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缠绵摆手舞
走进土家族山寨或土家族地区的城镇,你会欣赏到一种别具特色的舞蹈,那就是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文化的标志,所以在沿河、印江等土家族地区,凡有大型纪念活动,都要表演摆手舞。表演者动辄就是成百上千男女相携,蹁跹进退,那低沉粗犷的歌声伴随着激越强烈、震人心魄的咚咚鼓点,将人们带入到那逝去已久的荒古岁月。
人群中央几丈长的竹篙子熊熊燃烧,四周的篝火也已点燃,急雨般的木鼓声渐渐变成滚滚雷鸣。雷声戛然而止,土老司开始领唱摆手歌。一人领唱,万人应和,欢快的摆手舞开始了。火的海洋又掀起波澜。踢踏摆手,恣意酣歌,火光涌动,声浪如潮。这是生命理想的寄托,情绪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舞者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一种生命的鲜活感。酒不醉人人自醉,那上下翻飞左右旋转的摆动,将浓浓的情谊摆动出来,将深深的爱意摆动出来。人们因此而陶醉,因此而沉迷。“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狂欢,一直要持续到深夜方才息歇。
“嗬也嗬”的雷鸣般的附和声,一直响彻土家族山寨上空。那种场面、那种气势,可用排山倒海来形容,可以让人想象当年“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的声势。
随着急风暴雨般的木鼓声,篝火熊熊燃起了烈火,火光冲天,雷声戛然而止,主持人开始领唱摆手歌:
摆手舞
摆手舞
摆手舞
摆手舞
摆手歌舞是为造天造地之人举行的仪式。“舍巴歌”不停,“舍巴日”不歇,从混沌世界人类起源唱起,唱到八兄弟捉雷公,洪水滔天,人类毁灭,兄妹成亲,再唱到人种延续,天地再造,日月重光,偷得火种,战胜毒蛇猛兽……
听着,看着,围观群众不自觉地进入了跳舞的人群,也跳起了摆手舞,一直跳到深夜风起月落……
摆手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主要流传在湘、鄂、渝、黔交界的土家族地区,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
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专家考证,武王伐纣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摆手舞“甩同边手”的特点是出于对“龙行虎步”的模拟,其基本动作是表现白虎的。巴人帮助刘邦平定三秦,刘邦称帝后,将巴人舞蹈引入宫廷,由乐师编排成四篇,定名“巴渝舞”。魏晋时,“巴渝舞”又由王粲、傅玄改编成为宗庙祭祀舞蹈,由世俗走向了神坛。当中原地区的舞蹈被宋元时代兴起的杂剧扬弃取代而逐渐失去其独立价值的时候,土家族舞蹈却在武陵山区这个偏远的地方延续下来,成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而流传至今。在土家族现在流行的摆手舞中,我们还能看到它在踢踏摆手往复回旋间依稀残留的古代祭祀歌舞的原始遗形,以及其后作为“丛林战舞”而具有的猛锐刚强的风格特征。
王粲
傅玄
方志载:“正月间,男女齐集歌舞,祓除不祥,名曰摆手,又谓之调年。”可见摆手歌舞的原始功能。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摆手歌舞是土家族文化永远的经典。摆手歌舞时的土家族人才是最本色的土家族人。
在贵州土家族地区,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祭祀祖先,祭祀在唐代天宝年间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而最后又被唐明皇用毒酒断送了性命的“八部大王”(八大土家族部落酋长),然后再以摆手歌舞为乐,驱邪迎祥。又说杜佑《通典》所载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与摆手舞中的“披甲”、“列队”、“拉弓射箭”等军事舞蹈如出一辙,故推断摆手舞与巴渝舞乃同源异支,当起源于周代。
古代摆手舞主要服务于祭祀、祈祷活动,祭祀对象除八部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等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带有显著的祭祀和祖先崇拜痕迹。跳摆手舞的时间,有的地方是二三月,有的地方是五六月。
摆手舞的服装和道具也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和道具将摆手堂装饰得隆重而热烈。摆手场上插着许多幡旗,人们手举龙凤旗队(用红、蓝、白、黄四色绸料制成),身披“西兰卡普”,捧着贴有“福”字的酒罐,担五谷、担猎物、端粑粑、挑团馓、提豆腐,手持齐眉棍、神刀、朝筒,扛着鸟枪、梭镖等道具,吹起牛角、土号、唢呐,点响三眼铳,锣鼓喧天,歌声动地,男欢女乐,舞姿翩翩,气氛非常热烈。正如一首土家族《竹枝词》描写的那样:“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反映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模拟禽兽的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其身体动作也主要取材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战斗。诸如耕田、播种、栽秧、挞谷、抖蛋、宴饮、吆猴子、望太阳、拉船、赶仗等,还模仿动物的形态动作,如雄鹰展翅、牛角擦痒、猛虎扑食、螃蟹伸腿之类。舞姿粗犷优美,风趣幽默,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男女相携,或单摆、双摆,或上摆、下摆,或旋摆,如痴如狂,柔中带刚,情意绵绵,别有一番情趣。
一招一式
“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动作长期发展变化着,在土家族聚居的各地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特点却是一致的,即顺拐、屈膝、颤动、下沉。顺拐是摆手舞最主要的特征,即甩同边手,它要求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以身体的律动带动手的甩动,手的摆动幅度一般不超过双肩,摆动线条流畅、自然、大方;屈膝要求膝盖向下稍稍弯曲一下,上身摆正,脚掌用力,显得敦实、稳健;颤动是脚部与双臂略带小幅度抖动,给人一种有弹性和有韧劲的感觉;下沉是指在伴奏重拍时身体有一种向下的感觉,动作沉稳而坚实。这些扭、转、屈、蹲等动作组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紧张、松弛交替转换与协调用力和上下肢的密切配合。因此,摆手舞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
围锣起舞
摆手舞的音乐很有特色。摆手舞进行时,由巫师用土家语演唱摆手歌,舞蹈者和观众合唱。土家族诗人彭勇行的《竹枝词》:“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咚咚鼓杂喃喃语,煞尾一声嗬也嗬。”就是对这种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场面的描绘。这种唱腔多为喊腔,旋律性不强,但颇有声势,能表现强烈的欢乐情绪。摆手舞的伴奏乐器比较简单,以锣和鼓为主,通过锣、鼓的节奏来控制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不同的舞蹈内容有不同的节奏。表现战斗场面时,节奏高亢激越;表现追忆祖先时,节奏舒缓而庄重;表现生产劳动时,节奏快慢有致;表现生活时,节奏轻松活泼。锣鼓声伴随着众人发出有节奏的“嗬也嗬”的和唱声,营造出一种刚劲而稳健、热烈又庄重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