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西江苗人的干栏建筑
所属图书:《千家苗寨:西江苗人的日常生活》 出版日期:2013-04-01 文章字数:2796字

西江苗人的干栏建筑

雷公山,苗岭的主峰,它那绵绵不绝的群山中,发育着苍苍莽莽的林海,覆盖着层层叠叠的梯田,散落着星星点点的苗寨。在雷公山东北面的雷公坪边缘,有一座聚居着一千多户人家的苗族村寨,它就是遐迩闻名的西江苗寨。实际上,可以说它是中国最大的苗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苗人山寨。

初到西江,收魂摄魄般被它迷住的是那一排排的木头建筑,千家木屋比邻相连,从眼前一直延伸到远处,从山脚一直爬叠到山顶。那么多的木房子,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弯曲蜿蜒,远视是一气呵成的流畅,近看却参差跌宕的曲折。寨子内部的天地疏密有致,绿荫如盖的树木、家园、小水塘、沟沟坎坎,以及那一条条龙蛇起伏般的寨间小路,自然而然地将每家每户分隔开来,形成一些大小不等的空间。人们也很会利用这些地方来晾谷、晒粪、嬉戏、聚谈。

西江苗寨由平寨、白岩、东引、羊排、也薅、南贵、乌嘎、水寨等八个自然村寨组成,它们分别坐落在白水河畔平旷的土地和两岸高峻的山坡上。整个大寨共有1000多户人家,将近5000人,全寨居民99%是苗族。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由东向西流过西江大寨,与河水平行的一条不宽的马路也穿寨而过。由于寨子太大,人口密集,社会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乃成为西江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亦是黔东南苗族的一个重镇,名声远场。

西江苗寨清一色是用木头打造出来的,它的房屋是典型的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吊脚楼”。材料取自雷公山森林中的优质杉树。这种全木质结构的房子叫做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楼房。西江苗人很懂得珍惜利用土地,平坦的地势都尽可能用来造田耕作,却把房子修建在30~70度的斜坡上。在这种斜度上修建屋基要先挖出一个呈上下两级梯形的平台。两级屋基上下高差约2米,进深约3.5米,梯级堡坎用鹅卵石砌成坚固的保护。有了这约100平方米的两级平台,整幢房子的支撑立柱便可以安放在上面了。从侧面看,西江的房子一般多为五柱头,大一点的可以是七柱头。最外面的一排柱子悬空而挂,同上面一级屋基持平形成了“吊脚”,所谓“吊脚楼”即由此而得名。有的人家为了好看还在这排吊脚柱的端头刻上骑筒瓜以作装饰。“吊脚楼”的斜面大屋顶用青瓦或杉树皮盖顶。每幢房子一般是三大间正房,然后在三大间正房两侧还各搭一个偏厦。由于正房的空间很大,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再从中隔出小间。“吊脚楼”的板壁用七分厚的木板封装间隔。新打造的木楼露出杉木肉质的自然本色,光鲜夺目。稍有年头的,火气退掉,变成黄褐色,十分耐看。那些上了百年的老屋,经过岁月的剥蚀和摇撼,其构架变得伤痕累累,歪斜扭曲,犹如老人痛风变形的骨结,其色灰黑;木头也剥露出了根根纹理,犹如衰朽暴露的筋脉和稀疏凌乱的白发,枯涩、古拙,令人感慨万千。

西江的吊脚楼通常分为三层,最底一层用于牛栏、猪圈、鸡舍、堆肥、放柴。有的人家厕所也安排在此。中间一层为人居住,正中间是为堂屋,设祖先牌位,家庭祭祖、宴饮、接客多在此举行。

堂屋两边的两大间则按需要隔成睡房、客房、烤火间、存物间、通道等。最顶上一层也隔成数间,用于存放粮食、晾衣、堆置各种杂物。家中来客多时,亦可临时安排在此小住。正房两旁的偏厦一头用作厨房,另一头则多用来作为进出的门厅。进门从房屋的侧面进,这也是苗族干栏建筑的一个特点。

西江苗寨每家的“吊脚楼”几乎都有一个非常实用而别致的设计。这是在堂屋前面留出的一个别有情致的空间,在檐柱中装上空花曲栏长靠凳【俗称“美人靠”,苗语叫“阶息”(Ghab Xil)】,人们最爱在此歇息小坐,凭栏远眺。男人在此吸烟饮茶,女人在此刺绣缝补,有客来到也多在此接待叙谈。夏秋之夜,坐在廊靠上观星赏月,纳凉发呆,摆古论今,妙不可言。

可以说西江是苗族文化的一方厚土,除了十三年一轮的盛大祭鼓典礼外,一年一度的“吃新节”和“苗年”,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盛大节日中的“跳芦笙”场面,堪称西江苗族文化孔雀开屏般的辉煌展现。几百个身着全副丽装银饰的姑娘云集芦笙场踩着铜鼓的节奏,随着芦笙的音律,款款移步,翩然踏行,引来了众人围观,一派淳和的礼乐气象。西江也是歌的海洋,其歌有情歌、飞歌、酒歌、哀歌、祝福歌、古理歌、叙事歌等筹,西江的服装、刺绣银器蜚声远乡,绣花能手、银器巧匠人才辈出。

西江的食物颇具独特风味,其品味尤其酸和辣。一般人家按季节备有酸菜、酸辣、酸笋、酸蕨、腌鱼、腋肉,都是自食或待客的美味佳肴。家酿的甜酒和烧酒就不必说了,敬酒待客必主客相醉似乎已成为宴饮上的一个规矩,颇有古代遗风。

还是让我们再回到西江苗寨的建筑上来吧。作为游客的你也许没有机会碰上“吃鼓藏”、“苗年”、“吃新节”这样的节日,但是西江苗寨的建筑,它的小街小巷,它周围秀丽的群山,它脚底清澈透明的小河,以及西江人普通的日常生活,却随时向你张开怀抱,迎候着你的造访。只要你置身于西江苗寨,和这些木头房子在一起,和西江的人在一起,你就已经能够品咂出西江苗族文化的韵味。像西江苗寨这种风格或式样的建筑,其实几乎遍及整个黔东南苗人居住的地区。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一处能够像西江苗寨那样令人震撼和使人难忘。这当然同它那深远的文化意象和巨大的体量有关。我想,同样大的一座寨子如果是建筑在平旷的地上也许就不足为奇了。西江苗寨的美丽和魅力就在于它几乎全部是营建在一座山上的。因此,尽管每幢房屋都有着两滴水那样相同的模样,但由于它们依山而建构铺陈,依地势而曲折变通所形成的格局,加之有寨顶风景树林的覆盖,有寨中的百年老树的衬托,使它看上去是那么的生动纯朴、兴味盎然。你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个角度便将西江苗寨的风光尽收眼底。在某个人家的廊靠上,在寨子中间的羊肠小径上,要不就登到山寨的顶端,你都可以捕捉到苗寨迷宫般的景色。回味一下吧,虽然整个西江苗寨体量上是那么的宏大,但是每幢房子的大小却是适中的,既不夸耀显赫也不狭小逼仄。寨中的小路容两三人并肩,并且每条小路似乎都通向每户人家。这一切会令你充分感受到原住民社区那种人性尺度的自然流露。

过去时代和岁月的西江还没有结束,虽然西江人的祖先不能够重返生活,但是活着的人们通过建筑、仪式、习俗而让祖先的精神不断地返回到这个家园。西江仍然存活并重新体验着新的元素。它的神韵完好无损。今天的西江面带着一种启示的神情向世人展开自己的面纱。

向晚的时分,坡上劳作的人回到自己的家,西江苗寨升起了炊烟。老人扶着门柱呼唤着孩子。白水河畔,人们在浴洗,苗族女人将盘着的长发解散,浸在河水中,梳洗头发的姿态从容不迫,优雅自如。夕阳的余晖给远山披上一块晕红的头巾,阴影中的山峦变得幽蓝。蓝色的天空中几颗闪亮的星已经迫不及待地出来了。夜幕悄然降临,空气中弥散着意,我的身体又一次吸纳着山寨的木屋散发出的温暖气息,再次被一种不可言状的东西触动,我心灵深处关于家园的意象仿佛就是眼前的这幅图景。

西江是西江苗人的家园,也是我梦寐中的家园,一个散发着木头温暖与馨香的家园。

千家苗寨:西江苗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