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礼物的交换
所属图书:《千家苗寨:西江苗人的日常生活》 出版日期:2013-04-01 文章字数:2343字

礼物的交换

西江苗家讲究礼仪,用东西来表示礼是常用的手法。礼物是西江苗人生活中使用得很频繁的,西江人把礼物叫做“礼信”。通过礼物带去一份问候的消息,通过礼物增加双方的诚信,这是“礼信”的意思。西江是一个充满了礼俗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又多是有一点亲戚朋友的瓜葛,相互之间的往来是频繁的而且是面对面的。除了习俗中正式交际,如婚丧嫁娶等之外,就是平常很一般的交往中,比如赶场天顺便走亲访友,或某一天突然想起去某个塞子看望一个朋友等,这种时候人们往往也会带上一点小小的礼物。不拘贵重多少,一斤白糖也行,一瓶瓶装酒也行,半斤水果糖也行,总之是个意思就很好。

来自习俗中比较重要的一些事件中,人们的送礼就很正式了。我去东引寨参加了一次葬礼和一次婚礼,看到了人们送礼的场面。凡是上门表示问候或祝贺的人,都有一份礼物送给主人家。在此场合中有专门司收礼的人,并且一一做了记录,哪家送了什么,哪个送了多少钱,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意味着在这个社区中这些礼物象征着一笔债务,以后是要慢慢地偿还的。只不过这笔“债务”的往还循环是由人情这个意义来支撑的。

在西江苗族社会中,尽管实际上存在着一些不太大的贫富差别,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也许有一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那是另一个问题。而且在礼物循环的系统中不存在男女平等的问题。因此礼物在这种人文环境中比较纯正地体现出“礼信”的原始含义,那种想通过越出礼仪之外的“送礼”而达到贿赂收买人心的情况,在这里是没有必要的。方老、寨老、鼓藏头、活路头等人物虽然是有权威的人物,但他们的权力是仪式的权力,是精神性的权力。而在世俗生活中他们实际上并没有掌管人们生杀、迁升、贬谪的权力,因而人们用不着向他们奉献那为达到个人私利的“礼品”。如果是在节日或礼仪中向他们送礼那也只是表示对他们的一种敬意而已,这是一种自然的纯朴的感情和敬畏,在平常的日子中是不会有哪个人向寨老们送礼物的。仪式之外寨老也就是平常的人,和大家一样。

礼物的古意有别亲疏远近的作用,这在西江的礼物交换的循环中是可以看出来的。实际上西江人在送礼和还礼上还很严格地遵守着古礼的规定。比如说一个家庭在自己的本寨中举行一个婚礼或葬礼,那么在所有的来客中,最重要的客人是舅舅家、姑爹家、女婿家,然后才是其他的。而本寨的房族虽然在血缘上很亲近,但在仪式上是被看做是主人内部的事情,即这种时候一个家庭的事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庭(家族、房族)自己的事,因此在送礼受礼上不能超过那些来自外寨的重要客人。这是用自谦的方式来隆礼。因为礼物主要是表达对主客之间的关系远近亲疏的差别的,没有客也就无所谓礼物了。

礼俗社会的精神是礼,礼物只是实现这些礼仪的一个手段。这乃是从人情来说的,事实上在西江,礼物的交换还可能有一点经济学的意义。

在西江的各种习俗中人们往来的时候,送的礼物多半是一些自己生产的东西:猪肉、鱼、谷子、米、糯米饭、酒、鸡、鸭、布等等。其中猪肉被看做是一种特别标志的礼物。在礼物的交往中往往以猪肉的部位和多少来标志礼物的轻重。猪腿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礼物,尤其是带猪尾巴的那半边猪腿。一般说来,送礼者将这腿肉是送给舅舅家的,姑爹家和女婿家也是一定要送猪腿的,其余的亲戚才是送其他部位的猪肉。有时候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吃鼓藏”的时候,某个家庭因为来客中有几个舅舅、几个姑爹,那么,杀一两头猪自然是不够分的,那就要多杀几头,即使没有这么多猪杀,那也得去买来再送,这是礼规。因此这种人家在遇到这种事情之前一定会提前有安排,要请多少人,要喂多少头猪等等,这种安排使得他的经济自然有一种计划。东西当作礼物分送出去了,并不意味着是一种亏损,毋宁说是一种投资,或者说借贷,到时候它自然是有回报的。

从消费上来看,一个家庭在某个节日中杀一头猪,如果仅仅是自己消费,那除非在很短一段时间中天天顿顿吃肉才能消费完。这肯定是不合算的。因此邀请亲戚朋友们来,实际上是帮忙消费,但不是白帮,以后你家杀猪过节也要请我。在一个家庭的关系网络中,一头猪实际上是被分段消费了。这很符合能量和营养摄收的效率标准,没有浪费,而且有良好的感觉。暴食肯定没有好的感觉并且是极大的浪费。分段消费的方式是在几乎没有商品市场的村寨中自然形成的一种非常聪明的消费方式。在西江,猪肉之所以被作为具有特别的象征性的礼物,是因为猪肉是比较贵重而又时常需要消费的东西。猪肉不便保藏,它需要迅速地消费掉。说到需要迅速消费掉,这又牵涉到西江苗人礼物交往中的另一个现象,它也许仍然同经济学的意义有关。

在西江逢节日和各种礼俗中的走亲访友,一般是客人到主人家只住两天或三天,很少有超过三天的。这好像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家都遵守的约定俗成。这种约定俗成肯定有考虑到主人家接待能力的因素,但现实中起着控制这个时间的一个重要的东西却是猪肉。有一次我和启的姐夫闲谈,他向我说起去亲戚家如何如何好玩,但可惜玩两天就要走人。我问:“是不是硬性规定的?”他说:“不是。”我说:“多玩几天呢?”他说:“那别人可能会认为你不懂礼貌。”我又说:“如果主人家也热情挽留你多玩几天,这就不存在懂不懂礼的问题了。”他说:“也不行。”我问:“为什么?”他笑着说:“再不走肉就要臭了嘛。”我一听才恍然大悟,原来催促他们走的原因是他们分到的那份礼物——猪肉。

在西江走亲戚,客人一到家,主人就会把猪杀好,把客人走时该带的猪肉也按礼分好了。客人肯定是帮着主人一起杀猪的,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将带走的那一份猪肉在哪里。出于礼节、情分和真心实意,主人家永远不会向客人发出送客的声音,一般多是挽留客人多住几天。但来客念着自己的那份礼物而不得不走,因为这份礼物也并不是白白得的,它是自己曾经送出的礼物的回赠。其中经济的要素其实也是很清楚的。

千家苗寨:西江苗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