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西江开发规划会议旁听记
所属图书:《千家苗寨:西江苗人的日常生活》 出版日期:2013-04-01 文章字数:4003字

西江开发规划会议旁听记

2000年初,贵州省人民政府在水城召开了一个“贵州省古镇与民族村寨保护建设会议”,初步议定了十三个重点保护与开发的村镇。西江被列为十三个之一。这次会议的决定极大地鼓舞了西江镇政府。西江镇政府的官员们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西江终于盼来了上面对它的关怀与重视。重视和开发意味着有大量资金的投入。西江有的是资源,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与民族文化资源都很丰富,但西江缺的是钱。没有钱想干事情也干不成。

说起来,西江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很自豪的。毕竟西江大寨在黔东南乃至全国、全世界都是最大的苗寨。西江有悠久的历史,有最密集的吊脚楼建筑群,有浩大的鼓藏节仪式,有丰富的民间歌舞,有苍苍莽莽的雷公坪原始森林,有恬静纯美的田原风光,这一切都应该使得西江在贵州的民族旅游业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可是,情况并不是这样的,黔东南的民族风情旅游点中比西江更成气候的地方多的是,成批的旅游团都到那些地方去了。比如说同样是苗寨的郎德就火爆得很。到雷山来的旅游团队都是要到那里去的,逢节假日郎德寨有时简直就接应不暇。国际国内一些有头面的高级官员、知名人士都只到郎德就打转回凯里了。要说寨子,郎德比起西江来不知小到哪里去,只能算得上西江大寨的一个角落。千家千户那样壮观的西江大寨难道不是最值得去看的吗?但是,到西江去的旅游团仍是少得可怜,我在西江住的这一年中没有看到一个旅游团队到西江来。不过,零散客还是不少的,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些散客来旅游。有法国的、美国的、意大利的、芬兰的。国内的旅游者中大多数是学生或者是一些艺术爱好者或人类学者。西江之所以不能引来大批团队的原因之一,是交通不太方便。虽然实际上西江离凯里很近,但公路却要从雷山县城那边过来,绕了很大的一个圈。此外,西江没有好一点的能够接待大批旅行团的宾馆饭店。这些都大大地影响了西江旅游业的开展。所以尽管西江名气很大,名声远扬,但同它接待的人数远不能相配。这一切使得西江从政府官员到民间人士都颇不服气但又无可奈何,心头着急,只能等待时机。

省政府把西江列为十三个重点保护开发的村镇之一,这对西江来说应该是一个有利的机遇吧。西江镇政府很快行动起来了,他们花钱请来了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为西江镇的建设开发搞详细的规划方案。有了规划方案才能够向省里面要钱,有了钱才能够让规划成为现实,实现了规划西江才能够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但要实行起来却不那么简单了。不管怎样吧,规划方案很快就搞出来了。2000年5月,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抱着规划方案来到了西江,镇政府和规划院组织了一场规划方案汇报和听取意见的会议。会议邀请了州里面和县里面的有关领导,我也被邀请参加旁听。

临时的会议室一面墙上挂起了彩色的规划平面设计图和立面设计图。规划院的专家开始向大家介绍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案。提出了保护规划的主要点的三大要素:1.人工环境要素;2.人文环境要素;3.自然环境要素。在保证这三大要素都能得到充分考虑的前提下,制定了三级保护层次:1.绝对保护区;2.严格控制区;3.外围保护区。

应该说这些规划设计的理念都是比较先进的科学的,同国际和国内的对于传统文化地区的开发保护的概念也是接轨的。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方案。我仔细听了专家的介绍和仔细看了设计方案图样,觉得大部分考虑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细部的设计却缺乏考虑。举例来说,有一张图纸是西江苗寨人家的内部构造的设计样式,主要是厨房和厕所的设计。设计者要求把西江传统的家庭厕所改造成冲水式的厕所,而厕所又紧邻厨房。这张图纸显得太城市化了,作者显然是把城市楼房的洗手间和厨房的概念生硬地搬到了西江的木楼之中。我当即对这个设计图式提出了批评,认为作者缺乏文化和环境的考虑。西江是典型的农业社区,人家户是把粪便都收集起来的,因为这是农家肥。西江的厕所很特别,它的外形像一个大木箱子,如厕的人蹲在上面,用完后用板子盖上粪池。粪便积满的时候人们便把它装进粪桶,抬到地里施用。如厕是不需要用水冲的,并且厕所一般都安在吊脚楼的底层,与牲畜栏圈同在一层。它是远离厨房的,道理很简单,木头的房子不可能像水泥房子那样密封,不如水泥房子那样对气味的散发有很好的隔离。加之粪便不冲走而是留用,因此厨房和厕所不可能并列。另外西江大寨的用水本身就不是十分充足,而冲厕需要用水。加之冲出的粪水要有专门的排沟,西江大寨没有这样的排沟。还有,如果用原来那些简单的排水沟排出,寨内环境将受到严重污染,冲出的水直接流到白水河中又将污染白水河,等等。我提了一堆意见,虽然表现在图纸上只是一个简单的设计,但却可能牵涉到一系列的问题。设计者肯定是不熟悉西江农村的生活形态与环境的诸多特点,直接把城市居住的设施生搬硬套地用在了这里。用意虽然是想改进西江苗寨的生活文明卫生,但结果却可能会导致更不文明卫生的情况发生。

在我提完这些意见之后,那份图纸的设计者,一位年轻的刚从建筑学院毕业不久的姑娘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在其中啊。由此可以看出,对一个传统的社区的开发建设的设计和规划,应该从多种方面去考虑它的可行性,要考虑到规划设计是否会同当地的文化、生活方式、环境发生矛盾。我想如果搞这方面设计的人有一些人类学的观念和眼光,恐怕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而可能将规划设计得更加合理合情。

专家介绍完规划方案的情况之后,人们对此展开了一点讨论。讨论的焦点是围绕着西江镇街上的一些“新房子”而展开的。西江大寨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木头干栏式建筑,这样大规模的吊脚楼建筑群目前在世界上已经非常罕见。西江的民族风情的价值最重要的也就是在于它的民居房屋。但这些年来,西江镇也陆陆续续修了一些水泥楼房,这些房子的式样同周围苗寨民居房屋的式样混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所有到过西江来的人都觉得很遗憾,特别是那些搞摄影的人更是觉得那几幢“现代化”的楼房十分刺眼。另外还有,寨子里面有少数人家也在对自己的老木屋进行改造,用水泥砖头来修底楼和墙壁,有的人家甚至还想在新修的小砖房上贴瓷砖。这种情况曾引起上面管文化的人注意,多次提过意见,想阻止这种情况的蔓延。这次规划中也提到,要想办法把镇街上一些有破坏西江整体风格的建设逐渐拆除或改建,希望县里面和镇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早在1998年西江就被列为全省重点历史文化村镇,2000年列为古镇名寨,这次规划中对西江的职能有所定位,除了保持传统的农业经济之外,将西江的新的前景定位在旅游业。这意味着保护西江大寨的原生形态是至为重要的。但当地老百姓富裕了想改造自己的房子,像城里人一样贴一点瓷砖行不行。镇街上一些职能机构要修新房子可不可以,比如说学校、医院、政府、招待所、饭店、车站等等。不可不修,要修,修在哪里?

我记得会议讨论中,一位州里面来的干部就说:“应该辟一块新区,把新房子和那些愿意修新房子的人家全部集中在那边去。”他又补充说:“我觉得可以把进入西江右边,东引寨下面那一大片农田辟为新区。”

对于有历史、文化、观赏等价值的、既要保护又要开发的地方,开辟新区的办法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从巴黎到中国的丽江,都是这样,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从概念上来说我也基本上可以接受这种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地方的。

我以为像西江这里就不宜照搬这种模式。从生态上讲,西江大寨同它目前周边的自然环境基本上保持着和谐的状态。这与西江绝大多数的人家的日常生活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形态有关。我曾经提到过西江是一个无垃圾的社区,这是就西江大寨是一个地道的农业经济生活的社区而言的。

现在回到西江规划的题目上来。在一系列的规划图表中,有一张是标示三级保护层次的示意图。我看到“绝对保护区”仅仅是指整个的西江大寨,寨子边缘以外一定的范围才是严格控制区。我对分层次的划出保护的级别这种观念是赞同的,但对每一级保护层次的外延应该定在哪里的问题,同规划院的专家们则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绝对保护区”就是民居生活区那一块。我认为这是过于狭窄的理解地方性文化的内涵的表现。人类学认为一个文化生态区的外部标志绝不仅指它的村落、街道、房屋、桥梁等,而应该扩大到它周围的田土、树木、山林、河流等一系列自然的环境。因此我建议是否可以把西江规划的绝对保护区的范围扩大一些。也就是要让人们刻意去保护的这个社区仍然存在在一个鲜活的生态系统之中。让这个社区的人文与自然有较大的互动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个生态圈的支撑,那么保护的意义也将不复存在。设想一下,在狭小的绝对保护区的周边,兴起了一些新的社区。新区占用了良田,污染了河流,而且使原来的老区失去了它天然的保护屏障,而仅仅成为一个僵硬的没有生机的博物馆式的社区。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前景啊!

刚才那位从州里面来的干部提到西江新区时就建议把未来的社区开发在紧挨在绝对保护区边上的那一大片农田的地方。那一块地方是西江大寨旁边最优美的田原风光地带,它也是西江历史最悠久的田畴,是西江人的祖先最早开发出的大田大坝,有重要的地方性文物价值。流经此处的白水河有最宽的河面,西江人都爱在这段河中浣洗、沐浴。规划中的西江如果真的想发展旅游,就应该很好地保护这块风水宝地。如果将它用于新区开发,那几乎是杀鸡取卵的行为,同开展土风旅游的想法是协调不起来的。

会议开了半天就散了,各种意见也听了。规划的方案将会有什么样的修改,将来的保护和发展将会按什么样的方向走下去,这都是我无法参与和想象的了。毕竟我只是暂时旅居西江的一个匆匆的过客。但是,我希望在还没有动手实施开发之前,参与设计和主持开发的人们,尤其是当地的政府部门,应该有尽可能周密和长远的思考,不要因为急于招来项目引来资金,然后匆匆上阵。一旦动作起来要想还原就不可能了。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其中有很复杂的东西值得深思,万望三思而后行。

对于地方性的旅游开发,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开一个死一个。”这方面的先例和教训可是太多了。

千家苗寨:西江苗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