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的乌江画廊
当今天的游船开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乌江山峡时,你会看到乌江两岸奇峰、险滩、峡谷、丛林、洞穴、悬崖比比皆是,集雄、奇、峻、险、秀于一体,鬼斧神工,形神俱佳,尤其是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等峡谷形成的百里山水自然景观,犹如浓墨重彩的画卷徐徐展开,你会突然产生“船在江上行,人在画中游”之意境,这就是“乌江山峡百里画廊”。
唐代大诗人孟郊畅游了风光旖旎的乌江百里画廊后赞美说:“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在黔中鸣;山水千万绕,中有君子行。”清代诗人翁若梅曾多次畅游乌江,他对乌江百里画廊更是赞不绝口,说:“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
游船自上而下,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夹石峡。夹石峡长43公里,两岸高山霁云,多为绝壁,蓝天一线。峡首东岸石壁,有一棵树龄约五百年的古树,树根沿壁向下延伸,至半壁处穿破巨石缝隙,内外几条树根将四吨重巨石裹挟,上下皆空,左右虚悬,视之若坠,谓之夹石,堪为奇观。峡内水急滩多,有七里、扶搭子、三堆子、老窍子、三棵桩、鸭滩子、野猪子、七夹子、丛滩、雷洞子等险滩,江水激荡,风呼涛吼,声震山谷。峡中还有“木鱼洞”、“燕子岩”、“马尾瀑”、“游龙瀑”等景点奇观。清代有诗人这样赞道:
乌江
贵州省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右岸支流,又称黔江、延江、巴涪水。发源于省境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流经黔北及川东南,在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050公里,流域面积8.792万平方公里。六冲河汇口以上为上游,汇口至思南为中游,思南以下为下游。乌江水系呈羽状分布,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流域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以高原、山地、中山及低山丘陵为主。
峡尾为淇滩古镇,这里曾是通往德江、思南、秀山等县的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贾云集之地。小镇依山傍水,多是明清建筑“四合天井”和青石板街,是明清码头文化之代表。阳光照进淇滩古镇小巷,屋檐间只有一线天空,老街如外婆的笑脸,宁静而慈祥。
乌江画廊
接着,黎芝峡像一幅油画一样在我们面前渐渐展开。黎芝峡长13.3公里,是乌江山峡最为美丽的一段,据明嘉靖《思南府志》载:“滩右有黎芝光焉,故名。”黎芝光指晴天右岸飞瀑高挂,从峡顶透过树枝漏下来的束束阳光在水雾中折射出的五彩光环。峡中滩多浪急,岩峰突出,怪石嶙峋,似禽兽百物,神态多趣,栩栩如生,形成无数奇特景观。其间有三星洞、剑劈岩、古纤道、牛肝、马肺、天鱼池、人字瀑、佛指山、上天石、仙女望夫、阴阳泉、天门石、香炉石、灵牌石、草帽石、一匣书、飞龙过江等景点。
淇滩古镇
三星洞由大、小穿洞和珍珠洞组成,皆面临乌江,背倚绝壁,每个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奇异绝妙,各具特色,堪称洞之明星,故名三星洞。两岸相对是像刀削一样光滑的绝壁,相传远古时,乌江流到此处受阻,大禹用宝剑把山岩劈开,那劈山的剑至今还丢在江岸,那里如今就叫剑劈岩。劈开的山,犹如两幅自然水墨画,状似天门欲开,一石破裂欲崩,被“蜘蛛精”用丝粘住才未坠落。上有草帽石,顶灰沿黄,形如草帽,传说那是张三丰当年在乌江钓鱼时遗忘留下的。如来佛到此还伸出手指批评说张三丰丢三落四的。不信,你看绝壁顶伸出的五根巨石,有长有短,极似如来佛手掌上的五根手指。当然,叫人可怜的是望夫石,其形犹如一土家族少妇站在山崖凝视江面期盼出远门的丈夫回归,传说那少妇的丈夫被秦始皇拉去修万里长城,至今未回。那少妇望眼欲穿,等呀,等呀,苦苦等了两千多年,总不见丈夫回来,于是,化为石像伫立江岸。江岸倒有一墩上天石,险峻的山峰托起一石礅,好像人工修饰过的四方巨石,直插云霄,可通天,但那是大禹治理乌江时上天的路,土家族少妇哪有那个福去享受。于是,她的眼泪化作人字瀑,从半山岩壁夹缝中喷射出一股清澈如玉的泉水,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形瀑布,旱年不干;涨水时节,瀑布从岩壁石穴里喷射而出,涌水飞流,白雾直达乌江对岸,景色壮观。人们称之为“白龙过江”。有诗云:
乌江航运
不知不觉,游船进入了银童峡。峡内有银童子和张公子两座险滩。初入峡,水流湍急,船行如箭,左岸一山突兀而出横截江面,及至山前,水流急转,左岸豁然开朗;而右岸高山又横截于前,疑江流已尽,后顾则不知船从何来。真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令人惊奇,前人为此还留下“渡从流水梯云上,翠浪连翻卷入迷”的诗句。峡中银童滩窄而长,惊涛拍岸,声若雷霆;张公子滩水面较阔,江流曲折,呈弓形,峰回路转,变化奇妙,景色异常,有如银童与张公子玩捉迷藏。前人诗云:“洪流难禁水云忙,又转轻舟过峡乡。关塞重登毛渡口,银童应笑张公狂。”峡中还有“睡美人”、一挑石、唐代务州故城遗址等景点。“睡美人”由几座秀美的山峰组合而成,犹如一美女酣睡于绿毯上,久久不愿离去。一挑石,为两尊并排立于江岸的巨石,石高约5米,似一挑担子,俗称一挑石。传说鲁班挑石来乌江,正要架桥时,岸上山寨里传来鸡叫声,惊扰了鲁班,他丢下石头就跑了,至今还留下这一挑石在江边。唐代务州故城遗址,沿张公子滩西岸一山洞进入,为唐代务州治所,城分东西两门,现遗址犹存。其间有“大鲤鱼池”、“小鲤鱼池”,江流平缓,波光粼粼,一派静谧恬淡的气氛。池上鸳鸯戏水,野鸭成群;池中鱼虾颇多,若有闲垂钓,乐趣无穷。
我们的船还没有进入土坨峡,峡里就传出飞禽清脆悦耳的鸣叫。来到峡里,就有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此峡以山高、水深、谷幽、景奇见长。在奇峰峻岭间,有成片的竹、参天的古树,是群兽竞美、百鸟争鸣的乐园。猕猴常结队成群,或攀藤附葛,或临江戏水,或声声长啼,或嬉戏船中乘客。群山之中,有一奇峰名金山,离江数十步,山麓处有一海螺石,传说是白娘子在水漫金山寺时,一猴从法海手中夺得而置此地。吹之其声深沉浑厚,震荡山谷。其间的龚滩,是乌江三大险滩之一,长约3公里。江岸峭壁,如刀斩斧劈,两岸有无数青峰直插云天,仰望,“迢遥翠影接云天”,俯视,“眼底洪流一线低”,平视,“山清水秀若画屏”。险滩江峡,美绝壮哉。江边有一株巨大的黄桷树,树枝繁茂,遮阴数丈,传说是诸葛亮征战路过此地作拴马用的。龚滩对面便是蛮王洞。出土坨峡便是古镇洪渡。
乌江画廊
当游船进入王坨峡时,那又是另一番风景,江面时宽时窄,水流时急时缓,两岸林木葱郁,山环若屏,绚丽多姿。西岸,洪渡温泉自岩间涌出,清澈如玉,曲折流入江中。在其经过的地方,白雾袅袅升起,随风飘动。数里处可见白雾腾腾,茫茫一片,极为壮观。洪渡古镇位于乌江土坨峡尾和王坨峡首,为两峡之结合部,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现存汉砖瓦窑群、西汉古墓群等,汉砖瓦随处可见。现已出土青铜器、兵器、宋瓷等大量文物。唐武德二年(619年)设洪杜县,因背后洪杜山而得名,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废,建县达444年。清代改名为洪渡。洪渡古镇为古代入黔之第一重镇,其经济、战略地位尤为特殊。现已被彭水电站水库淹没。如今的洪渡镇为易地新建,好在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情,远近闻名的山歌、“打溜子”、以“八仙”为音名记谱的艺术还保存了下来。
洪渡
飞船直下,我们已进入被称为“一洞、两江、七峡”的江峡,峡里弹子山和牛皮青两山隔江相望,悬崖对峙,峡宽处200~300米,窄处80余米,仰望高空,蓝天一线。弹子山的寺院高出江面1400米,时逢春季,山下桃花盛开,山巅白雪覆盖,远眺北岸老君洞,“李老君”俨然端坐炼丹。江边有状如山羊饮水的“羊儿石”,南有蛟龙吞水的“二龙口”,崖上有状如蜗牛螺蛳嵌,形如书本垒叠的“万卷书”,有的是水落呈现水涨消失,有的则是终年累月与山川同现,轮船航行于江中,汽笛长鸣,四山回应,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