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历史文化的投影
所属图书:《黔山巴虎:土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历史文化的投影

历史上,巴人与四周的土著部落为争夺生存空间,相互间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长期的战争,造成了各部族的迁徙、分化、融合,最终形成了后来的众多民族及各民族的支系。战争是刀与血的话题,是残酷的,迁徙是辗转中的生死考验,是艰辛的。所以,战争和迁徙自然就成了各部族记忆中最为惊心动魄而又刻骨铭心的部分。为了让后代不忘自己的族源历史,永远铭记祖先的战争、迁徙和生息发展过程,各部族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大都采用古歌传唱和服饰图案这两种形式来记录并传承他们的历史。这样,许多民族服饰就成了记忆的载体,成了穿在身上的史诗。

在土家族傩堂戏中,“土老司”(傩戏掌坛师,或主持土家族法事、仪式的老人)一般都要套上法裙。法裙分八幅罗裙、太极罗裙和山河社稷罗裙等。这三种罗裙以八幅罗裙最为常见。最早八幅罗裙是土家族先民的日常服装,后来慢慢被“土老司”引进傩坛成了法裙。八幅罗裙是用红、蓝、黄、青、绿、黑、白、紫色的八块长形布条制成。每块彩布的左、右、下三边镶上不同色彩的吊边或镶嵌花栏杆,块面彩绣龙凤花草衬饰。块与块间不相接,起舞或走动时,八块布条迎风飘荡,色彩斑斓。

其实八幅罗裙也来源于战争。相传很久以前,生活在乌江、锦江流域的土家族先民以刀耕火种、狩猎捕鱼为生,日子过得自由自在。每逢赶场天,土家族人背着背篼,内装兽皮、鹿茸、麝香、鲜鱼外出换取粮食、布匹、盐巴等生活用品。当地的官吏们看着一张张华丽的兽皮、一支支毛茸茸的鹿茸、一个个香喷喷的麝香囊、一条条肥美的鲜鱼,不禁馋涎欲滴。他们为了将其占为己有,心生一计,说:土家族人种的地是官家的地,猎的兽捕的鱼是在官家的山林河流中长大的,因此土家族人必须向官家交纳“地皮税”,进贡兽皮、鹿茸、麝香和鲜鱼,否则,就得迁到别的地方去。土家族人坚决拒绝了官家的无理要求。于是官家就以不纳官税为由,派兵前往土家族山寨“征剿”。官军又抢又杀,弄得土家族山寨鸡犬不宁,人心不安。

红绫镶青缎边八幅罗裙

土家族盛装

着传统服饰的土家族男子

当时土家族先民有八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一个首领。这八个部落毗邻而居,但平时互不往来,官兵便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征剿”。土家族人虽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八个部落眼看单独行动不行,就联合起来抵抗,但由于没有一个总头目来统一指挥,结果是连吃败仗。正当大家垂头丧气时,一个老者说:“我们这八个部落虽然捏在一起了,但行动不统一,像一盘散沙,怎么能打赢官家呢?”听了老人的话,大家顿时豁亮了,于是公推了一个足智多谋、胆识超群的大首领出来。

大首领把各部落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组织起来,集中进行作战训练,提高战斗力。这些小伙子回到各部落后再训练其他人,分别组织战斗小组,对主要关口和要道加强把守。作战时,他们以牛角声为联络信号,统一行动,相互支援,紧密配合。大家平时分散为民,战时集中为兵。

时隔不久,官兵向土家族山寨蜂拥扑来。埋伏在各个关口和要道的土家族士兵早已刀出鞘,箭上弦,听到大首领一声号令,个个如猛虎般一拥而出,截住敌人的后路,来个关门打狗。官兵被杀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并永保土家族山寨安宁,有人提议:八个部落各献一块色布,做一件战裙献给大首领,使他穿起来后能更好地调动八个部落的兵将,打起仗来更加威风;同时,也标志着八个部落的紧密团结。这战裙因用八块色布做成,被称为八幅罗裙。

后来,土家人觉得穿上八幅罗裙既威严又漂亮,还吉祥,于是男女都喜欢穿。土老司也认为穿上这裙子能驱邪逐鬼,故在傩坛中八幅罗裙成了必不可少的法裙。服饰都是先民战争迁徙及生息发展的历史记录,服饰图案的功能逐渐被象征意义所取代,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并在承传中融进了更多的道德伦理和审美情趣,其构图、疏密、虚实、明暗、空间布局、色彩强弱等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异,变得更加抽象,人们要解读这些服饰语言的含义,只有去参照各民族的传说故事、史诗古歌了。

晾晒土家布

黔山巴虎: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