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神仙居住的地方
所属图书:《黔山巴虎:土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神仙居住的地方

走进梵净山下太平河岸、被称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云舍村,你会看见洁净的路面、湛蓝的天空、土家民族特色的四合院、清澈透底的龙塘河,这些景、物绘成一幅“村在画中、户在林中、人在绿中”的自然村寨图景。

传说云舍本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后来神仙被土家人勤劳、勇敢的精神感动,移居到后山的仙人洞居住,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了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些神仙,土家人把寨子取名叫“云舍”,意为“云中的房舍,仙人居住的地方”。

云舍依山傍水,美景如画,寨后有长达数十公里的仙人洞、嘎嘛洞,洞内景观各具其异,鬼斧神工,千奇百怪。有变化莫测的神龙泉,人声呼啸的“轰鸣泉”。数公里长的云崖大峡谷,造就了贵州乃至湘、鄂、渝独一无二的胜景和土家族人文、历史旅游观光名胜之地。

云舍村寨

云舍属于经典的中国土家族古寨,四百余户宅舍依山傍水,高低错落,蜿蜒起伏。走进崎岖而狭窄的青石板道路,那幽深的巷道,诸多明清古建民舍、祠堂,让人犹如走进那已久远的岁月。石板路左曲右弯,连结建于清代或民国的土家院落二十多座。院落大都呈四方形,房屋普遍为两层,青砖到顶,滴水屋檐,墙角处泛出青苔。村落里没有特大型豪门巨宅,殷实之家却也不少。多是以筒子屋、三合院、四合院为主的干栏式建筑,翘角白沿,廊椽相接,青瓦若鳞,气势恢宏,十分古朴。特别是吊脚楼上各式各样的雕花栏杆,虽被岁月的烟尘熏得黝黑,但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工艺,着实让人叹服。在造型设计上,有方、有圆、有斜、有万字格、有福寿图、有花卉,还有动物及各种水果图案。这些图案虽千差万别,但均栩栩如生。

云舍村美在奇水。从梵净山流下来的太平河从村边淌过,河水像矿泉水一样明净,云舍村人却熟视无睹,自顾自饮用村中的一汪池塘水。村人说,这个水塘叫“神龙潭”或“犀牛塘”,池塘底部呈漏斗形,中心不知有多深,自古以来水不枯竭,而且有明显的水涨水落现象。村民发现,只要水塘在久晴之后涨水,几天后就会下雨。久雨之后池塘水落,那么很快就会转晴了。云舍人打趣说,这水塘就像村里自办的“气象站”。《贵州通志》也记载:“云舍泉在省溪北十里。岁旱,祈祷即雨。”道光《铜仁府志》称:“云舍泉(省溪司)北十里,岁旱,血涂之,即雨。”神龙潭总结起来有三奇:一是深不可测;二是能预报天气;三是不定期的泉水涨落。

龙塘河由神龙潭水顺流而成,长不足千米,堪称世界上最短的河之一。泉中及河中特有的珍稀鱼类,以及每年六、七月江鱼逆流而上,回游神龙潭的奇景,更增添了神龙潭的神秘色彩。真可谓是“梵净山下神龙泉,神奇神秘纯自然”。

这神奇的神龙潭其实是一条暗河的出口,那水从几十里路外的梵净山流过来,冬暖夏凉。水从池塘里涌出,沿着两三米宽的河床从村中穿过,奔涌汇入了太平河。这条短短的河流,在梵净山下的云舍村带动了一个古老的产业——土法造纸。

云舍古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献记载:“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舞、沅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云舍土家族辰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经过历史演变,土家族先民与其他民族先民虽然交往、融合,通婚联姻,但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独具本民族特点的服饰,佩戴谐调美观,艳丽雅致;民族传统节日多,几乎每个月都要过一次节日,除过与汉族共同的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外,还要过“赶年”、“过社”、“清明”、“立夏”、“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传统的农耕农作、土家织锦、手编工艺、土法造纸工艺在这里保留得非常好。其中土法造纸传说是“云舍造纸,蔡伦为师”,至今使用的还是唐代流传的水排和作坊。至于“冲傩”、“还愿”、“祭祀土王”、“祭风神”,唱“建房礼词”、“哭嫁”、“闹丧”跳丧舞,以及伴随着生产劳动所产生的“打闹歌”、“上梁歌”、“土歌”、“情歌”、“盘歌”、“打溜子”、“毛古斯”、“金钱杆”、“猴儿鼓”、“八宝铜铃”、“摆手舞”、“花灯”、“龙灯”、“彩龙船”等土家族传统文化,为梵净山、云舍的神奇美丽凭添了无限的人文魅力。

土法造纸

云舍造纸作坊

黔山巴虎: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