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的土家族手艺
土家族人长期劳动生活在乌江沿岸、梵净山麓的崇山峻岭,多受山区自然风物的熏陶,心灵手巧,他们制作的民间工艺品题材丰富,形式优美,形象生动,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剪纸:凡遇到婚嫁喜庆吉日,贵州的土家族姑娘就会帮助即将出嫁的同伴,剪些“枕头花”、“枕帕花”。同伴出嫁后,姐妹们就帮新娘剪些“背带花”、“背裙花”、“搭帕花”、“帽花”,以供新媳妇给未出生的小宝贝缝背带、背裙时绣花之用。贵州土家族剪纸内容丰富,有“鲤鱼跳龙门”、“喜鹊闹梅”、“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凤穿牡丹”,以及一些吉祥谐意的物象。剪纸不需蓝图,凭着一把小剪刀,想剪什么就剪什么。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优美,古朴幽默,表现花卉虫草、飞禽走兽,不拘泥于临摹,采用变形夸张等大胆手法,使形象更富于想象力和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古朴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剪纸
雄黄雕:思南大河坝雄黄沟方圆20余公里的两座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雄雌黄矿。雄黄粗犷、坚硬,雌黄细嫩、深红,属稀有矿藏,据文献记载已有500多年的开采历史,产品一直远销日本、东南亚。雄黄是一种中药。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土家族人除了喝雄黄酒外,还要将雄黄点在小孩的额头上,以防毒虫侵扰,并以示驱邪。同时,雄黄还是非常好的雕刻材料,雕刻成的山水人物等工艺品曾被清代思南知府用来进贡朝廷。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州厅陈列的“八仙过海”图就是用这里的雄精矿石雕刻而成的。
思南斗笠
斗笠:思南斗笠,历史悠久。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月初一,思南宣慰使田大雅率部入朝,贡棕丝斗笠,棕叶扇等,朱元璋看了斗笠赞曰:“篾细如丝,美哉!美哉!民能戴,官亦能戴。”
斗笠选用慈竹加工编织而成。制作时先将竹子破成薄片,划出两层,分别用刀再划成竹丝,然后将竹丝依着模型编织,里面铺上一张皮纸,再盖上外层,将两层扣牢锁边,并在夹层下部铺上棕丝,在上部铺上红绿纸角,在顶部核心处填上一块青布,再锁边即成。斗笠按制作材料分为纸斗笠和棕丝斗笠,使用前都要安上竹篾圈,在表层涂以桐油。风干后即可使用或上市出售。
印江油纸伞:素有“思南斗篷印江伞”的说法。印江油纸伞,历史悠久,16世纪初便已开始出产,盛于清代、民国时期。油纸伞以竹子、白皮纸、柿油等为原料。生产环节多,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消算”之说。油纸伞伞面光滑明亮,颜色鲜艳,美观大方,质地坚韧,抗水性强,质量上乘。曾远销遵义、贵阳、重庆、广西、福建等地,20世纪60年代还远销东南亚地区。
印江油纸伞,除用作遮风避雨外,还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必不可少的物品。在姑娘出嫁时,男方去接亲,要由媒人拿一把大红伞到女方家去接新娘,新娘要打着红伞走到男方家。“红”,指大红喜事,红红火火;“油”寓意“有”;“纸”寓意新娘早生贵子。纸伞张开呈圆形,寓意为圆满吉祥。
印江油纸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