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环境及其由来
所属图书:《千家苗寨:西江苗人的日常生活》 出版日期:2013-04-01 文章字数:1525字

环境及其由来

西江位于雷公山边缘地带,东北面紧邻台江县,西北面邻凯里市,东南面是雷山县的方祥乡,西南面接雷山县丹江镇,西面有一小部分同郎德镇接壤。就地域和行政上而言属于雷山县辖下的一个镇。西江苗寨距雷山县城有37公里,距黔东南州府凯里有80公里。这是按现有的通车的公路距离算的。实际上从地图上看,西江苗寨离凯里和台江县都很近,许多西江人到凯里办事甚至愿意步行而不是坐车去。可见直线距离西江和凯里是多么的近。过去的年代西江人同凯里、台江那方的人多有通婚往来。故历史上西江同凯里、台江的关系较雷山似乎更亲密一些。

今天的西江苗寨由平寨、东引、也通、羊排、也薅、南贵、乌嘎等8个自然村寨组成,合成了一个几乎是连为一体的巨大的山寨。历史上西江苗寨早已是人家户上千的大寨子,现有人家1034户,人口4000多,素来被誉称为“千户苗寨”。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落。以苗族一个氏族为一个“鼓”的单位来看,西江也许是中国最大的苗族部落。由于西江苗寨太大,自然成为此乡苗人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政府也在此设立了镇一级的行政管辖体制。

西江寨周围的自然环境十分美丽。它紧靠着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处于群山环绕的谷地。从雷公坪流出的白水河挽着寨子依依而过。连绵不绝的群山上是苍苍莽莽的森林,以及世代苗人开垦出的层层叠叠的梯田。西江大寨是由几个自然寨组合而成的,每个自然寨的旁边都有参天的古枫树,而且每一个自然寨又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水树林护佑着山寨。一年四季苗寨四周的田畴显现出不同的景象,变幻着不同的色彩。

据说西江苗寨的始祖构寅、构卯两兄弟于500多年前在榕江与剑河交界处的正岔与迁徙中的苗族大部队“分鼓”后,率领自己的族人翻过雷公山,到了小雷公坪居住。因雷公坪海拔高,林箐深密,不宜种植,逐又带着人们沿山沟下到谷地。构寅、构卯两兄弟及其子孙将白水河沿岸的谷地开垦成大田大坝,在此安居乐业。因为构寅、构卯是苗族“Dlib(西)”氏族的人,因此其他地方的苗人就将这一方的田坝称之为“Dlib Jangl”,意为“Dlib”氏族的田坝。西江由此而得其名。今天的西江人应该是古代苗族西氏族的后裔。不过,西江当地的一些苗人更愿意把自己的历史往前推溯。根据当地一位寨老提供的一份父子连名的谱系表,似乎可以把西江的历史往前再推。关于西江苗人的远祖引虎飞,在这寨老构拟的谱系上是生活在相当于汉代这个时间的。据说引虎飞和他的两个兄弟莫虎飞雕虎飞就是迁到西江的最早的祖先。按这则传说西江苗人不是在500年前而是在更早的2000多年前就已经是这里的主人了。

关于西江祖源的两个传说的真伪也许谁也无法去分辨和考证了。总之,自古以来苗族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有文献可稽的是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中央政府才在这里设置鸡讲司,正式将此方纳入国家的管辖之中。在此之前,西江一直是不受王化的“生苗地区”,也叫做“管外苗族地区”。这里的一切皆由当地苗人内部自理,史称“自然地方”,苗语叫做“讲方”(音译)。可见那时的国家政府是将西江看成是一个像自然一样的地方。如一座山、一条河、一块坝子一样不太去理会的。

西江从纳入国家管治算起已有270多年的历史。两百多年中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江也不例外。但由于西江深处苗疆腹地,山高林深交通不便,因此直到今天,虽然是变化着的,但西江仍然保守着浓厚的苗族文化特质。

好啦,关于西江环境地名的由来及其历史的渊源简单说来大致如此。下面我们就要进入到这个区域的现实之中,准确的说法是进入到它那种日常生活的散漫无边的结构之中。而这个日常生活的场域和神韵却是由它的历史、神话、自然、现实以及人物混合而成的。

下面我要讲的第一个故事就同它的神话和自然有关。

千家苗寨:西江苗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