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题写“颐和园”的大书法家
所属图书:《黔山巴虎:土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题写“颐和园”的大书法家

严寅亮(1854~1933),字碧岑,号弼丞,土家族,印江自治县阳坡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恩科举人,授四川候补知县,成都官书局校勘。辛亥革命后,他回黔执教贵阳师范,旋任龙里知县,应聘历届省政府顾问。

严寅亮

严寅亮自幼聪敏好学,十岁即能作擘窠书,十四岁为其祖父书寿匾“竹苍松茂”四字,十九岁入思南府庠,后从师吴秋庄学经史诗文,并临摹晋唐以来诸书法名家法帖,日见长进,自成一体。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北京颐和园落成。慈禧太后征求各地名家书写颐和园各处匾额。当时京中名流,争相献书,慈禧过目,悉不称意。主事者十分惶恐,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这时严寅亮正在国子监习业。恰逢庆亲王寿诞,平素与严寅亮交往甚深的翰林院编修高熙哲,托严寅亮书写了一副寿联前去祝寿。庆亲王对严书大为赞赏,便对高熙哲谈及颐和园园名书题及部分榜联至今尚未定稿,请严寅亮试书进献。

书法之乡

印江书法,历史源远流长,自明代以来,涌现了周冕、肖重望、田景新、王道行、潘登云、严寅亮、鄢师竹、唐钟英、魏祖镛、任梅村、李伯蛟、吴曼清、张伯谦、周西铭等书法大家;现当代也涌现了徐儒质、魏经略、戴传忠、王孔滋、白遂之、王峙苍、魏宇平、李敦礼、黄廷升、覃义元、杨昌刚、王新华、汪定强等书法强手。这些书法家群体,不仅弘扬了传统书法,还形成了自己的书艺风格,深得书法名家的赞誉,2011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之乡”的称号。

严寅亮知道这信息后,甚感惶惑。他认为,朝中负有盛名的书法家,所书皆不中圣意,自己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落第举子哪能获选?但他继而又想,为何不利用此机会试试身手?他仔细研究了那些书稿失败的原因,多是由于御前献书,书写者大都心情紧张,落笔拘谨有余,气势不足,偶有一字败笔,即通篇作废。严寅亮无官无职,没有御前献书的资格,倒获得了极大的创作自由,他从容书写了颐和园门额及楹联23副,大小匾额十八方,以楷、行草各体书之。

慈禧审阅后十分满意,全部采用,并于便殿召见,勉慰有加,赐御印“宸赏”一枚。从此,严寅亮名满京城,得其书者,无不视若拱璧,至于名山寺观,胜地楼台,有其题字,则更生色增辉。

严寅亮一生,留下了不少精湛的书法作品,除有石印《剩庵墨试》字帖外,还在成都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广州中山公园、岁草堂,贵阳黔灵山麒麟洞,修文阳明洞,黄平飞龙洞,织金赈济亭等名胜留有榜题或石刻,他在思南、印江、沿河等地许多友人家中所存墨迹较多,原梵净山护国寺大雄宝殿“黔山第一”木匾一块,“丰瑞桥碑序”楷书残碑一块,条屏、楹联十余副,现均存于印江民族陈列馆。严寅亮楷书雄浑清健,遒劲丰润,行草纵横奔放而不失凝重。四川名士陈矩称他的书法“娟秀中饶有风骨,殆集唐宋诸家之长……铁画银钩,辉映霄汉,莫不艳羡”。

严寅亮手迹

黔山巴虎: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