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美食远飘香
社蒿草
社蒿草又叫香蒿,属于青蒿的一种,为桔梗目菊科植物。二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具纵棱线。叶子互生,茎中部的叶子二回羽状分裂,线形小裂片。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半球形,多数成圆锥状,花管状,外面为雌花,内层为两性花。气香特异,味微苦。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社饭:社饭是梵净山麓的江口、碧江土家族的传统小吃,是每年农历二月“社日”(农历二月初二)必食的“节日饭”。相传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是土地神的生日,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对土地神的祭祀,后来民间就有了过社日的习俗,把祭土地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所以社的本意是指土地神。因为惊蛰春分时节,是农民投入春耕生产的农忙季节,所以过“社”,正是对滋生万物的土地的祭礼,希望能五谷丰登,有个好收成。
社饭
江口豆腐干
江口豆腐干
土家族人十分看重“过社”,家家户户乐此不疲,过社时,都要做香喷喷的社饭。社饭的制作方法是: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草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和糯米(可掺部分粳米,但需先将粳米煮成半熟后合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其味既有融糯米饭和肉食一体的美味,又有淡淡的药香、草香。老辈子们说社饭能祛邪驱毒,清心明目。
由于社蒿草(香蒿)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其性苦寒,能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所以社饭也是土家族传统药膳中的一个常用品种。
土家族人做社饭不光给自家人吃,还把它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故有民谚说“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彰显土家族人淳朴的民风。
江口豆腐干:这是梵净山麓江口土家族人制作的一种风味食品。其制作过程一般要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煮浆、点浆、上箱、过卤、切块、上扦、晾干等十道工序,色香味别具一格。江口豆腐干之所以有独特的风味,主要得益于做法中的三个要点:一是选用纯净的井水;二是不揭豆油皮,以保留其精华;三是在上扦时,先一小块一小块地把它移放在类似斗笠的竹簟上,晾干八成左右,再晒干或烤干,使其不起泡,也没有煳锅巴,形成干硬、发黄、透明的方块。江口豆腐干吃法多样。可直接用来下酒,细嚼慢咽,香韧可口;若用油炸,成为更加酥脆的菜品;如用水发胀切成细丝炒肉,则形似墨鱼丝而别有风味,也是一道美味家常小菜。
花甜粑
花甜粑:花甜粑是思南土家族人特制的风味小吃。“花甜粑”的制作过程充满了艰苦和乐趣:首先要选上等的糯米和粳米,一般按照2∶1的比例混合,淘去米糠浸泡,待米浸透发泡时再磨成细粉。然后将磨成的细粉提取四分之一煮成熟浆(土家族人叫打浆子),与干面糅合成团。再将面团分成若干,擀成薄片,抹上粑粑红(一般只用红色和绿色),根据自己做花的需要,以三层、四层、五层不等重叠,将叠好的面片卷成圆条挞合。用一条预制好的薄竹片,在圆条的周围向内压数条细槽,再将细槽用少许水抹湿挞合,再用一层涂色面片包在挞合的圆条上,再挞合。最后把挞合的圆条切开,便能清晰地看到所做的图案,图案通常是自然景物中的花、鸟、鱼、虫等,也有“寿”、“福”等字样。做好的花甜粑被放在一个编好的竹蒸笼里,一般用大火蒸大约三小时,即可出笼。
花甜粑便于储存。只要将蒸熟的花甜粑凉透后放在水缸里用清水浸泡,便可以吃到第二年的农忙季节。花甜粑吃法多样,将其切成薄片,可用甜米酒煮食,也可放在油锅里烙吃,或蒸了吃,还可放在火炉上烤吃,无论哪种吃法味道都很爽口。
思南米粉
思南米粉:这是思南的风味食品。其原料为大米。做法是先将大米浸泡半天,再磨成浆汁,用文火将锅烧烫后,再用刷子把蘸油抹在锅面上,舀一勺浆汁均匀地摊在锅面上,烙成锅盖形的粉皮,揭下后晾在竹竿上稍加冷却,折叠成扁筒状,切成丝。食用时,将粉丝下在沸水里煮一分钟,捞在碗里,加上炒好的肉末和作料即可。
在食用的搭配上,尤其以羊肉粉别有风味,也是思南人常用的早餐。制作时,先把羊肉切成小块,温水清洗,漂去血水,再反复用手挤压羊肉,以清水冲洗然后晾干,再将羊肉和羊骨头全部倒入沸水锅里,放进五香药袋,打捞出锅内汤面泡沫后,再盖上锅盖用中火炖半小时,将羊肉、五香药袋捞出,骨不要,汤汁待用。顿好的羊肉要切成小片,再放入汤中,加酱油、盐,再用微火炖开。然后将羊肉片连汤舀起来放在煮熟的米粉或绿豆粉碗里,放上少许的花椒粉、辣椒红油、姜片、葱花等佐料拌匀即成。羊肉粉清淡鲜香,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