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莲花十八响
你若在春天走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南庄村,整洁的水泥路会带你通往村里的各家各户,空心李树开放着雪白的花朵,将整村围绕,凉亭和长廊在花朵中若隐若现,并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别具特色的民居点缀在山峦之间。
这里是“莲花十八响”的发源地。被称为“莲花十八响”的“肉莲花”,是土家族传统体育舞蹈,它始于清朝光绪年间,由沿河土家族民间艺人杨通朝所创,盛行于乌江中下游一带。杨通朝年轻时是个“花灯迷”,因为家境贫寒,家里缺少劳动力,他出去唱灯往往会耽误农活,妻子对此十分厌烦,百般阻止。杨通朝不能出门唱灯,心急如焚,慢慢憋出了一身毛病。家里为他求神问卦,冲傩还愿,求医找药,都无济于事。这天妻子又愁眉苦脸地走在求医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个棒小伙,问:“杨嫂,杨哥的毛病好没有?”杨嫂答:“没有哩,毛病越来越严重。晓得撞着啥鬼啰!”小伙子鬼鬼祟祟地笑着说:“我倒有一剂药,可以治杨哥的毛病,大嫂能否一试?”杨嫂急忙问:“鬼崽崽,是哪样药快说!只要能治好你杨哥的病。”“你只要让杨哥去唱灯,他的毛病马上就好。”杨嫂虽不情愿,不过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了。
她回家将小伙子的话说给丈夫听,杨通朝马上就从床上跳起来要去唱灯。妻子担心他身体虚弱,劝他休息几天再去,杨通朝为了表明自己病好了,就围着妻子拍胸、拍腿、拍手臂,边拍边跳起来。打击声惊动了隔壁邻居,乡亲们都跑去看,只见杨通朝拍打着赤膊,双手在身上有节奏地拍打着,人们便问他:“喂!你搞啥?”“我在打肉莲花。”他随口答道。
莲花十八响
从此,“肉莲花”这种舞蹈形式便不胫而走并逐渐传到更多的村寨。表演也发展到不计人数多少,场地包括田间、地头、院坝,随处均可。
土家族肉莲花
无论春夏秋冬,参加表演的男人都必须脱光上衣,亮出臂膀,张开五指,跟着节拍用力拍打身上的肌肉和关节。一边跳、一边移动拍打的部位,一来展现自己体格的健壮,二来借用这种拍打肉体的清脆声音来抒发心中欢乐奔放的情感。特别是在丰收的季节,他们常常用“肉莲花”这种舞蹈形式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肉莲花”节奏单调但铿锵有力,不管是队形还是跳跃,在荡气回肠的锣鼓声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然而这种震撼又是欢快无比的,很快就能感染周围的人加入其中,情不自禁地打起节拍来。“肉莲花”最先只是在田间劳动休息时表演,或者在节庆时日临时找个空地进行,后来在花灯的影响下,才逐渐登上了舞台,有了专业的配乐和队形设计,有的还规定了比较统一的服装。跳“肉莲花”并不复杂,就是随着节拍拍打自己的身体,只要拍打节奏一致就行,一般是四四拍或四二拍。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上动下不动”、“下动上不动”等等,许多动作是即兴发挥。
“上九响”是拍头、双肩、双肘、双腕,拧指,击掌。“下九响”是拍左胸、右胸、腹、双腿、双膝、脚背。“上动下不动”是以腰为界,晃肩,扭臂,动头。“下动上不动”是扭臀部,晃小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