅱ一种技艺、手艺、行业。Ⅲ一件技艺的产品。 [2] 在先哲的认识中,这些义项所解释的东西无疑有着可以用一个词汇来表达的共性,这在古希腊传世的言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和阐释。

最先思考这个问题的大概是苏格拉底,他的弟子柏拉图在其著作中无数次提到他对于技艺的论述。当然这同时更是柏拉图自己的观点。在柏拉图看来,技艺是人类所具有的使不存在的东西出现的本领,包括物质上的显现和意识上的领悟;技艺是有目的的活动,摹仿也是一种技艺,从理念的床到工匠制作的床,再到画家的床,都得通过技艺的实践。所以技艺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知识一样,有着“解蔽”的功能,甚至等同于知识,是从无到有、从无知到有知的重要通道。技艺几乎是一切使原先没有的具体的事或物得以产出的活动。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工匠的制作活动无疑是一种技艺的体现,同时,医生的医术也是技艺,算术、军事指挥术甚或政治术、航海术、诗歌、绘画……但凡对事或物有所改造的人类活动,都属于技艺;同时,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跟人们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或者说是人们的谋生手段。

于是,柏拉图由这些构成社会生活的技艺活动的探讨,顺理成章地延伸出对人类生存意义、目的的思考。更著名的是,柏拉图还曾借苏格拉底之口将技艺和“德性”联系在一起。柏拉图认为“德性”应该具有技艺的属性,因为德性与技艺一样是后天习得的;同时,技艺若包涵了人生的真知,也就是包涵了道德的知识,这样的技艺便具有德性的特征了。柏拉图还用各种技艺的事例,来说明技艺需要理念的指引,而不能够停留在纯粹经验的层面上,才能够实现“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开启”。 [3] 柏拉图在其通过“技艺”而发起的哲学探讨中,始终强调技艺是有目的和有意义的,对“善”的追求应该一直贯穿在技艺的活动中,技艺接受善念的制约。由于强调了技艺的目的、意义等伦理价值,柏拉图对技艺概念整体论的使用和论说,反倒成为后世人们分析性地思考真与善的一个源头。

溯源而下,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清晰地分化出关于技艺的范畴。亚氏认为,技艺就是制作的活动。技艺是使某种不存在的事物生成的,与真实的制作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品质,是使可以存在可以不存在的事物生成的方法。 [4] 人类运用理性以获取真实的基本活动可分为制作活动、实践活动与理论活动三种,进行这些活动的人分别是工匠、自由公民、哲学家。理论是沉思,本身自得自满,不对现实产生实际影响。实践活动是过程与目的统一的活动,而制作活动的行动与目的是分开的,其本身不能叫做善,只有活动而实现目的才是善。亚里士多德对技艺活动的行动过程与目的的分解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使我们对技艺的思考与研究走向深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对技艺的认识逐步狭隘。如果说,柏拉图指出了技艺在人类生活中的普遍性和技艺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技艺与知识的关联和分野,亚里士多德则将这种分野系统化,最终分解衍生出技术、艺术、科学等更具体的文化范畴。

(二)“技”与“艺”的分裂

循着这一思路,康德更为清楚地划分了各文化系统的界限。首先,艺术要和科学区分开来:艺术是实践的,科学是理论的;艺术是技能,科学是知识。其次,艺术和手工艺也要区别开来:艺术是自由自主的,手工艺是不自由的、被动的;艺术是创作,是一种天才行为,手工艺是模仿,是机械的行为;艺术这种天才的创作不能够被作为技艺来理解和对待。由是,单纯的艺术被称为“自由的艺术”,手工类的技艺被叫做“雇佣的艺术”。

随着现实生活的巨变,西方思想界也越发明晰地限制了技艺的意义和价值。笛卡尔宣称人通过科学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占有者,培根断言“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和知识的“德性”渐被剥离,古希腊的技艺被抽取了价值取向的血肉,变成客观而冷漠的技术。技艺曾经对真善美的包容和对大自然的契合变成自身落后的原因;丢下了伦理原则后一味求“真”的人类活动则越跑越快,成为今天对“现代化”的社会生活有决定意义的科学技术。海德格尔批判了抛却人文内容而无限扩张的现代技术,认为人的本质丧失在技术中,但却隐藏在与技术同源的技艺或者艺术之中,于是重新重视技艺的古希腊源头,在τεχνη两分为技术和艺术的历程中展开哲学思考。“首先一点,τεχνη不只是表示手工行为和技能,它也是表示精湛技艺和各种美好艺术的名称” [5] 古希腊意义上的技艺所具有的智慧与德性维度,成为海德格尔追求“充满劳绩,但却诗意地栖居”的途径。在技艺的诗性问题上,维柯也秉持了更自然的观点,“凡是涉及需要效益或便利的技艺,甚至涉及人类娱乐的技艺,都在哲学家们还没有出来之前,在诗的时期就已发明出来了;因为凡是技艺都不过是对自然的摹仿,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实物的诗”。 [6]

概而言之,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和维柯,在宽泛的意义上,技艺首先是物的生成,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其次,技艺是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事实上,在古希腊人看来,任何受人控制的有目的的生成、维系、改良和促进活动都是包含tekhne的活动”。 [7] 另外,这一目的在伦理上合乎“善”的要求,依据“美”的标准,实现对“真”的追求。对于古希腊人而言,技艺本身所具备的实践智慧是高于经验的,是其他诗性智慧的基础或本质显现。技艺合乎自然,是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天、地、人、神在其中会集,是存在的整体显现。

三 从思想到制度:技艺的传统文化脉络

(一)儒、道思想中的“技”与“道”

中国古代的“技”即为“技艺、本领”之意,大多数情况下,“技”与“技艺”通用。《书·秦誓》曰:“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8] “断断猗无他技”而又“人之有技,若己有之”,是对技艺采取非常尊重的态度,管理者不必有技,但要能够容纳有技艺之人而不生妒心。可见技艺在汉语中的原初意义指的是专门的本领。《前汉·艺文志》认为:“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9] 有技艺技巧之人,正如诗经所描述,《诗·齐风·猗嗟序》:“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孔颖达疏:“言其善舞善射,是有技艺也。” [10] 更多指的是身体技艺,可以借助工具,也可以仅仅是身体的有效动作。若从古代儒家“技”、“艺”相通的角度来理解,则“六艺”也属“技”的范畴,包括了内在修为的“礼”、“乐”,驾驭工具的“射”、“御”,和偏重知识的“书”、“数”,但总的来说侧重作为一名“君子”的修养,并不是安身立命之必需,所以只是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之后再“游于艺”。可见,古代尤其先秦儒家的“技”或“技艺”在其诞生之初是如美德一样,不是凡俗之人都可具备,而是人中翘楚才会拥有,尤其是人才的可资利用的本领,甚至是作为一个“君子”的受人瞩目的品性。此时的技艺,主要是与身体技能有关,与修齐治平相联系的各项本领。

与先秦儒家认“技”与“艺”为君子凡人的区分点、为加官进阶的敲门砖不同,道家思想理念中的技艺承载了更深厚的哲学内涵。从最著名的寓言说起,庖丁解牛以精湛的技艺表演来说明“道也,进乎技矣”的道理。故事中,庖丁循序渐进地解释了由技入道的过程,以及养生之“道”所必须包含的要素。一开始,目见全牛,试图以人工制天道;然后,目无全牛,尝试了解技艺的对象;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将意识与对象、主体与客体、技艺与天道完美融合,实现了“以天合天” [11] 的理想境界。海德格尔视为“劳作”的技艺,反而成为生命的本体,因而梁惠王说“吾得养生矣”,是在物我合一、技道合一的活动中领悟了生命的自然本性,领悟了人之道与天之道的浑融一体——通过技艺而实现的浑融一体。

然而传统儒道文化对技艺的认识远不止此,史书与史实都清楚显示出儒道两家对“技”、“艺”泛滥的警惕。儒家严格区分有用的技艺与无用却讨巧的“奇技淫巧”。《礼记·王制》:“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12] 《礼记·月令》:“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无悖于时,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13] 实际上,西周时期的百工技艺的确就已受政权控制,包括对有技艺之人的人身控制、对原材料的控制和对成品适用范围的控制。 [14] 《礼记·王制》明确表示“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仕于家者,出乡不与士齿”, [15] 便是一例。至明朝《幼学琼林》,作者在“技艺”篇断言“然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济于用”, [16] 基本总结了儒家对待技艺的不二思路,也代表了主流文化对待技艺的基本态度。相较于儒者及其政权的三令五申,道家的说理方式更为辩证。庄子一方面赞颂精湛技艺的融技入道,如庖丁的解牛之技、轮扁斫轮之技、一捶的制陶之技、泰豆的驾车之技等等;另一方面,又在寓言中嘲笑与批判试图抛却“道”获得单一发展进步的“技”。子贡南游于楚,见人用古老的笨办法浇田,于是告知:“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谁知“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17] 对于更“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为圃者“羞而不为”,因为一旦有了机心便“纯白不备”。在“道”与“效”两个向度的追求上,为圃者为修道而放弃效率和便捷,这对于现代化的价值观来说,是相当“反动”的,但抛弃了“道”一味求技术发展的现代化也的确催生了诸多“纯白不备”与“神生不定”的问题,这是后话。

景颇族竹编比赛(杨文何 摄)

苗族银饰制作

(二)技艺的社会地位与传承方式

有人认为,正因为中国传统儒道文化对技艺的疑虑与遏制,才导致了“李约瑟难题”的出现,即技艺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没有起到革新政治制度的作用,而是保持了千百年不变的社会地位与传承方式。技艺在传统农耕社会的正统价值体系里一向被视为末流,掌握技艺之人自然也地位低下。以手工技艺者为例,根据《周礼·冬官·考工记》,周朝有六种主要的职业,“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掌握技艺的工匠被称为“百工”,受冬官司空掌管。“冬官司空”,在清人方苞《考工记析疑》中解释为:“冬官名司空者,四时之有冬,积于空虚不用之地而度居民,立城邑,治沟洫川梁,于农事既毕为宜。司空者,盖主于空虚不用之时,而使民有兴事任力之实用也”。可知在清朝人的认识里,百工乃冬季农闲之时才轮到的行业,用来作农业生产的有益补充。另外,《国语·晋语四》曰“工商食官”,意为工匠、商贾之人属官府管辖,需按照官家规定从事生产和贸易,而国家也给予一定的俸养。这一方面由于以技艺为生者地位低下,另一方面又由于严格的等级制度下,服务于某一阶层的特殊技艺不可外传,因而“百技”往往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南北朝时期,番役制度代替了“一日为工,终身为匠”,唐朝时更允许纳资代工,“征役制”、“雇佣制”先后出现,工匠才稍有自由空间,但国家的控制力量始终存在。直到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九日诏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由是,延续了两千年的“工商食官”制度才宣告退出历史舞台,而工匠的人身自由始获得了制度保障。“百工”以及身怀其他技艺之人在古时地位之不受尊崇由此可见一斑。

技艺的文化地位和技艺人的社会地位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技艺的传承方式。《唐书·阎立本传》记载画家阎立本的父亲擅长书法和绘画,尤以工艺技巧知名。阎立本在父亲影响下成为更加著名的宫廷画师,将家传技艺发扬光大。但高超画技的家学没有继续传承,原因在于阎立本认识到“躬斯役之务,辱莫大焉”,并告诫其子“汝宜深诫,勿习此末伎”。 [18] 这一历史掌故一是表明了唐朝时期画技亦属“末伎”了,二是也反证了技艺的传承方式一般是家传,“工之子恒为工”也。 [19] 这也是受技艺固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体力行的工作方式所决定的。制度与文化决定了技艺得不到正统学问的地位,各种技艺便在民间兴盛起来,种种民间经验经世代积累,成为“小传统”。“小传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但却不能占据政治、经济的主流位置,也就不能冲破制度藩篱和思想束缚而产生出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四 技艺与社会文明

(一)作为社会文明标识的技艺

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诸多研究表明,技术、制度与文明之间总有着因果链条,传统技艺在发展上的“因循守旧”是因为其植根于延续千年的农耕文明和封建文化。“每一种技术都有一套制度,这些制度的组织结构反映了该技术促进的世界观。” [20] 马克思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正是同样的意思。在人类学的相关研究里,进化论者认为生产技术尤其是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序列;功能论者认为社会的不同,根源于生产技术的不同;新进化论则把技术系统和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考虑,认为各种技术、技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能源的利用方式不同。对技术、技艺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出人类学的整体性思考的是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在莫斯这里,技艺是“多种传统行为的组合,以产生机械的、物理的或者化学的效用,技艺便是具有这些效用的行为。……各种技艺的结合,构成了工业和工艺。技艺、工业和工艺,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技术系统,这是该社会的本质”。 [21] 因此莫斯认为,所有技艺都涉及具体的特定文明,可以说技艺在本质上就是全人类,同时技艺也就是各个社会环境的特征。

(二)技艺与现代文明的表述

所以今天,以机器化、信息化生产为主的现代社会环境下,作为农耕文明有益补充的传统技艺立足之地越来越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制造都已产业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讲求“技”的效率而忽略“艺”的内涵,传统技艺步入文化遗产的行列。这个过程中,技艺在古希腊时代的广泛含义窄化,从一个对人类活动几乎无所不包的概念,蜕变为对纯熟的手工活动的描述。同时,技艺活动在我国古代曾有的深刻内涵也逐日变浅,从“天、道、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物化为手工艺术、旅游产品、博物馆展品…… [22]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认为技术可分为两类:“多元技术”和“单一技术”。多元技术是技术制造活动的原始形式,围绕生活而形成,而不是以工作或权力为中心。单一技术或权力主义的技术则是基于科学智力和大量生产,目的主要在于经济扩张、物质丰盈和军事优势。简言之,就是为了权力。 [23] 传统技艺根据生活需要而产生,是多元技术的典型范例,但社会显然已经步入单一技术为主的发展阶段。从此,传统技艺的身心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在现代技术世界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对自然以及对他人充满自信和野心的操控。单一技术条件下生产的机器化意味着人的身体、双手的使用已经远远跟不上技术进步的脚步,科学技术操控了人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大自然成为人类获取工业生产原料的对象,身体异化为机器的一部分。这仿佛印证了中国道家“有机事必有机心”的断言,也是古希腊柏拉图所担心的、技艺的手段摒弃了意义单方面发展的结果。

作为人类文明的表现方式和优秀成果,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需要自然、人手(体)、人脑和谐运作的传统技艺曾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是不可丢弃的人类财富,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即便是在机器大生产取代传统技艺,信息技术垄断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之时,传统技艺活动所具备的优秀特质依然值得我们珍惜。比如说,传统技艺里蕴藏天人合一的思想、物我合一的精神。日本手艺人自述:“我们是靠着漆树吃饭的。是靠成天折磨漆树、伤害漆树来让自己有饭吃,所以,我们平常都会在自己的心里供养漆树。几年前我们还曾经搞过一次大的法事来祭祀漆树的亡灵。” [24] 这是技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共生,因而技艺人从心底里对自然生物有所敬畏。正如马克思所说,技术透露了人对待自然的方式。甚至于,在技艺活动中,“有的工具创造来自于天象的启示”, [25] 人与物的亲密关系也是技艺活动的特质之一。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苗岭山区的黔东南苗族,以传统银饰的手工锻制技艺而知名,在2006年该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生活在那里的苗族同胞们以银为饰,并不是喜好银饰的富贵华美,而是在手工锻制银饰的过程中,将民族祖先的灵魂与自身的历史、地理环境镌刻进精美的艺术形象里,世代摹仿传承。在各种仪式、盛会中,苗家人披戴银饰,用物我合一的方式以示与祖先的灵魂沟通;平常的日子里,苗家人习惯佩戴自己手工打制的银饰辟邪保身,希望生活可以像这样纯洁质朴的物品一样平安吉祥。

五 结语

遗憾的是,曾几何时,人们在将身心投入的技艺活动中注入的生命力和美好愿望,寄托的信仰和敬畏,慢慢与技艺中技术的成分分道扬镳;精湛技艺中的手脑并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成为技术落后的表现——技艺,只有因其保留着的整体文化而被列为遗产加以保护了。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1.口头传说与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从2003年至今,联合国的遗产名录上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能”,包括“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等,每一项都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都是曾经完整而鲜活的文化。“传统以不同的形式继续繁荣发展。但是以传统方式存在的传统越来越少” [26] ,传统技艺在当今文化遗产的语境里不可避免地要成为语言符号、权力符号甚或消费符号, [27] 没有合适的土壤和天空,文化的遗产就只能呼吸温室里的空气赖以生存,除非我们对这样的文化遗产真正懂得去保护和珍惜。


[1] 罗念生、水建馥《古希腊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84页。

[2] Liddell and Scott,ed. Liddell and Scott’s Greek-English Lexicon. Oxford:Claerndon Press,1977.702

[3] 孙周兴:《技艺与自然(未定稿)》,载《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版。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1页。

[5]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册).》,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31页。

[6] (意)维柯:《新科学(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 李民、王健译注:《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20页。

[9] (汉)班固:《前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上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页。

[10]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0页。

[11] “以天合天”语见《庄子·达生》第十章:“梓庆销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意谓以人之天性,合物之天性。参见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上),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301页。

[12]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59页。

[13]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03页。

[14] 徐飚:《成器之道》,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2页。

[15]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58页。

[16] (明)程允升:《幼学琼林》,城举、胡兴文等译注,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17] 见《庄子(外篇)》,参见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876页。

[18] 见(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二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5页。

[19] 《国语》,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227页。

[20] (美)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21] (法)马塞尔·莫斯:《论技术、技艺与文明》,(法)纳丹·施朗格编选,蒙养山人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01、165页。

[22] 参见闫玉、彭兆荣:《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表述》,载《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23] Lewis Mumford: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New York:Harcourt,London,1934:pp.495,109,110,152.

[24] (日)盐野米松:《留住手艺》,英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5] 参见彭兆荣:《手工》,载《民族艺术》2013年第4期,第226页。

[26] (英)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27] 参见闫玉:《论遗产的符号化》,《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文化遗产关键词.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