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尾声
所属图书:《千家苗寨:西江苗人的日常生活》 出版日期:2013-04-01 文章字数:1441字

尾声

所有的故事都是有尾声的,我的这些关于西江日常生活的观感和描述到这里也就要结束了。当然,西江丰富多彩的乡土生活远远不止我的笔触及到的这些内容,事实上这些只能算得上是冰山一角,沧海一粟罢了。

说实话,在来西江做人类学考察之前,我确实是在受到大量含混的冲动和诗意的想象的纷扰中开始我的西江之行的。这些冲动和想象大多来自一些图片,报纸杂志的介绍文章,甚至一些有关苗族研究的学术论文书籍。可是当我亲身到达西江并住下来之后,我很快便意识到我必须放弃那一大堆乱七八糟莫名其妙的先入的概念,必须从“遥远的西江苗乡”的幻觉中退出来,进入到真实的西江中去。西江就是西江,它既不蛮荒,也不浪漫,同中国大多数的农村社会一样,当地的老百姓过着的日子是平淡无奇的。

如果一个外乡人到了西江后只想用眼睛远远地观望一下千家苗寨那些由庞大的吊脚楼建筑群和作为背景的雷公山组成的风景,而不打算进入到当地日常生活的漩涡之中,那么他获得的那种纯然美学式的感受肯定是十分美妙的。我自己似乎就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第一次从盘山公路的顶端往下俯瞰到远处的西江苗寨时,我觉得恍然瞥见了一个天国之域。美丽的苗寨一下子就把我震住了。当时的我大概是浮在美学的层面上来看西江的,这种观照有一种“距离”,那种美感也是因为距离而产生的。

但是,进入到日常生活的层面,当那些审美欣赏快感消失之后,剩下的是平淡。然而这才是真实的西江。人类学不是美学,人类学关注的恰恰就是平常的生活。我的这些带有人类学色彩的随笔涉及的内容都是我在西江的日常生活中留心着拣选出来的。日常生活是一道流,事件、故事、人物只是从这道生活之流中飘浮来的,不经意的又飘走了,然后又有新的东西飘来。在西江生活了一年我感觉我还是没有抓住这个苗人社区的文化社会的整体结构,不像那些伟大的人类学家能够把一个原住民社会的文化完完整整的描摹和拟构出来。我对那种写作是既怀有敬意又多少有些怀疑的。

我抓住的只是一些碎片似的东西,我把它们组织成一个个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是我的叙述组织的。生活本身并不是这样,生活本身是更加零碎散乱的,或者是更加完整一体的。故事使叙述有了一个边界,生活中是没有这个边界的。因此描述实际上是勉为其难的事。

尽管只是一些小故事,小材料,比如说像“十三年的腊肉”,“三个南瓜换一幢房子”之类的东西并非只是一些奇闻轶事,在它们的背后有着社会背景的深度。理想的人类学写作就是想通过一些事象显透出这个背景的深度。怎样组织这些材料呢?能否通过这些零散的东西拼贴出一幅西江地方性的文化图景呢?也许不行,也许能行。不过我感觉我没有做到这一点。

我希望我这些乡土风格的叙述能够把我在西江的种种感知表达出来,这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唯一的奢望。如果这些写作能够出版,我希望西江人民也能读到它们。在西江的时候有当地的苗人就很想看看我是怎样认识和描写他们的家乡和文化的。这也是我采用以描述为主的叙述方式的原因之一。

当我终于要停笔的时候,我应该乘此机会感谢西江的苗族同胞。他们给了我大量的无私的帮助。我尤其要感谢我西江的房东董叔、叔妈和小董。我在他们家吃和住,他们把我当成了自己家的成员。要知道这对于一个做人类学田野作业的研究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一年的时间不算长,我和他们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和友谊。我永远都记得离开西江的那天上午,董叔和叔妈把我送到寨子边,叔妈掉了眼泪,董叔的眼睛红红的,我的鼻子也酸酸的,想哭。

我笔下的西江千家苗寨的故事到此完了,但雷公山脚下白水河畔的西江苗寨的故事却永远不会有完结的时候。

千家苗寨:西江苗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