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异彩纷呈办婚事
所属图书:《黔山巴虎:土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异彩纷呈办婚事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还保留着许多残存的原始婚俗,男女婚配较自由。有史料记载:“土司地方处在万山之中……男女同行,无拘亲疏,不分男女,以歌为媒。”这说明早期土家族青年男女多是以歌调情,以对歌为媒的自由婚配为主。

在贵州土家族的旧式婚姻中,“表亲婚”十分流行。土家族认为姑舅、姨表开亲是天经天义,亲上加亲,可以使夫妻关系更加和睦,婆媳关系更加融洽,家庭关系更加稳固。表亲婚又称姑舅表亲婚,即舅家娶姑家女儿为媳,有所谓“舅家女,隔河叫”,“姑家女,伸手取”的说法,土家族称之为“还骨种”。甚至还有姑、舅两家儿女互相婚配的现象,这在土家族称之为“扁担亲”、“连盖亲”。

旧式婚俗中,早婚和童养媳现象也十分严重。有所谓“早栽秧早打谷,早接媳妇早享福”的说法。结婚年龄一般在16~20岁,亦有家贫将未成年女子送往男家作童养媳的,称“闲帮姑”、“闲帮媳妇”。

“招郎上门”:这是指女家如无男孩,为保存家业和年老有所依靠,即采取女儿不出门,招郎入赘女家,生儿育女,继承家业,此俗至今仍然保留。

“招夫上门”:是指妇女带子守寡,其家境比较富裕,或其他原因而不愿离开,但家中又缺乏劳动力,于是,就招夫上门重新组成家庭的情况。但在过去,这种招夫上门的婚俗也不是当事人能够做主的,往往要通过前夫的族人同意,所招的“夫”也要通过他们同意,或由他们择定,所以,尽管妇女已是第二次结婚,但仍然没有摆脱被包办的命运。

“以亲换亲”:又称为“换板凳亲”。此种婚姻,多由于男方家贫,或因身体缺陷而择偶困难,于是父母为了给儿子找对象,即以自己的女儿换对方的女儿作媳妇,形成换亲。

“坐床”、“填房”(或称“转房”):“坐床”即为“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媳”。“填房”即妻死后,又续娶其妹。

“抢亲”:这种情况在上世纪初的贵州土家族中还有残余。一种情况是男女自由恋爱遭到父母反对,男方便把女方约出来,制造“抢婚”假象,逼迫女方父母答应。另一种情况是男方族大,由族内人帮助寻找女性,一旦盯上有合适的,而女方家又势单力薄,男方族人就进行抢亲。

迎亲

除此,在乌江流域的下游曾有“一子双祧”的习俗,即上一辈两兄弟只有一个儿子,而两弟兄都想使自己这一支能够后继有人,于是就各给这唯一的儿子找一个媳妇,形成一夫两妻,而两个妻子各居一室,丈夫则一家住一段时间,有了小孩各归各家。

土家族还流传着特定的某两种姓氏之间不能通婚的习俗。其中如沿河县的田、陈,罗、任,谭、覃,道真的韩、何,张、邓等姓不能互通婚姻。据传这些姓氏其祖先有的本来就是亲兄弟。还有的是因仇杀不止而不开亲的,还有的是因前辈异姓却感情笃实,结拜为兄弟,互相将其子孙要视作嫡出,故也不能开亲。这种忌讳有些仍保留至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土家族的婚姻家庭观念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像姑舅、姨表婚等这样的传统习俗已大为减少。如今的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小家庭居多,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平等。

对歌定情

贵州土家族的青年男女如今喜欢通过各种不同的社交活动寻找异性朋友谈情说爱。如每年正月期间“玩摆手”就是青年男女互相认识,谈情说爱的场合,青年男女在这里用唱歌、跳舞相爱定情。若发生两男争一女或诸男争一女的情况,女子就让男子们进行比武、射箭、摔跤等,谁胜了就是她选中的配偶。

贵州土家族订婚大多讲究“三媒”、“六证”。

媒人前去提亲时,必须带上一把红纸雨伞,称之“团圆伞”,它象征吉祥、圆满,土家族相信带伞去行媒,亲事必定能成。因而,无论天晴下雨,路途远近,媒人提亲都要带上一把大红纸伞。第一次提亲叫下头书(亦称荒书),去时要带上一封红书,一壶酒,一把面条,七尺布等聘礼。如果女方退还书单,不收聘礼,说明不同意这门亲事,反之,则视为认可。接着就要选定日子,请媒人下二封书(称准书),去的时候要在头封书聘礼的基础上,加上一条猪肉,若女方家的堂公、伯叔等亲戚没有意见,并乐意收下聘礼,说明这门亲事成了。之后,谋人又要去下第三封书(叫烧香),这时的聘礼就要升格了,要有猪肘子、衣服、手镯,每家亲戚还得有一份条方(长条状的猪肉,肉条中间有一小圈红纸)、挂面。封福子,烧香纸后,女方家要发红书。亲事确立后任何一方都不得反悔,男方和女方在称呼上开始互相喊对方父母为亲爷亲娘,双方父母则互称亲家。

待双方达到婚龄时就由男方下书请庚。请庚就是向女方讨要姑娘确切的生辰八字,将女方出生年月日时辰拿回来,与男方的生辰八字对照,选定婚期。婚期一经确定,就要递年月,即父母、男方、媒人一同前往女方家,并抬上一头肥猪。返回时,女方要送男方一双布鞋。

之后,双方各自就忙碌起来了。男方要做好迎亲的准备,备好新房,打好喜床,备好过礼的酒肉、礼布和送给新娘的裙、鞋子、首饰、钱等;而女方则要准备嫁妆,一般是柜、桌、椅、箱等全套家具和十二床被条。女方还要为舅方长辈和自家侄儿、侄女做一双布鞋。

摆礼

土家族人迎亲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仪式。过礼:订好日子后在娶亲前三天,男方家派人将酒肉和新娘衣服送到女方家,称为“过礼”,而女方家收到礼后,会将其中的酒肉等分送给亲戚。哭嫁:这是土家族婚俗中较为隆重的一幕下,下节有专文介绍。接亲:接亲那天,女方根据嫁妆来定男方派多少人来接亲。男方家出花轿前来接亲,媒人在前领队,跟在后面的是管礼先生。新娘出门前女方家要在堂屋摆香火,地上放一个升子,新娘站到升子上,其兄弟背她出门槛,在出娘家时新娘要拿筷子往自己背后甩,这意思是把衣食饭碗留在娘家。然后在大门外给新娘换上一双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落地,开步启程。这里由兄弟背新娘上轿,其实是有用意的,土家族人认为新娘脚若踩在地上,沾上娘家地气会把福禄带走,让兄弟受穷。于是只好由兄弟背上轿。踩升子意为早生子,快生子,一生平安一生幸福,甩了一把筷子,还要带走十二双筷子,是希望新娘到了婆家同样有衣穿有饭吃。回车马:在花轿未到之前,要在院坝边的必经之路上,摆放一张小桌,桌上放一个猪头、一壶酒、两只酒杯和香纸烛。待花轿到桌前,掌礼先生便要燃香焚纸,这就是回车马。为什么要举行这个仪式呢?土家族人认为,新娘出嫁,娘家的祖宗神灵一路护新娘平安到了婆家,婆家祖宗神灵就该出来相迎并行保护之责,而娘家祖宗此时便被请回转,并把沿途跟来的饿殍野鬼打发回,以保主家清静平安,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拜堂:回完车马后,要将花轿抬到大门口落轿。新娘下轿前,事先要在大门槛下放一个米筛,筛内放一封红书,红书四角放四枚方口铜钱。新娘下轿时,必须一步跨过米筛。这叫“过关”,亦叫“过河”。通过这一程序,表示新娘洗掉了身上的尘土污垢及邪气,带着吉祥,带着幸福走向了新生活。新娘由接纳婆牵着下轿,走到堂屋中央与新郎并排而立,先跪拜祖宗,再按排好的名字,以辈分和年龄大小为顺序行“磕拜”之礼。入洞房:拜完堂,夫妇抢先入洞房,争坐婚床左边,这叫“抢床”,土家族人认为谁抢到左边,以后就该谁当家。接着新郎双手揭去新娘头上的盖头帕,新娘拿掉胸前的护身镜,以示一身清洁如镜,乐意到婆家。紧接着,接纳婆在洞房内点烛燃纸,对新郎新娘说一些祝福的话,敬新郎新娘喜酒。然后劝新郎新娘共饮同心酒,祝福夫妇白头偕老。喝完同心酒,接纳婆开始向床上撒接纳果,边撒要边说“核桃上床,儿孙满堂”、“板栗下地,个个长成器”等等。喜床的四角,要放桐籽米或橙子。这一切都寓意着早生贵子早成才。闹新房:这主要体现在一个“闹”字上。按土家族风俗,新婚三天,不分尊长老幼,皆可说笑取乐。即所谓“越闹越发达,越闹越兴旺”。闹新房时,众人要么尽情地开新郎新娘的玩笑,要么唱歌做游戏,猜谜语,讲四言八句。总之,要闹得有气氛,闹得有水平。

拜堂

贵州土家族新郎新娘有回拜娘家的习俗,称为回门。时间一般是在新娘过门三天后,此时男方要带礼物回女方家,礼物为条方、挂面、白糖、糖果等,长辈、堂下亲族各一份礼,凡得到礼物的亲戚,在姑娘返回婆家时,要打发钱,教育他们勤俭持家,兴家立业,男帮女撑,白头偕老,以示对晚辈的疼爱。

黔山巴虎: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