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狂歌劲舞送亡灵
所属图书:《黔山巴虎:土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狂歌劲舞送亡灵

夜幕降临时,门外几声三眼铳响,划破深山夜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一个土家山寨——洋荷坳,一场土家族丧礼正在隆重地举行。

阴阳先生

欢欢喜喜送亡人

闹丧

丧礼主持人60多岁了,是晓景一带有名的“阴阳先生”。他喝了几杯酒,吃了一点饭菜后,又开始工作了。第二天逝者的棺柩就要上山落葬了,今晚歌师要唱跳通宵,院坝烧着火堆,房屋里外都点着白蜡烛,也围着街邻众乡亲和主家的亲戚。土家族人将这称之为“闹丧”,阴阳先生手持鼓槌落在大鼓上,发出“咚——咚——咚——”三声鼓响,并高声唱:“我打起鼓来,你出台!”

“嗬嗬,嗬嗬嗬,撒尔嗬哩!”五位歌师齐声吆喝,和着鼓点,舞蹈起来,肩、臂、腰协调地颤抖着,全身上下左右摆动,脚步轻盈。时而相互击掌,时而转肩擦背,时而蹲地打旋……歌声高亢豪放。四周围观的人们也不时地伴唱:

人死了是可悲的事、伤心的事,可是巴人及其后代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死,尤其是老人活到七十岁以上的高龄才去世,属于寿终正寝,是一件喜事,叫白喜,可以大操大办。更有一种说法,生贺喜、喜贺死。生与死都是可喜可贺的,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开始,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

院坝边上,摆着花花绿绿的钱笼幡伞、花圈,上空弥漫着焚烧香纸和放过鞭炮的烟雾。土家族山寨的人们都围拢了来,像办喜事一样热闹。

锣鼓紧一阵、慢一阵地敲打,几支长号对着天空“嘟——嘟”地吹着,这时的山寨夜晚多了几分喜气,空气也很快地活跃起来。土家族歌师们在灵柩前摆了一方大桌,上置酒壶、酒杯、歌书,一边敲鼓一边放开喉咙开始了整夜的歌唱。

跳丧

跳丧

跳丧

举行白喜时要载歌载舞,以歌当哭,于是,有“闹丧歌舞”的习俗。这种习俗在土家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隋书·地理志》记载,蛮人“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多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事”。《夔府图经》也记载:“父母初丧,鼙鼓以道哀……”“闹丧歌舞”实际上就是土家族人开的小型的追悼会,客观上更像是一次敬老教育活动。逝者的丧礼已经进行了三天,明天就要安葬了,所以今天晚上,在堂屋里早已设置了席位,列了香案,陈了祭品,还供整猪整羊,点祖仪式已经到了尾声。随后,就要在灵堂设歌舞场了。首先是唱“闹丧歌”,然后进行跳丧。一般闹丧者为土家族山寨的歌师,跳丧者为土老司,观众均可参与。有些地方只唱不跳,有些地方只跳不唱,而乌江流域的大多数地方却是又唱又跳,目的都是为了“热热闹闹陪亡人,高高兴兴办丧事”。

闹丧歌形式多样,有“劝孝歌”、“盘歌”、“庚歌”、“叙事歌”等等。歌词内容从民族迁徙到社会现实,从历史人物到山川风情,从传说故事到猜谜打趣,从追述父母养育之恩到为人处世,东南西北都涉及。可以说,每首歌都有故事情节、历史典故,也有歌师演唱自身的感受,它充分体现了土家族人聪明能干,即兴而歌,善于抒情,见物唱情的特点。

“闹丧歌”主要用于歌颂死者、安慰生者和教育后人,曲子愁苦悲凉,动人肝肠。

歌师们一开始就唱道:“这个号儿不要了,下面又把丧鼓打。”他们在阴阳先生鼓点的指挥下,一歌接一歌,一曲接一曲,变换着舞步,把歌舞从一个高潮推向又一个高潮。因为逝者生前人缘好,又爱助人,来闹丧的人就特别多,就连那些围观的人们也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一个个接过歌唱,挤走闹得正欢的歌师,接着歌舞起来。有的干脆在堂屋外的场坝里另组一班,唱跳起来,不知是谁还用唢呐帮腔,顿时,屋里屋外的歌声在摇曳的烛光、柴火中,更为激昂,气势更为宏大。逝者的子女穿梭其间,给歌师点烟倒酒,忙得不亦乐乎。这些活儿子孙们是帮不上忙的,只是为那些“号丧”的妇女,递递手帕,倒倒水,或见“号丧”的哭在动情处,也抹抹眼睛,或跟着抽泣。

土家族老歌师

跳丧舞的男人们更是越跳越欢,大汗淋漓,后来干脆脱去上衣,裸露出强健的肌肉和身躯,一边喝酒,一边唱跳,如醉如痴,似癫似狂!他们几乎忘却了自我存在,完全沉湎于歌舞中,他们毫无禁忌,即兴而歌,看到啥,就唱啥,想到什么,就唱什么,从历史,到自然,到人类起源,从亡人一生,到在世的人的生存,从生产到生活到时政,从闲言趣事,到人类的爱情,包罗万象。摆手歌、船工号子、情歌、浑歌、劳动歌、生活歌,无所不包。所有的山歌、民歌、谜语、绕口令,只要变成丧鼓调都可以演唱。歌师们很会唱歌,有唱不完的歌,他们大都是逝者的常客,平时得到逝者的关照,逝者的为人,他们都心知肚明,他们的闹丧歌除了按游戏规则出牌外,还带有几分感情色彩。

阴阳先生捋了捋他那嘴巴上的山羊胡,手执鼓槌,重重地落在丧鼓上,随后高声唱道:

阴阳先生谦虚归谦虚,但也表明他不怕比歌,敢于挑战,善于应战。歌师们也惊讶这个干豇豆似的山羊胡老汉,白天敲了一天的“那摩”,晚上精力还那么旺盛。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与逝者曾有深厚的交情。若是其他人的葬礼,他都是让他的徒弟出场对歌。今晚阴阳先生亲自出马,一上场就带有挑战性,所以,甲歌师不甘下风,首先应战:

乙歌师是一个年富力强的土家汉子,见甲歌师比阴阳先生来得还直接,还痛快,于是也要和大家比试比试,就唱:

丙歌师便直接挑起歌仗:

歌师们一旦放开歌喉就一发不可收拾。

丧歌沿着峡谷走,所到之处,山川肃穆,鸟鸣终止,那种巴腔巴调,加进了许多如摆手歌、乌江号子的衬词,一句有时要好几分钟才能唱完,尾音绵长高亢,收束却极为快捷,像刀劈了下去,不知是唱的人嗓门好,还是调子本身长了翅膀,随便在哪个角落唱,不仅洋荷坳能听见,半条乌江也有那调子在飞。

巴人信巫、崇舞、尚武的精神,在现在土家族男人的歌舞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所以,土家族男人的歌舞绝无矫情,他们列队踏歌,力透山野,黑色的头帕,藏青色的衣着,透着人性的强悍和历史的苍凉。

唱完《开场歌》后,就是与逝者生前交好的那些姐妹们上场了,她们用一块帕子遮住脸面就开始悲天恸地地号哭。这种哭丧其实也是以一种生离死别的悲痛情感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哭丧的歌词有固定和非固定两种,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的歌词随编随唱。多为歌颂死者生前为人、功绩和抚儿养女的事迹等。

葬礼场面

为了不使场面过于悲哀,“哭丧”后,阴阳先生又组织大家跳绕棺舞。他身着法衣,头戴法帽,手持小鼓,第一个来到坛前,然后执铙钹、敲锣打鼓的徒弟相继入坛。在众土老司后面,舞者一手持引魂幡,一手捧亡者灵牌跟随其后。只见阴阳先生手举令牌往桌子上一击,后面的人便一字排开,向坛上叩首作揖,阴阳先生带引众人,左进右出绕棺柩一圈,徐步进入舞场。

此时,乐器弹奏声,鼓点锣声,“哦——扑”一声,同时响起,第二次跳舞开始了。几个土家族小伙都是土家族山寨顶棒的劳动力,他们这次跳的是虎舞,土家族人崇拜白虎,把白虎视为神灵,所以,几个小伙脱掉上衣,光着背,随着加快的鼓点,跳起了“猛虎下山”,这是丧舞中难度最大的一段舞蹈,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一段舞蹈。众小伙跳一下捧场后,就只见两个小伙搂成一对,跳着跳着背贴到了一起,一小伙反手过去扳住对方双肩,借势屁股一撅,将对方抛入空中。被抛入空中的小伙,连翻几个空心筋斗,落到地上,接着又跳,十分惊险。这几个动作完全还原了古代巴人拼杀格斗的场面,大家看得怦然心动。

绕棺舞

绕棺舞

绕棺舞

这段丧舞跳过后,又该歌师们出场了。此时,已是深夜两点左右,人们多少有些欣赏疲劳,而歌师们就得进行“闹丧”核心部分,其主要内容是颂扬逝者的功德,赞颂其生平事迹,歌师们在逝者灵前用叙事长歌,诸如《鹦哥吊孝》、《十月怀胎》等来向晚辈演唱逝者一生的悲欢离合、功德福禄,追述逝者盘儿养女的辛劳,教育晚辈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也教育后生要孝敬老人。

土家族人通过“闹丧”中的“闹”,将悲痛化为欢乐,并掀起一阵又一阵歌舞高潮。街邻们因逝者死亡激起的种种情感,通过“闹”的喊声,得以充分宣泄。鼓声、唢呐声、鞭炮声,人群的鼓噪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灯火辉煌,如火如荼,大地似乎随之颤动,悠悠乌江峡谷中,响彻着逝者的闹丧的回音,人与天地浑然一体。那闹的呐喊又震荡着生者的心灵!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那么豪放,又是那么自然,“人生如月,月缺月圆”、“人老死亡,天地自然”、“生贺喜、喜贺死”。这就是“闹丧”仪式的全部内容。

“听见鼓槌响,脚板就发痒”,土家族人爱跳丧舞,逢丧必跳,其跳必狂。

洋荷坳跳丧舞的动作大多是模拟动物的动作而产生的。除“猛虎下山”外,还有“牛擦痒”、“犀牛望月”、“蜘蛛牵丝”、“螺蛳结顶”、“游龙戏水”、“金猴偷桃”、“土地神背反簸箕”、“凤凰展翅”、“燕儿衔泥”等。其动作模拟性强,生活气息浓郁。

整套跳丧舞蹈,在身体的动态上体现了“顺道、下沉、悠晃、颤动”的特点,使动作在收缩与伸展、推进与拽拉、挺身与曲身、摇摆与震颤、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上,都充满了朴实憨厚、勇敢尚武、乐观豁达的民族风格。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完成时间,舞者都是凭着自己对曲牌、鼓乐、唱词的理解和感受,随情绪的变化而定长短,因而舞蹈动作有静如止水、动似狂潮的不同风采。

黔山巴虎:土家族