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少女心底深处的倾诉
所属图书:《黔山巴虎:土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少女心底深处的倾诉

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较为隆重的一幕。土家族人把婚礼叫红喜,把丧礼叫白喜,红喜号啕大哭,白喜却载歌载舞。喜中有悲,悲中有喜,这就是土家族人的人生哲学。土家族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兴旺”。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礼貌。为了准备哭嫁,女孩从十一二岁就要开始学习哭嫁。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也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是会受到歧视和讥笑的。新娘从婚前三天就开始哭起。出门前一天要哭团圆酒。由妇女陪同哭。正如《沿河县志》所载:“新妇在母家当出阁时,摆列茶果请众亲戚。凡至者均须备礼物,或银钱,或货物,当设席就座时,一妇引出嫁女于席间,指曰‘此某也’。女即以手巾掩面而哭,另一妇执盆于旁,就席间取财物置盆中,转向他客哭,以得物为止。”“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礼过程中新娘要唱的歌。

秋后农闲,正是土家族人娶亲嫁女的时节,每当走进土家族山寨时,常常能听到从新娘家传出新娘及其母、婶、姨、姑和同伴姊妹的阵阵哭声。这哭声文辞巧妙,寓意深刻,有腔有调,起伏跌宕,悦耳动听,可以记之于谱,备之管弦。这是土家族妇女在以哭的形式抒发她们或悲或喜的感情。也就是说,“哭嫁歌”,除“哭”以外,更多的是热情洋溢的“歌”。诚然,封建社会盛行包办婚姻,但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也有“歌为媒,舞为介”的婚配。如果有了意中人,就会通过对歌的形式,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双方若无二心,便由男方托媒到女方,正式“传话”求婚,女方长辈们若同意这门亲事,姑娘就要到男方家去“看人户”。经过多次交往最后才定下亲事。过去,出身贫寒的姑娘,由于种种原因,婚姻不能如愿以偿,“哭嫁歌”是发自内心的哭诉。可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小姐,婚姻大多数还是比较满意的,然而出嫁时,她们也要“哭”。那么,为什么婚姻美满与不美满都要哭呢?其实这“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哭,是一种“喜哭”,是对未来的一种特别的祝福。

姐妹哭嫁

土家族人认为不哭不发,哭,才能使新娘以后人丁兴旺,家业发达。哭父母时,除娱乐性外,还有一定的功利性,细听起来,里面有许多奥秘:

娘哭女儿:

由上述可见,这哭中充满了女儿对父母,父母对女儿的良好祝愿,这无疑都是最好的“喜哭”,哭嫁在这里的真实含义,正如白居易所云:“哭动喜福来,万事皆和谐。”这种“喜哭”还可以从“哭撒筷”中进一步得到印证。当新娘在灯笼火把照耀下,由兄长背上轿时,会礼节性地哭道:

这哭,与其说是哭,倒不如说是一种吟咏。

“喜哭”的内容除哭嫁外,还有哭读书人、哭匠人、哭生意人等等。如哭木匠:

新娘在这里热情地歌颂了木匠的技巧、勤劳,是对劳动人民良好的祝福和讴歌。

梵净山麓的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堂屋里还要摆歌场,亲族中的女性都要前来“陪哭”,唱“哭嫁歌”,而且全寨男女老幼都会来参加伴唱、对歌。唱一首,由歌师发一根针,最后谁得的针多,谁就是受人夸奖的好歌手。在过去文化生活贫乏的土家族山寨,摆哭嫁歌场,实属一种别开生面的娱乐活动。

在这里,哭嫁成了唱歌比赛、智慧的检阅。要哭得好听,哭得感人,并能见景生情,随机应变,这确实是一门精深的技艺,一桩饶有风趣的乐事。难怪沿河的土家族姑娘搭上花帕伤伤心心哭过之后,还要揭开帕子向客人浅浅一笑,对送上的礼物夸奖几句:

如碰上表哥表嫂,还要开上几句玩笑,使场面更添上许多喜气。开玩笑,讲笑话,都会使喜庆的婚事更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但对媒人和男方押礼先生,那玩笑就开得有点受不了。如“骂媒人”:

欢喜哭嫁

短短几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媒人婆的精于言辞。这种玩笑可算淋漓尽致,寓哲理于荒诞,寄讽刺于幽默,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和娱乐性。土家族“哭嫁歌”是世代流传的富有情趣的长歌,是撑起土家族文学艺术的一根支柱,是祖国民间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

黔山巴虎: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