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把文化穿在身上
所属图书:《黔山巴虎:土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把文化穿在身上

土家族独到的纺织技艺和独特的服饰装束有着悠久的历史。《华阳国志》记载,巴国早在先秦时期就用桑、麻、丝等向中原王朝进贡。在巴县冬笋坝的船棺墓葬中,曾发现麻布和绢的痕迹。由于巴人所织的布相当有名,所以秦汉以来都用它作为租赋的替代物。巴人当时织的布叫“賨布”或“幏布”,《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汉时廪君蛮“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板楯蛮交的赋税称为“賨布”。唐宋时期,“溪布”(出产地在今天的土家族地区)仍然十分有名。《溪蛮丛笑》释“溪布”为“绩五色线为之,纹彩斑斓可观,民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为峒布”。说明当时的“溪布”用途极广。明嘉靖《思南府志》记载:“弘治以来,蜀中兵荒,流移入境,而土著大姓将各空闲山地招佃安插,据其为业,或以一家跨有百里之地者。流移之人,亲戚相招,缰属而至,日积月累,有来无去。因地产棉花,种之获利,土人且效其所为,弃菽粟而艺棉。”可见,贵州土家族地区种棉花的时间较早。棉花、桑的大量种植,推动了土家族地区的纺织。道光《思南府续志》也记载:“闺中妇女向织土布,开阔二尺许,纱粗漏疏,乡民染蓝色,资以蔽体。”

精美的土家族背围

土家族的服饰将奇异款式、纷繁图案和琳琅饰品融为一体,除了具有遮风避雨、提示性别这些实用的共性功能之外,还被作为部落的族徽和氏族的标志,很早就打上了意识和精神的印记。

贵州土家族的服饰,在很早以前,男女款式区别不大,都穿草鞋、椎髻,着短衣、筒裙。随着盐油古道航运事业的繁荣,加上汉族迁入和汉文化的传播,土家族的服饰有较大的变化,男女装束渐有差异。

土家族男子通常身着琵琶襟上衣,安铜纽扣或布扣,衣边上镶梅花朵和绣银钩。后来逐渐演变成满襟衣和对胸衣,青年男子穿领高袖长滚韭菜花边的对襟短衣。中年男子的衣领较矮,一般在两厘米左右,人们称为“蒜叶领”,衣服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老年男子亦穿青蓝色土布做成的排子衣,外扎半截围腰,围腰上栏杆用白色滚边。下装多为白裤腰,裤脚肥大,称“褶褶裤”,绣有花纹,膝盖也有绣花。鞋子是高粱青面白底鞋,老年男性多穿圆口布鞋。

土家族姑娘

土家族姑娘喜欢身穿滚边挑花排子衣,边口滚栏杆,梳一条秀丽的长发辫,用红头绳束紧,披搭在背上。梳头时,常在额前留遮过眉毛的头发,称作“妹妹头”,也叫“挑花尖”。在头额右侧要留出一束长发用银饰别针夹住,以示未婚。一般只戴耳环,不戴首饰,并在头上搭一块挑花头帕;腕戴走马银圈,玉石镯,不穿裙子,只在胸前系上一块桃形围腰,上齐胸下至膝盖,显出少女的朴实大方。而已婚妇女就比较复杂了。耳上吊有金银耳环。手腕上带银质或玉石手镯,有绷花、蒜薹等形状。胸前挂有“牙钱”、“扣花”,上系银链、银牌、玉珠等一大串。老年妇女戴列子圈圈帽,佩大圈银耳环。

女性上衣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外托肩,无衣领,镶花边,向右开襟,随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不贴花边;第二种是银钩,有衣领,衣襟袖口缀上一条青边,青边后面再按等距离贴三条五色梅花条,胸襟前用彩线钩花;第三种是青蓝布衣,都用白竹布滚花边。这些花边,有的是土家族妇女先剪的“花样”,再照着“花样”绣的,有的则是她们数着纱线一针一线挑的。女裤喜用青、蓝布加白裤腰,裤腰肥大,蓝底加青边或青底加蓝边,后边再挑两三条宽度不同的花梅条、麦穗条。有的裤子膝盖还绣有椭圆形的“蝴蝶戏花”图案。女鞋颇讲究,鞋口一般是滚书边挑“狗牙齿”形状,鞋面喜用青、蓝、粉红绸子等色料。鞋头的上面好用五色线绣上花草、蝴蝶或蜜蜂等草虫图案,鞋尖细小上翘,显得秀丽雅致。

土家族女子服饰

黔山巴虎: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