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披蓑举刀过赶年
所属图书:《黔山巴虎:土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披蓑举刀过赶年

土家族过年,要提前一天过,即农历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土家族人称之为过“赶年”,即往前赶一天过年。其来源的说法很多。

一种说法是,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一年土家族人正准备热热闹闹过年,突然朝廷传下圣旨,调土家族士兵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限定腊月三十启程。土家族士兵为了按期出征,就提前一天过年。是日凌晨,父母为了不惊动熟睡的儿子,早早起床,不点灯,不用刀,摸黑煮饭,把肉切成坨坨,豆腐插成块块,蔬菜扭成节节,混在一起放在锅里煮。做好饭菜后,给祖宗烧香燃纸,然后叫醒全家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将士们在抗击倭寇战争中屡建战功,击退了倭寇,保卫了国家。后代子孙为继承发扬祖先的爱国精神,每逢过年都提前一天。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

另一说法是,从前土家族先民居住的村寨,在腊月底即将过年之时,遭一外族抢劫,男女老少奋力抵抗。他们披着蓑衣,埋伏在枯草丛中,出其不意,一举消灭了劫匪。这天,正是在腊月二十八。后人为了纪念这个胜利的日子,便把这天定为年节。并且在祭祀祖先时,他们仍用蓑衣披在身上,故也叫过“蓑衣年”。土家族人提前过年的习惯,世世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如思南县香坝杨姓土家族人腊月二十八吃年饭时,要用蓑衣将刚杀下的猪肉盖住,谁走进这家,就要留住一起吃年饭。在吃年饭前,全家老少要披着蓑衣,拿着长刀,嘴里喊着“杀,杀”,围绕住房走一转。

还有一种传说,在很久以前,朝廷派兵征讨土家族山寨,年关已近,土家族人便提前过春节,上山躲避。等官兵进寨住下欢度春节时,土家族士兵于鸡鸣时杀回,大获全胜。因鸡报晓有功,故过年不能杀鸡。

这些说法,都与古代的战争和土家族的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家族过年不但在时间上有其独特之处,而年事活动持续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也是土家族特有的习俗。在贵州土家族年俗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沿河及梵净山麓的印江、江口土家族人的过年习俗。笔者曾在沿河晓景乡李家山亲身感受过土家族过年,至今记忆犹新。

沿河晓景、中界一带的土家族进入腊月十五就忙起来了,杀年猪、祭灶神、推豆腐、打钱纸、购鞭炮,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李家山土家族也同样忙碌起来。

过赶年撵寨

杀年猪:李家山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杀猪的屠夫是山寨里身体壮实的土家族汉子。他们把年猪从圈里抓出来,连拖带抬,有人抓住猪耳和前肢,有人抓住猪尾巴和后肢,“嗨”的一声奋力把年猪放倒在长板凳上。把住前肢的人将手肘压在猪的前胸,抓耳的人迅速握住正在嘶叫的猪的嘴巴。然后腾出压猪的手腕,持一把雪亮的杀猪刀,迅速刺向猪的喉咙。鲜血就汩汩地顺着刀流向早就准备好的放有淀粉、食盐和钱纸的木盆里。杀猪时必须一刀毙命,血要流得酣畅,这样就预示着主人来年时运亨通,百事顺畅。年猪杀死后,主人要立刻烧香、烧纸,并提着潲桶走向猪圈,口里还唤着猪,请它回到猪圈里,希望来年再喂一头大肥猪。土家族杀了年猪要用猪的部分内脏和肉招待在场的亲友,还要将血口肉用来炒成回锅肉,将猪血花和豆腐、白菜煮成汤菜,称为吃“刨汤肉”。吃“刨汤肉”是年节前的重要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晓景乡

晓景乡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部,与中界乡接壤。距离沿河县城和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县城均为30公里,是重庆、贵州交界的边贸乡场。场上村是乡政府所在地,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李家山村民小组离乡场仅2公里,分上、下寨,男姓均为田姓,皆为土家族。

年猪杀了以后,除将猪肉留下部分过年外,其余都用来制作腊肉、香肠,制成风肝。还要推豆腐、制作霉豆腐、豆豉、酿制土酒,制作麻饼、酥食、做酸鱼、腌制泡菜。

土家族年夜饭

赶场买年货:李家山人虽有“有钱不买腊月货”的说法,但一到腊月他们仍会赶场,晓景场期为五天一场,逢每月初五、十赶,李家山人把自家生产的粮食、花生、牲畜、家禽等拿到场上去出售,购买香、纸、鞭炮、烛、酒、糖果等年货。也为家庭成员购买新衣、新裤、新鞋袜以及新被条、床垫等。

土家霉豆腐

杀年猪

安香盒:李家山人称神龛为香盒,它是主人家用以供奉祖先、神佛的小阁子。土家族人在装修房子时就要在中堂后壁墙上,镶一个正方形的盒子,其木料是长在深山的优质发木(即第一年砍伐后,第二年又马上长出新芽的木材,称为发木,意为四季发财、儿孙发达)如杉、椿、白杨等。用这样的木材做成板子,并且要按顺序排列,切忌上下颠倒。在腊月必须请有福分的先生来安香盒,即用红纸重新写祖先、神、佛名讳的牌位,称之神榜。正中写有“天地国亲师位”或“××堂上之位”。左侧写“四官大神、神农黄帝,至圣孔子等之位”,右侧写“观音菩萨、值年太岁、历代祖宗等之位”,其下为供奉祖先考妣名讳,神榜左右两边写对联。神龛下端写“本家镇宅、长生土地”牌位,两侧对联为“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祭灶神: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传说灶神是一家之主,主人家一年中的是非善恶,他都记录在案。腊月二十三日灶神要向上天汇报,所以灶神是得罪不得的。李家山土家族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晚饭后,要将锅瓢碗盏火钩火钳等炊具洗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用茶盘装上刀头肉一块,粑粑、豆腐、炒鸡蛋各一盘,酒三杯,点三炷香,两支磕头烛,一贴散钱,十二挂长钱,烧化后祭祀灶神,在刀头肉上用刀划一个十字,把肉、蛋、豆腐等食品各拈一点扔在燃烧的纸堆上,这一套程序完成后,就表示神灵已经吃过了,钱也收到了,灶神便会高高兴兴,摇摇摆摆上天奏事去了。祭灶神除男的主祭外,女的也要跪拜磕头。春节前后的一切祭祀活动妇女都不能参加,唯有祭灶神必须参加,因为妇女长期围绕锅灶转,和灶神打交道多。

欢庆大年

打扬尘:每年腊月二十四日是李家山土家族人的“打扬尘日”,即打扫屋内外的清洁卫生。由于李家山土家族人至今还是终年烧柴禾煮饭,一年下来室内顶棚上积满扬尘,扬尘落入锅里,很不卫生。所以每到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就要清扫扬尘。打扫扬尘不能用一般的扫把,而要专用苦竹枝做的“扬尘竿”,将屋梁、顶棚、灶房打扫干净,谓之“打扬尘”。

抽油烟:在李家山一带,由于屋子矮小狭窄,油烟不容易扩散,屋子里常常结满了油烟垢。土家族人认为油烟和人们身上的汗油,只有通过别人的谩骂才能打掉。所以,谁家园子里的大蒜、芹菜、白菜、青菜长得好,就有一群孩子到他家的地里不问青红皂白地拔起蔬菜就相互打在对方身上,然后把打烂的菜扔在地里,任何人不得把菜带回家。“抽过油烟”的菜地一片狼藉,娃儿们却越玩越开心。待次日主人发觉菜被打坏了,孩子们少不了挨一顿臭骂。“抽油烟”意在把身上的油汗和厨房里的油烟打掉,以期待来年家净身洁,少有疾病发生,而且必须要菜地主人发觉后谩骂才灵,油烟汗水才能除尽。

这些事情都做完后,便开始过年了。

李家山原来是兴过赶年的,后来受汉族的影响,也过腊月三十了,这一天要办年饭,全家忙一整天。除夕的晚上更是繁忙而热闹,要祭四老爷、打糍粑、烧圪蔸火、炖猪脑壳。

祭四老爷:腊月三十晚,要祭祀祖先。祭祀时在神龛前摆上方桌,上放4杯酒、4碗米饭,猪、鸡、鸭、鱼肉、豆腐等各一碗,然后家里的男主人要烧香化纸,放鞭炮。祭祀祖先时,要在大门外摆上一条板凳,上面也要摆一些饭菜,点上香纸,表示对外亲也要请到。然后主人在炖熟的猪脑壳上面用菜刀划上“十”字,撒上盐,插上一双筷子,抬到土地庙去祭四老爷。据李家山的田贵华老人说,四老爷是“田、罗、冉、唐”四位财神菩萨,住在武陵山上,分别主管一年四个季节。以前他们不学好,总爱行窃,把别人偷穷了,而自己腰包一天天鼓起来。被偷的人家穷困潦倒,生活非常艰苦。后来四个“强盗”良心受到了谴责,决心痛改前非,就教人们种五谷、驯六畜、做生意,慢慢地大家富裕起来了。人们既往不咎,也非常敬重四人知过而改、助人为乐的精神,于是在神龛上写上“求财有感四官神之神位”,或“酉溪显化田罗冉唐四官尊神位”等字样,每年三十夜都用猪头、糍杷等祭四老爷,以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季发财。而祭四老爷的钱纸比较特殊,是专用的,即把几张纸巧妙折叠在一起,打成纸钱,扯开后就成上面连着下面,分为四串的特殊钱纸。

打年粑

李家山上寨的土地庙原先在山寨中央的一盘大石上,石上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的古树,名叫爆虼蚤树,树下四块石板搭成的石板盒子,上面长满了青苔,这就是土地庙。

吃年饭:祭祀完四老爷后全家便开始按老幼排列围绕大方桌吃年饭。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吃完后,不要说“吃完了”,要说“有了”,并且,筷子不能桥搭在饭碗上,更不准用筷子敲碗,否则会把财神惊跑,甑子里的饭不能吃完,要余一些,放到第二天吃,表示年年有余。大人也不能随便打小孩,否则小孩来年不顺利。

土家族糍粑

打年粑:在李家山,除夕的晚上,每家院坝都用白香木、青木圪蔸,生上一笼旺旺的篝火,土家族人称为“圪蔸火”,生圪蔸火是预示来年喂的肥猪脑壳也像圪蔸那么大。小孩们围着圪蔸火跳跳唱唱,欢乐不止;室内的大人们则在灯光下忙进忙出。整个山寨彻夜明亮,喧闹不止,沉浸在忙碌而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打年粑”为除夕的第一桩乐事。打年粑的场面异常热烈,十分有趣,小伙子们围着石粑槽或木粑槽,手执木槌站定,少则两人,多则四至六人不等,定要成双成对,图个吉庆。首先主妇把漂干净、蒸透熟的糯米倒入槽内,然后,随着“哦——吙”一声吆喝,小伙子们即挥舞木槌打起年粑来。小伙子们打得满头大汗、喘息吁吁。打年粑时,要一口气打好,途中不许换人,淌出的汗水越多,就预示来年雨水就降得越多。粑粑打好了,要由打粑的小伙子将糍粑举起来,在粑槽里重重打几下,然后才利利索索地将糍粑放在主人预先铺好豆香面的簸箕上,趁热捏成一团一团的粑粑,土家族人喜欢把除夕糍粑团成圆盘样,预示主人全家团圆,幸福美满。接着,由男人把捏好的除夕糍粑糊满豆香面,摆上祖先神龛,端来刀头肉、坨坨肉、和和菜,架上几双筷子,祭祀祖先,随手递上一团糍粑给打粑人,递的糍粑一定要大,要圆,这样才显得主人家慷慨、富有。否则,会被视为小气,来年财神爷就不到这家来。主人递来的东西,非吃不可,否则,会被视为看不起主人。一家的糍粑打完了,小伙子们又拿起粑槌“喔喝”一声又到别家去了。也许平时两家有不愉快的事,但这晚上大家都不计较,照帮忙不误。打糍粑的小伙子就这样通宵达旦,逐家逐户帮忙打除夕糍粑,谁帮忙的人家最多,谁就算是土家族山寨里最有力气最懂得礼貌的人,谁就最受人喜欢。

当地土家族人的大年初一,有许多讲究,围绕大年初一开展的各种活动,也很有民族特色。

围席而坐

抢头鸡水:大年初一的头天晚上,每家都准备好装水的家什和鞭炮,准备“抢头鸡水”。“抢头鸡水”由家中主要劳动力担任,如家中有多个劳动力,就由家长指派其中机智、能干的人担任。当鸡叫头遍时,“抢头鸡水”的人就要起床,担上水桶悄悄摸到水井边。洋荷坳的水井在山寨后面,是终年不枯的龙洞水,井上有一棵大枣树。“抢头鸡水”的人不能出声,更不能讲脏话,否则会惊动“头鸡水”,只能用瓢轻轻地舀,装满水桶后就开口大叫:“抢头鸡水啦!”同时,燃放鞭炮,谁家的鞭炮先响,就说明那家抢着了“头鸡水”,这一年就有了财源。一处鞭炮响,引来八方齐鸣,此起彼落,震醒了古老的土家族山寨,给大年增添了热闹的气氛。抢水回家时要边走边喊:“头鸡水到我家,到我家啰!”“抢头鸡水”后要从后门或侧门回到家中,然后马上用这水泡米、喂鸡,以此期望鸡吃了后,天天生蛋,主人天天进宝。

听鸟语:大年初一早晨,各家各户都关上大门,并且是不能随便去叫门的,要等人家自动开门。清晨起来后,大人和小孩都要换上崭新的衣裤。妇女们忙着蒸煮大年初一的食品,初一早晨这餐饭是非常丰盛的,先把各种菜做好后陈于桌上,祭祀仪式大约同于三十夜烧年纸,当主祭人祭祀完毕后,就围着火坑烙糍粑,烫热头天晚上准备的菜肴。同时,人们还要屏住呼吸倾听房屋顶上或竹树林中的鸟叫,若是麻雀先叫,就预示这年稻谷(麻谷)丰收;若是高粱雀先叫,就预示这年高粱小谷丰收;若是苞谷雀先叫,就预示苞谷丰收。在土家族人的心目中,每一种鸟都管着一种庄稼。什么鸟先叫都吉祥,就怕没有鸟叫。所以土家族人喜欢在房前屋后栽植树木,以此引来百鸟争鸣。早晨不许讲话,不许泼水,不许扫地,土家族人认为这会把财喜扫出门了;也不许开柜子,认为开了就要垮田坎。李家山土家族人从大年初一到十五,香盒上要放四个糍粑,每天要烧三炷香,烧香时,要敲三下磬。

点爆竹

燃月炮:初一早晨,土家族人在给祖宗烧香磕头时,往往要由娃儿在阶沿坎上竖起十二个大鞭炮代表十二个月(闰年则竖十三个),越大越好,用点燃的香签从左到右,逐一点燃,其中哪几个最响,就预示那几个月就风调雨顺,庄稼长势最好,如果个个都响,这一年就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若其中有几个不响,那几个月就有灾情祸事。

喂狗:土家族人认为,粮食种子是远古时代被狗从海的另一边带来的,当时狗到海的另一边看到晒坝上晒着几席金灿灿的稻谷,就顺势上去滚了几滚,滚得满身都是谷种,但在过海时,被水冲走了,只尾巴上沾着几颗,土家族人把狗尾巴上的谷子作为种子,从此人有了吃的。所以,每当新粮食出来土家族人总要先让狗“尝新”。大年初一早晨也不例外,主人用一个洗净的木盆,里面分别摆上糍粑、豆腐、肉等,放在狗面前,让它自由选择食用。他们认为狗先吃哪种粮食,哪种粮食来年的价格就要高,若狗不吃,这一年各种粮食都要丰收,粮食多得连狗都吃不完。

拜祖坟: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后,家里的长辈就会带起全家老小上山拜祖坟。上山前要带上弯刀、锄头、香纸、爆竹。到了坟场,首先砍开刺蓬、枯草,然后烧上一堆大火,再点香化纸,燃放爆竹,凡是本家祖坟,都要逐一拜祭。祖坟周围若还有别家的坟,也要点上一炷香,烧上几张纸,表示对祖坟邻居的尊重,请他们和睦相处,共同保佑后代兴旺发达。拜完坟后,还要在坟的侧边新植一棵常青树,或给原先的风水树修理一下枝条。回家时,一定带回那些枝条,或带回其他的柴禾,意为空手出门,带柴(财)回家。

拜年:大年初一,开门祭拜祖先后,全家人都集中到中堂里,由主祭人逐一呼名“拜磕”(当地土语)自己的长辈,然后,按辈分先男后女逐一呼拜,辈分最低的要“拜磕”在场所有的人,称为“作排排揖”。对于没有收入的晚辈,长辈要给“压岁钱”。出门碰到熟人也要互相拜年,说声新年好。准女婿还要带上礼物去给女方家及直系亲属拜年。拜年的日子必须选在新年初二,表示好事成双,夫妻和好,也表示女婿有诚意。久而久之,初二成了土家族人给岳父母家拜年的固定日子。拜年的礼物通常为猪腿,还要用红纸条包一圈,意为吉祥圆满。另外还要准备几份猪肉,亲属一家一份,外搭6个糍粑或花甜粑。拜过年后,不论远近,岳父母都要留女婿耍几天。女婿回家时,岳父母及近亲都要打发“回礼”,一般为钱币或糍粑。姑娘则要给男方送两双新布鞋。鞋底全用白布粘贴,纳鞋底时,针脚要密、要细,纵横成行,中间纳成菱角形的图案,这叫做“有心鞋”。鞋面用青布做成美观大方的“圆口”式样,表示圆满和谐。小伙子要当着姑娘的面穿上这双新鞋,表示接受姑娘心意。

出灯:李家山在正月初四出灯,主要是花灯和马马灯。李家山土家族花灯内容丰富,有盘灯、开财门、万事兴、说春、说十二花园姐妹、上香、进花园、打花籽、采闹子、采花、采茶、散茶、倒茶、五更转、放羊、调兵、点兵、扫荡、扫刀、请四神等20余种。还有反映人民群众喜庆吉祥愿望的《寿延调》,歌颂男女间纯洁爱情的《五送郎》等。花灯由锣鼓伴奏。花灯用的锣比一般的锣大而厚,声音坚实,洪亮,能传到很远的地方;勾锣清脆,声音尖而美,有跳跃之感;大锣泼辣、热烈,闷击时发出“扑扑”的声音,给人以铿锵欢快的感觉。常用的锣鼓曲牌有“单打五”、“双打五”、“凤点头”、“鹰拍翅”、“牛擦痒”、“马咬牛”等。

出灯

花灯演出后,接下来就是马马灯。这是李家山的特色节目。马马灯的主要道具是一匹“小白马”和一辆“双轮车”。马以竹篾编织成形,然后糊上皮纸,用笔略加勾勒形成。表演时,将“马”捆在骑马演员腰间,“马”颈套上响铃,“马”头装上笼头,缀上大红花。车子也是用竹篾编织成形,两个车轮用皮纸糊成,前面扎一对脚,两侧配上车辕,夹在乘车演员腰间。马马灯的基本步伐是碎步、跑跳步、跑马步和四方步。马马灯的唱腔、锣鼓牌子和花灯相似,所以,花灯和马马灯往往是一起表演。跳马马灯一般需要12人,表演前演员排成丁字形。坐车的演员和骑马的演员在台口中间(马在右,车在左);引路人头戴面具,手执马鞭;乘车人双手执帕,推车人在车子后面;牵马人腰捆红布带,手执大刀或金箍棒,嘴衔口哨,在马的右侧。表演时,引路的演员左手旋转红手帕,右手摇鞭引路;坐车人双手旋帕;牵马人扬鞭或舞刀,并有节奏地吹着口哨。车随人,马随车,从台口向台后顺时针绕一个8字形。回到台口时马到车的左侧,车到马的右侧,引路人到车子的右侧,牵马人到马的右侧,此时又逆时针向后台绕一个8字形回到原来的位置。同时开始沿前进或后退的路线演唱,进退多少次视唱词的多少而定。当马马灯在甲地表演结束或即将结束时,乙地燃放爆竹以示迎灯,骑马的演员即以跑马步狂奔到乙地,其他演员陆续跟上,又在乙地跳起来。

马马灯

当地土家族人称初一为“小年”,称正月十五为“过大年”,所以大年前夕的“十四”是很忙的一天,故有“忙十四”的说法。除了舞龙灯、跳花灯、舞狮子以外,还有各村各寨开展的照五更、印毛虫、爆虼蚤、偷青、摇钱树、喂树粑等活动。

照五更:当地有句俗语:“三十夜的火,十四的灯。”正月十四这天刚落黑,各家各户不谋而合,都要把平素专备的松明油或松木块点燃起来,齐刷刷地排列在自家院坝上,每一堆相隔两米左右,这时由家里主要的成员出来,点几炷香放一串爆竹后,放开喉咙高喊:“照五更,照五更,前照五更,后照五更,往年谷子结几颗,今年稻谷起索索;往年麦子细朵朵,今年麦子起坨坨;往年苞谷像鸡脑壳,今年苞谷像牛角;往年豆子用手剥,今年豆子用锯盖拖……”火龙纵横交错,喊声此起彼落,村村寨寨,显得热气腾腾。

印毛虫:正月十四这天晚上,村寨里的孩子会自动组合成印毛虫的队伍。他们用一只烂草鞋,拴上一条绳子,草鞋上插一炷点燃的香,由一个孩子牵着在前面跑,其余的人用瓦片端着石灰,紧紧追在草鞋后,一边抓石灰朝烂草鞋上扔去,一边大声地喊:“印毛虫,印死你,你上天,你下地,火烧你;你钻孔,蛇咬你……”这群孩子逐家逐户地从房间、阴沟、院坝通过,把全寨的“毛虫”印完了,最后才将烂草鞋拖到寨子外去,拴在树上或压在石板下面,烧几张纸,将瓦片扑在纸灰上,方才回家。

闹新年

爆虼蚤:正月十四这天深夜里,土家族人会用锯末或地上的渣草在院坝边上烧上一堆火,再把早先备好的女贞树枝叶(又叫爆虼蚤树叶)陆续从火堆上拖过,使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同时爆树叶的小孩大声喊:“爆虼蚤,爆虼蚤,一爆老鼠,二爆蒲草……”爆虼蚤,一般是一家人围成一堆,但有很多其他人家的小孩围观,七嘴八舌,有说有笑,闹个尽兴才散。

女贞树叶

偷青:又叫偷汗菜,在正月十四的深夜里,家里有汗臭的人,要悄悄地摸到熟人家的菜园里,象征性地踩倒几蔸青菜,然后扯起一蔸青菜带走,次日菜园主人发现自家的菜被糟蹋被偷后便放开喉咙大声咒骂。偷青的人听到后不但不生气,反而还高兴,因为土家族人相信别人咒骂得越凶,自己身上的汗就越少。

扎摇钱树:正月十四这天,主人要砍来一枝女贞树桠,稳稳当当地插在院坝边上,挂上许多钱纸,然后把代表十二个月的十二支香点燃,一支一支地倒挂在树丫上,再点燃一支蜡烛别在树枝桠上,这就算栽好了摇钱树。接着,由一个大人教围着的孩子们喊:“院坝栽根摇钱树,屋里有个聚宝盆,一年摇它三百六十天,早晨落金晚落银。”

搓粑粑人:正月十四这天晚上,李家山家家户户都要蒸包子、搓汤圆。李家山的包子很讲究。首先,要用上好的糯米加工成糯米面,然后,用水揉成面团,随后在里面包山豆、豆腐、猪肉等,再放在蒸笼里蒸,就成了别具一格的土家族包子。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本寨有怀孕的妇女,这就成了各家的“喜”了。谁都想预先知道孕妇是生男还是生女,于是在搓汤圆时,有人暗暗搓成人形面团,不指名道姓,只是心里想着那位孕妇的音容笑貌,然后把人形面团放进热灰里一烧,熟后掏出来一看,便问大家这面团是男还是女。众人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果这面团像男的,那就预示着孕妇要生男孩,否则,就生女孩。这面团只能让家里年岁最高的人吃,以示小孩出世后,也能长命富贵,文武双全。

喂树粑:正月十五这天,李家山家家户户都要派娃儿上山给果树喂粑粑。田贵华家也不例外。男孙田世川、田世黔来到果园,园里有一棵柿子树、一棵梨树,都是树龄百年以上的老树,其余均为新栽的李树、雪梨等。两个小孩一个端起粑粑、豆腐、肉等,另一个拿把斧头,来到果树下,先用斧头在树上砍一条缝,然后往缝里塞进一些粑粑和好菜,边塞两个小孩边对答。

一个问:“结不结?”

一个答:“结起索索串串了。”

又问:“落不落?”

又答:“不落,不落!结起坨坨。”

“甜不甜?”

“清甜。”

“塞上一坨粑,果子压弯桠。”

“塞上一块菜,结得早,熟得快!”

送灯

问答完后,两个小孩就走到另一棵果树下,同样先喂粑粑好菜,然后一问一答。一直到每棵果树都吃饱了饭菜,两个小孩才回家。喂树粑的目的,一是给果树“防水”,二是希望来年结的果实又多又大又甜。

送灯:所谓送灯,就是在正月十五夜里,向春节期间供人们欣赏、把玩的各种灯告别,举行“告别仪式”。若十五以后再玩灯,那灯就会被嘲笑为“厚脸灯”。正月十五的白天,要做好送灯神的各种准备,首先所有参与玩灯的人,按原来的职责把灯和各种灯具聚集在灯堂的院里或门口,土老师穿上法衣拿上练刀令牌等器物,在灯堂里做法,然后面对灯具做法跳舞,奠酒燃纸后把供奉的牌位放进去烧掉,而后大众一声吆喝,随着土老师向河坝走去。一路上用竹竿抬着几竿打开的“长钱”,放着爆竹,鼓角齐鸣,浩浩荡荡走到河边。人们把龙灯、狮子灯聚成一团,其余的灯围站在周围,做法完毕,便将灯具全部烧掉,意为送走瘟疫,所以送灯又叫“扫荡”。

送灯意味着李家山人过年活动的结束,开始了新一年的生活。

黔山巴虎: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